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集群的信息传导优势与营销、融资环境的改善

2009-04-03闵宗陶孙要中

闵宗陶 孙要中

摘要:以信息经济学作为分析工具,主要考察集群企业与客户、金融机构的关系。认为集群企业的产品信息能够借助于顾客进行有效传播,节约了企业的信息生产成本,群内企业与单个游离的企业相比具有营销优势;集群是一个高效信息场,银行可以多渠道获取企业信息,改善了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状况,群内企业与单个游离的企业相比具有融资优势。

关键词:企业集群;信息机制;经营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2-0075-04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和竞争优势被理论界广泛关注,早在19世纪末,马歇尔(A·Marshall)就对工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洞察到了其存在的外部经济性。1998年波特(Porter)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并从多角度总结集群的竞争优势。波特认为集群优势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生产力取决于公司如何竞争,集群通过增强公司的生产力、推动创新的方向和步伐、鼓励新企业形成三种方式影响竞争。(2)企业加入集群将使得他们在寻求投入、获得信息技术及所要的制度、协调相关公司和促进改善等方面运作起来更加有效。(3)集群为企业获取雇员、供应商和投入要素提供了更好途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4)集群是取代垂直一体化的更好选择。(5)集群是企业获取专业化信息的途径。(6)产生互补性效益,一个集群成员之间广泛联结而产生的总体力量大于其各部分之和。互补性表现形式众多,最为明显的一种形式是许多产品在满足顾客的需求方面相互补充;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公司之间的相互协调可以使他们的集体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完善。(7)集群是获取中介机构和公共物品的途径。(8)集群使当地的竞争更具动力,集群通常可以使衡量和比较公司业绩更为便捷。(9)集群有利于创新。但他没有对一些重要观点进行展开。

因为组织本身的生存能力和生存环境具有复杂性,特别是集群这样一种边界相对模糊的中间性组织,其形成机制和优势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实际上,探讨集群的文献目前已呈纷繁复杂状态。对集群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也有不少文献进行了讨论,但更多地从外部经济的角度,这一角度可以在某个层次上较好地解释集群内生产企业之间的内部合作关系,但无法更深入地解释集群与外部市场,集群与支持性组织的关系。对经济主体之间关系更一般性的分析要运用信息概念,因为组织形成(进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无论是集群生产企业之间竞争共生关系、纵向交易关系,还是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企业与服务支持经济主体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信息关系。集群企业环境因素多种多样,但集群企业与客户、金融机构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企业之间的关系。因而本文主要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集群企业与客户、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同时考察企业集群相对于企业分散条件下的营销和融资优势。

二、企业与顾客的信息传递关系及效应

集群是企业的聚集,也会引致顾客的集群。我国一些学者认为,集群具有品牌优势。品牌具有增值、扩散、放大等效应,是一笔无形资产。集群的产生与发展使得集群以一个整体、一个“区位品牌”出现在人们面前,各个企业就分享了由此带来的利益,从而取得了单个企业根本不可能获得的优势。但很少有人探讨这种优势形成的内在机制。严格说,集群企业具有营销优势,这种优势内生于集群与群外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是企业能量之源。销售商利润的增长、生存空间的扩大来自于商品销售数量的扩大,来自于顾客群的扩大。一般来说,要实现生产企业与顾客交易,企业需开展一系列活动,其中首要的是营销活动。营销活动是信息发送活动,是企业把产品信息发送到目标市场,以吸引客户前来购物的活动。客户要进行购买活动,就要搜寻有关信息,了解在何处才能买到自己所需商品和服务,客户是信息的搜寻者和接收者。如果客户接收到的企业发出的信息内容正是自己所要搜寻的,便会做出购买决定,随着购买活动的进行,企业和客户之间就建立了共生关系。当然,需求者有时也要进行搜寻活动,搜寻所需商品和出售者。企业与客户之间这种简单线性信息互动完全是理论上的假设,现实中,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要复杂得多。

