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生动情境 拓展学习空间

2009-04-03李海燕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儿歌创设空间

李海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活动。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这要求教师要尽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这种人为设计的教学环境,称之为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一、创设儿歌情境,给学生愉悦的空间

朗朗上口的童谣和儿歌是学生所熟悉与喜闻乐见的,它能开启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运用迁移规律,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于童谣、儿歌等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能化难为易,在愉悦中有效地突破知识难点。如教学“乘法的认识:时,教师可在课堂中引用这样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说到这里,教师提问:“你会继续往下编这首儿歌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二、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操作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形成表象,靠已形成的表象作为进行抽象、概括的支点,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同学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但老师要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了它们的名称;通过动手摸一摸,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在“动中学,学中动”。

三、创设悬念情境,给学生想像的空间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悬念”中激发探究欲望,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课始教师就神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每人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过了一会儿,“你们算得的结果的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这样,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悬念的教学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自己的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挖掘数学资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学习和应用数学。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小商店,摆上学生常见的物品,并标上单价,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通过宽松自由的“购物”过程,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又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换算。

五、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研究的空间

学启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或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例如:“将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给出设计效果图。并附设计说明和详细数据。”这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学生必须整合所学知识并融入个人的独特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实践证明,教师找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创设体现科学性和数学美的生动情境,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可以引领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实现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并最终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猜你喜欢

儿歌创设空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享空间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七月的儿歌
QQ空间那点事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