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2例报道

2009-04-05吴慧芳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湖北荆州4340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脑电图白质神经内科

吴慧芳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湖北 荆州 434000)

马 兰 (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荆州 434000)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2例报道

吴慧芳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湖北 荆州 434000)

马 兰 (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荆州 434000)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癫痫;诊治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以进行性脑功能障碍以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脂质代谢病。Moser[1]据受累部位和起病年龄归纳为下列6种主要的临床表现型:①儿童脑型X-ALD,占48%;②青少年脑型X-ALD,占25%;③成年脑型X-ALD,占3%;④AMN型,占25%;⑤单纯Addision病型,占10%;⑥无症状或临床前期型,占8%。为探讨ALD临床特征及有关诊治问题,收集我院8年间的ALD确诊病例,其中有2例以癫痫症状首发而就诊,现报道如下。

1 病 例

收集2000至2008年我院ALD确诊病例,共接诊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6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5岁,以癫痫首次发作并智能下降及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表现有2例。首发症状:智能障碍3例, 行为异常、言语障碍2例,视力障碍1例。2例癫痫为首发的患者完成辅助检查可见,头颅MRI改变:脑白质广泛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多分布在枕叶、顶叶、颞叶,呈蝶翼状,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脑电图出现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特异性癫痫样改变。

2 讨 论

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皆以发作性倒地、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眼睑上翻的癫痫典型症状就诊,并且脑电图提示为异常脑电图。且在未接受任何治疗之前,家属发现病人成绩明显下降、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共同的伴随表现。入院后结合辅助检查,头颅MRI、脑电图而诊断为ALD。并予以丙戊酸钠片(0.1TID)控制癫痫症状及心理辅导和相关对症支持治疗。经随访3~6月,患儿病情尚稳定,癫痫症状控制良好。

ALD 1923年由Siemerling和Creutzfeldt首次描述, 1970年Blaw首次提出这一疾病名称,其发病率约1/1 7000[2,3],95%为男性, 5%为女性杂合子。目前已证实:ALD基因定位于Xq28,全长21kb,由10个外显子编码74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ABCD1),该蛋白位于过氧化物酶体膜,是一种跨膜蛋白,通过脂肪转运参与VLCFA的代谢,当ABCD1基因突变,引起其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得组织细胞过氧化物酶对体内VLCFA的β氧化障碍,患者体内(包括红细胞、血浆、皮肤成纤维细胞)含C22以上VLCFA水平增高,并在中枢神经的白质、肾上腺皮质、睾丸以及周围神经系统中过度沉积,引起患者中枢神经的脱髓鞘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症状群。

此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内分泌功能检查,以及特征性的头颅CT或MRI表现。VLCFA的测定(即C24∶0/C22∶0,C26∶0/C22∶0),尤其是C26∶0/C22∶0,是明确诊断最可靠的指标。其典型的头颅CT或MRI改变: ①蝶形病灶:脑白质广泛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多分布在枕叶、顶叶、颞叶,呈蝶翼状,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大部分弓状纤维不受累,早期多累及枕叶视放射、内囊后肢,从后向前扩展; ②花边样强化病灶:增强扫描多显示花边样强化条带病灶; ③胼胝体压部信号异常; ④可见部分视、听传导通路上的病灶。对于癫痫首发症状而就诊的患者,对其抽搐时间(反复发作时间,抽搐持续时间),抽搐时状态,抽搐次数,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发热、呕吐、口吐白沫、大小便有无失禁、昏迷等)进行详细询问,给予全面的体格检查,并结合病史,及予以辅助检查,排除各类脑血管疾病,电解质、代谢紊乱等继发的癫痫表现,明确病因后早诊断及治疗。ALD继发癫痫其脑电图中出现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特异性癫痫样发放波者或表现为非棘,尖波样波群,出现部分或全部的爆发抑制,发作性低电压或a、β、θ及δ单一节律发放,对诊断亦有重要价值。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属于遗传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主要包括:①骨髓移植[4](对极早期脑型患儿),国外报道50%有稳定病情作用;②调整免疫反应(针对脑型患儿),激素、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等,其疗效尚需进一步认证;③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对症治疗。但并无特效治疗方案,早期予以对症治疗提高生活质量。而今随着检查及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国外有报道治疗效果视患者病情轻重而不同,故其疗效不确切,基于目前国内外研究分析可知,大多数患者在发病1~4年内死亡,预后十分凶险。应提高临床工作者的诊断能力,特别是对于不典型发病患者应尽早确诊以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提高预后。

[1]Moser HW. Adrenoleukodystrophy: natural history, treatment and outcome[J].J Inher Metab Dis,1995,18(4):435-447.

[2]梁秀龄.神经病学-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306.

[3]Aubourg P. X-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J]. Endocrinol,2007, 68: 403.

[4]Schiffmann R, van derKnaap MS. The latest on leukodystrophies[J]. CurrOpin Neurol,2004, 17: 187.

[编辑] 何 勇

10.3969/j.issn.1673-1409(R).2009.04.021

R742

A

1673-1409(2009)04-R047-02

2009-11-10

吴慧芳(1982-),女,湖北石首人,助教,从事神经内科教学与临床工作;通讯作者:马兰,通讯地址: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34000)。

猜你喜欢

脑电图白质神经内科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血脂与脑小腔隙灶及白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
脑电图在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视频脑电图在癫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梗死继发癫痫84例脑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