无论是企业和客户,解决他们相互搜寻的途径不只一条。企业进行广告和直接推销是不同的信息发送方式和重要的营销活动,这两种活动需要很高的交易成本。对中小企业来说,他们无力承担在大范围进行广告活动的高昂费用;直接推销活动在销售对象众多的情况下也不现实。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每一个交易对象在交易前做直接沟通。因为商品信息会通过顾客和其他渠道在潜在购买者之间进行传播。如企业发出销售信号,有可能被一个客户或数个客户接收,但信息的传递过程不会到此结束,接受信息的客户有可能继续向其他人传播,特别是已实施购买活动的客户,一般会成为所购商品信息的义务传播者,信息传播呈现连锁过程。其结果是,一家销售商能和众多客户建立购销关系。以上信息传导方式是市场购销活动中最一般的方式,不论是群内企业或是群外孤立企业与客户的购销关系都基于这样一个过程。但集群企业信息传播方式有其特性。

假如集群中一个经营者发出的营销信息能被一个客户接收,一旦该客户进行购买活动而走入集群,就不可能只停留在发出信息的商家。因客户存在“货比三家”的心理,加之集群中商家的地域相邻性,客户的再搜寻成本很低,因此他们几乎是必然地要到其他企业那里了解商品质量与价格等信息,然后才进行选购活动,这个过程直到客户获取最大消费者剩余时为止。客户由于需求得以满足,增加了传播信息的欲望,并主动地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更重要的是,再次信息传播会产生信息内容的自扩展效应。具体表现为,实现购物的客户向其他潜在顾客(周边的人群)宣传介绍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自身购买商品的有关信息,往往是其他未购商品和群内众多商家的总体信息。在这里,客户实际上起到了义务广告者的作用,集群其他企业在客观上搭了便车。信息内容的扩展必然把那些原先非集群信息拥有者拉入信息拥有者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会有一定概率的人群成为集群新的购物者。营销信息传导方式用图1表示。

依赖于顾客传播这一“杠杆”效应,集群本身产生了“广告功能”。此外,集群的广告信息效应还借助于媒体、政府和非购买群体实现。现实中,很难看到对单个中小企业的宣传报道,但对集群,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集群,它们的名字则经常见诸于报刊杂志、新闻广播,甚至官方文件。另外,大众对集群有关信息的“口头相传”也非常普遍。这种非广告的宣传客观上起到了广告作用,但却是免费的。

集群企业的营销效应主要有以下两点:

(1)降低了销售商的经营成本。在集群中,企业借用客户力量产生了“杠杆”效应,企业不必都进行“广告”活动,从而大幅度地节约了企业的信息发送成本,或者说,节约了营销费用。集群一旦初具规模,新进入者无需进行更多的宣传和展示活动就可分享已存在的市场成果。因此,在整个集群里,个体企业的平均营销费用一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企业的利益还来自于市场规模的扩大上。随着聚集规模的增大,信息传导网络会不断延伸,商圈不断扩大,同时消费者认同感会逐渐增强,集群品牌在此基础上容易形成。

(2)节约了客户的信息搜寻成本。集群的存在节约了客户搜寻所需商品的时间。一般来说,客户购买商品的信息搜寻只需进行到集群环节而不需要到企业环节。集群中商品丰富,客户在其中容易找到所需商品,供给与需求“耦合性”的机会增大了。此外,在集群中,客户可进行质量、价格等方面的充分比较和评判,增加了消费者剩余。

三、企业与金融部门信息传递关系及效应

在信贷市场中,授信主体和受信主体不可能拥有同等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受信主体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及信贷资金的使用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更清楚的认识,而授信主体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市场效率低下,甚至完全无效率。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从而使银行在向其贷款时面临着更高的信用风险。为防止信息非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往往对中小企业实行谨慎贷款政策。即使在企业经营同等风险条件下,银行业往往愿意向大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信息非对称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企业集群条件下可以提高其对称性。

