APP下载

为何“傍晚”离故乡

2009-04-06叶乃初叶彦勋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乘船新路思索

叶乃初 叶彦勋

鲁迅先生的《故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已教过好多遍,可说是常教常新,或多或少总会有那么一点点新的所得。小说中的“我”回到故乡停留了大约半月,处理完搬家的事务之后,在一天的傍晚启程离开故乡前往谋食的异地去。“傍晚上船的时候”这一时间交代以前从未引起笔者的注意,这次教过之后,似乎突然觉得鲁迅先生安排“我”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傍晚”──乘船离开故乡,有点不合常情,或是别有它意,令人疑惑。遂萌发探究之意。

选定何时出门远行是由主人公自行决定的,但至于何时到达目的地则具有不确定性。对于何时出行,人们一般总是习惯于选在某天的一大清早,尤其是在《故乡》中“我”所处的那个年代,一是好趁早赶路抓紧办事;二是越走天色越明亮,心里踏实,有一种安全感。绝不像现在交通如此便利发达,出门远行比较随心所欲。而选定在“傍晚”出门,则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所以人们首先是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一般不选择在“傍晚”这个时候出门,而且是越走天色越黑,让人心理上产生一种莫名的负担;更何况“我”所处的社会现状是“又不太平”,“兵、匪、官、绅”横行当道,“傍晚”出门远行,路途上怕是更加让人担心不已吧。

鉴于以上的情形,难道说鲁迅先生就没有为出门远行的“我”而作考虑吗?想必如此。既然考虑到了这一点的话,鲁迅先生却为何安排“我”离开故乡仍然是在“傍晚”这个时候呢?这只能说明:这是鲁迅先生的别有用意而为之。而这一处恰恰正是值得我们去努力探究弄明白的。从小说最后部分安排乘船离开故乡后不久“我”所作的思考即“我想”的那些揭示小说社会内涵及主旨的大段议论的文字来看,安排“我”离开故乡在“傍晚”时候显然是出于小说构思的需要。

“我”在耳闻目睹了故乡的现实之后,必然是要对故乡的人和事及故乡的前途未来作一番深层的关注和思考的。这是依据“我”在小说当中人物附着的角色意义所决定的。而要进行一番深层的思考则必须要设置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而安排“我”在“傍晚”乘船离开故乡,不久船行水上,夜深人静之时,这是最便于“我”思索的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不能安排在“我”乘船回故乡的途中或是渐进故乡之时,因为没有思索的背景,必须是在离开故乡的途中。所以当我处理完毕搬家事务之后,选定一个有利于思索的相对安静的环境——那当然是在“傍晚”乘船离开故乡不久之时才是最好不过的了。

鲁迅先生有意安排“我”在特定的时间——“傍晚”乘船离开故乡,之后不久让“我”来努力思索故乡的现状和未来也是为了凸显小说人物“我”的需要。《故乡》里描写“我”的文字除了小说的开头部分外,集中描写最多的就是小说的结尾这一部分了。这些“我想”的文字,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拓展了小说的理解空间,恰好表明了“我”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农民命运的积极探索和深切关注,也强化了“我”对中国社会农村现状极为凝重的悲忧意识,使读者强烈地意识到“我”在小说中扮演的正是一位“正在寻找新路的进步知识分子”这样一个形象。

正是凭借着塑造这么一位正在寻找新路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形象,鲁迅先生便有意安排“我”从“傍晚”出发,前往相隔二千余里的“谋食的异地去”──中间距离着这么遥远的路程,其用意也许就在于暗示众多跟“我”一样“正在寻找新路的进步知识分子”们,使之明白,要想找到一条为“我”、闰土、杨二嫂所未经生活过的全新的生活之路,或许还得要经过一段漫漫长夜般的艰苦探寻历程吧。也就是说“我”们对中国农村社会农民生存和出路问题的探索还得经历一个漫长的黑夜。因为故乡之行将“我”对故乡的美好记忆击得粉碎,尽管“我”是抱着对故乡的美好希望回故乡来的——一大清早就回到了故乡老家的门前。但对故乡的未来“我”仍然是寄予着极大的希望,这从“我”心目中所构建的“理想故乡”完全可以看出来。鲁迅先生富有哲理意味借“我”之考虑来告诉“我”们大家: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于成了路。这样一来纵然是在“傍晚”出发,要途径漫漫长夜,但最终必然会到达“我谋食的异地”——实现“我”所构建的理想故乡──也就是小说结尾所展现出的那一幅神奇的图画。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匠心独运的安排“我”在不经意间违背人们出行的常情和习惯于“傍晚”时候离开故乡的某种寓意、某种暗示吧。

E-mail:lili79928@163.com

?笠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乘船新路思索
乘船游玩
Hua Xin and Wang Lang Taking a Boat华歆、王朗乘船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蔬果种植走新路
新 月
深沉的思索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课前一分钟演讲教学实践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