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开放性教学探讨

2009-04-03傅理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创设

傅理辉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那么,怎样上好数学实践与综合课呢?

一、理清脉络层次

教师应该明确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分为四个阶段,即密切联系实际阶段(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解决问题阶段、表达交流阶段,这四个阶段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改编现有教材的内容。

现有教材中的应用题常常人为地编造情境,离生活现实较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调整、重组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来取代。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恰逢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我在大屏幕上呈现学生的活动情境:青山绿水的小武夷,有8只竹筏悠然漂流,每只竹筏坐5人,岸上还有20人在等待。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自己编题。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2.增加实践活动的内容。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时,可适当设置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有关的数学规律,初步学会数学思维。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暑假到了,五年级师生共212人参加夏令营,可租的车辆有两种:一辆大客车可坐40人,每天租金500元;一辆中巴可以坐20人,每天租金290元。请每人设计一个方案,比一比哪一种方案最合理?”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多样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努力创设激发学生探索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怎样打电话省钱?”“压岁钱怎样花?”……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设计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时,也可将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每个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概括。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购房中的数学问题”、“装修房屋的问题”等,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另外,有些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但可以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

3.创设大课堂情境。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数与代数中的“分数”问题,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去超市调查、寻找。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本身的魅力。

四、倡导互动性,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各自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相互讨论分析,获得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如教学实践活动课“美丽校园”时,师:“如果能把美丽的校园用平面图形留在日记本里该多好啊!”于是师生共同确定绘制校园平面图所需测量的项目,然后让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协作中完成任务,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关爱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点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更为突出。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经历探索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

总之,提倡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创设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