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凭什么让学生难忘

2009-04-06林继论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白鹅题目爸爸

林继论

过完一个暑假,新的学期又要开始了,学校为“公平”分班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从我拿到成绩登记册的那刻起,心里就一直没有平静过,也琢磨不透学生的成绩为什么“惨不忍睹”,甚至连再简单不过的题目也漏洞百出。当时我也在课堂上这样责问他们,只见学生面面相觑,默不作声。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我无意间听到了两个学生之间的对话:

“嗨,我以前学过的课文差不多忘光了,你呢?”

“就是嘛,这么久了谁还记得住呀,我们又不是超人。”

“老师也真是的,考试之前也不通知我们一声,要不让我们复习一遍也可以。”

“有一道题目是《白鹅》这篇课文里的,这个题目比较好做,当时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印象比较深刻。”

“嗯,老师还让我们表演白鹅的动作神态呢。”

“说起这个,真好笑,挺有意思的。”

我一边听着,一边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有点难度的题目学生反而说比较好做呢?为什么这篇课文学生还记忆犹新呢?而后想想,必定是课堂中精心构筑的某个“点”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迎合了学生的兴趣,才会让他们记忆犹新,至今还历历在目吧。其实,对于我们老师也是如此,各种各样的课也听过不少:有的平淡无奇,在脑海里不留下半点痕迹;有的跌宕起伏,让观课者产生教学思想上的共鸣与心灵上的震撼。

例如,戴建荣老师在上《父亲的谜语》时,没有煽情地讲解父女情,而台下的观课者却是热泪盈眶。那么,这个“点”在哪里? 执教者用了近 9 0 % 的时间浓墨重彩地处理女儿小时候和父亲在院子里猜谜的段落,那时候女儿的天真、撒娇,父亲的疼爱、呵护,院子里是满天的星星和开心的笑声,当所有的人都沉浸在那一片单纯的爱里。戴老师紧抓课文中描写父亲眼神的词语,让学生理解“神秘”、“快乐”和“光明”的深刻内涵。围绕“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这个中心问题,在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拷问中也不断地充盈着人物的形象。时间陡然来到女儿长大以后,女儿跟随所爱的人远嫁他国,父亲用另一种父爱在猜着谜语,同时作者也在谜语中明白了父亲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捏在了听者心上最柔软的地方,怎能不让人为父爱的伟大潸然泪下呢?

再如,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为极力渲染一个震撼人心的“点”,让学生产生强烈反差,我不惜花大力气使雷利父亲的形象丰满起来,让我们对这个热爱和平的勇士肃然起敬,更对这一家人的幸福生活羡慕不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一个美满的家,因为罪恶的子弹毁灭了。于是,我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 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可以看出雷利的父亲学识渊博,很有才华。

生:爸爸是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鲜血染红了他的上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

生:爸爸是爱孩子的好父亲。“孩子,等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生:爸爸是一位爱妻子的好丈夫。“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流露出那深情的目光 。”

师:想象一下他们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情景?

生:爸爸可能会带着雷利踢球,妈妈坐在草地上观看。

生:一家人在家包饺子,爸爸一边包一边教雷利学外语。

生:他们在讨论着世界和平。

话又回到《白鹅》这节课上来,我通过“这是一只怎样的鹅呢?”“你从哪里看出它是一个高傲的鹅呢?”“想一想生活中的鸡和鸭是什么样”等问题的追问,并让学生用波浪线在课文中画出来,然后学生表演、想象白鹅的动作神态、说话腔调,了解白鹅叫声、步态、吃相的特点,整体感知白鹅高傲的形象。学生最后小组讨论并交流汇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能把白鹅写得这么高傲”,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用自己独特的体验进行交流。同时,白鹅的形象也深深印在了学生脑海里,即使经过时间的积淀,学生也记忆犹新。

在教学中,若想增强人(动)物形象丰盈度、厚重感和学生学习课文的高涨情绪,适当运用符合文本特点的强烈反差手段也未免不是一种好方法。从小时候与长大以后的女儿和父亲的猜谜,由羡慕不已的幸福生活到家庭的毁灭,鹅的高傲形象与鸭、狗的截然不同,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致力于创设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差”,从而凸显人(动)物的形象本质。或许,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E-mail:lili79928@163.com

?笠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白鹅题目爸爸
“忘恩负义”的大白鹅
一只大白鹅
白鹅写生记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我和爸爸
可爱的大白鹅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