(一)信息渠道的扩展

银行对企业信用的评估主要依赖于企业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这往往也是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根源。特别是中小企业一般处于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因此更不愿接受一个透明度太高的融资合约;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远不如大企业的规范清晰,缺乏合格的审计会计;中小企业不会因数目不大的借款而花大量精力用于信息的搜集披露等活动。因此,银行难以准确判断企业类型。在企业分散和产业特性差别较大的情况下,银行也很难求助于更多的信息渠道。集群这种中间组织有利于信息、特别是缄默性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能够实现的原因既有地理空间距离、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也有区域专业化和企业分工等内在原因。具体有:(1)集群最终产品具有同类性(一般是差异化产品),这类生产企业之间是横向竞争协作关系,中间品生产企业和最终产品生产企业是纵向分工协作关系。中小企业围绕同一产品系列发展,企业之间具有标尺竞争效应,从而有助于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或复杂性造成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困难。(2)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真实性与传播距离有关,在面对面的相互交谈中,有许多渠道可用,再加上给予和收到的反馈,以及更正误解和失去信息的可能性小,保持了交流的丰富性。然而,人们只有保持在“当地”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这一点。集群内大量的企业集中于狭小的地理区域,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3)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如许多企业主相互熟悉,甚至是同学、朋友、亲戚,因为许多集群一开始就是在“本地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共同背景和共同价值系统的人相互建立信任的速度要比那些没有这些共同价值系统的人相互建立信任的速度快得多,传送和交易有关信息的过程也会更加有效,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产业文化。(4)集群内企业具有地理“根植性”,企业有协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户,有熟悉的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迁移的机会成本高,这些都为信息流动和传播提供了条件。

在集群中,无论是上下游企业之间或同类竞争企业之间,彼此相互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企业隐藏信息比较困难。大量同类企业聚集必然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中介组织、专门服务机构的形成,有利于政府信息收集、管理和规划。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非常容易地收集和掌握关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财务状况、现有可抵押和质押的财富水平、企业的信誉、企业贷款的迫切程度、投资方向等信息。

在集群条件下,银行完全可以通过一个企业获取其他企业的信息,这包括竞争性同类企业之间的信息,也包括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服务性企业与生产性企业之间的信息。专业咨询公司在集群条件下可以降低运作成本。本地的行业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以及政府能够形成对企业比较完备的信息。银行信息渠道不仅得以扩展,而且可以获取企业信誉、业主品行等根本无法在财务报表上获得的信息,从而提高对企业发展水平做合理评价的可能性,增大了其信息价值。

(二)贷款成本的降低

银行贷款信息搜寻的首要一环是对申请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还贷能力的评价。评价指标信息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投资结构、科研实力以及企业经营者素质等,这构成了信息搜寻成本,另外,还存在分析成本、贷款的交易成本和贷后的审查监管成本。在企业分散和企业特征多样化的情况下,要准确地界定受信主体经营状况和还贷能力,严格说,如果不是对每一个企业需要不同评价体系,也至少需要对不同企业设定不同信息结构内容和信息处理方法,因为性质不同的企业不仅会产生有差别的信息数据,且每项指标的权重差异较大。这样,信用评估标准值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实际上,在银行确定每笔贷款时,需要做更多的定性分析。理论上看,在受信主体类似的情况下,只需要一个信用评估系统,这样大大节约了信息评估系统的设计成本和调整成本。对集群企业,银行完全可以建立一套适合集群企业的科学评价体系、企业信用调查体系。另外,可以简化信用评估系统。一般来说,贷款信息系统有复杂的结构内容,定量评价子系统至少包括交易财务分析、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经营能力及效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等。结果的可靠性取决于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现实中,企业的职能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人员素质与企业规模高度相关,较小的企业规模无力负担其分工成本,因此也无法要求中小企业达到规模化企业的治理结构、财务管理水平和信息透明度。如果要降低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成本,就需要简化其评估指标体系。最具操作性的是以企业效益水平为主要指标,企业赢利数据因受所得税制约而难以虚报。但这种简化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具有共同的环境水平,企业之间绩效存在可比性。集群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四、结论

企业集群的优势是多方面的,这种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企业自身的生存条件。企业外部环境条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集群企业有多个外部与内部交易主体,它们以不同方式和作用力影响着集群及企业。本文主要分析了集群企业与顾客和金融部门的关系,并讨论集群的营销优势和间接融资优势。结论如下:(1)集群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传导方式具有连锁传播和信息内容自扩展效应,它节约了销售商信息发送成本和客户信息搜寻成本,并引致了企业销售市场边界的扩大。集群企业相对于分散企业具有信息生产优势和营销优势。(2)集群是一个高效的信息场,集群中企业的经营信息传播阻力系数较小,加之企业产业性质、企业组织的相似性,银行不仅可以低成本地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检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促进了银企之间信息的对称性,改善了企业的信贷条件。

[责任编辑卫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