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前物流金融业务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2009-04-01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2期
关键词:物流金融

黄 征

摘要:文章主要从物流金融的概要、当前物流金融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问题、物流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物流金融;信用担保;流动资金周转

中图分类号:F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005-02

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其是一项涉及银行、融资企业、物流企业等多主体、多流程且不断发展的新型金融服务企业。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物流金融作为我国的实体经济,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如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着诚信度和贷款难等困境;物流金融的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将主要谈谈当前我国物流金融业务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一、物流金融概要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从广义上讲就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的服务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借助物流企业的帮助而开展的企业融资服务,即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存货与应收账款融资。

(二)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

1.质押融资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其是指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经营企业三方协商签订书面合同的方式,转移生产经营企业动产的占有,担保债权人优先受偿的法律行为。在这种运作模式下,企业在无足够的不动产或有价证券或第三人提供担保的情况下,利用动产做抵押获得生产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银行依据企业的动产价值为企业提供所需质押贷款,且其放贷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由于有了物流企业的协助而得到提高;而物流企业不仅取得了物品存放收入,而且也取得了价值评估和监管的中介收入。

2.信用担保模式。信用担保模式是以统一收信为基础的一种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其是指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根据相关企业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业务和最终结算。在这种运作模式下,银行基本上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优化了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减少了原先质押贷款中一些烦琐的环节,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有利于银行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监控的能力,使其更加灵活地开展质押贷款服务等,从而降低了贷款的风险。同时,物流企业也会获得企业的物品存放费用,优化了系统的整体成本和运作效率。

3.垫资模式。垫资模式是物流金融高层次的运作模式,对物流金融提供商有较高要求。其是指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流程中,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发货人承运一批货物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首先代提货人预付部分货款;当提货人取货时则交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全部货款。在这种运作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另一半货款交付给发货人之前,产生了一个资金间隔期,在此间隔期间,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于获得了一笔不用付息的资金。这笔资金不仅充当交换的支付功能,而且具有了资本与资本运动的含义,且这种资本的运动是紧密地服务于物流服务的。这不仅加快了客户的流动资金周转,有助于改善客户的财务状况,还为客户节约了存货持有成本。但需注意的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不只是单一运作模式,还有可能是多种模式的混合。如在取货时,物流企业先将一部分钱付给供应商,一部分仓单质押,货到收款后再一并结清。既可消除厂商资金积压的困扰,又可让买家卖家两头放心。资金可由银行提供,如果物流企业自有资金充足的话也可由物流企业全部垫资。

二、当前物流金融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问题

当前,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物流金融业务为危机中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但作为我国的实体经济,在实际操作中其仍面临着一些风险和问题:

(一)物流金融业务目前主要存在的风险

1.法律风险,主要是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合约欺诈及质权是否成立的风险等。目前我国的物流金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物流金融的业务操作进行规范整合,《担保法》及《合同法》中关于物流金融相关条款的规定也并不完善,再者也没有其他指导性文件可以依据,因此业务中可能出现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这些都可能影响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

2.运营风险,主要是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物的管理等。目前,我国关于质押物管理的规定还存在着许多空白,除期货市场以外的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如相关法律法规(包括物权法)没有明确规定仓单内容是否是绝对必要记载的事项(即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是否使仓单无效)。且目前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质押模式业务服务不统一,缺乏统一的格式,不同物流企业有不同的做法;提取货物时,是否必须是出质人、如何识别质押物的合法持有者,各物流企业都是自行规定;具体业务中,出质人可能需要将若干质押物合并,或者需要将质押物分割使用,这些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者依据。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已出现了一些客户强制提货的违规事件发生,这无疑给物流企业正常操作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3.信用风险,主要是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银行产生更多的“惜贷”行为,在这种态势下,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将增高,甚至贷不到款,生存更加困难,具体表现为中小企业资金链断链,这就需要更多的质押融资,才能接上金融链。但由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客户信用等级、支付能力均在下降,货物价格又在急剧下跌,所以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企业违约的概率会增加。

4.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的价格风险和销售变现风险等。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经济下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需求大幅减少,价格大幅下跌,在这期间的质押物,其稳定性会越差,及其未来价值的变动也会越大,则物流仓库中企业质押品价格下跌的风险也会越大。质物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则会增加信贷的风险。如果出质人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依据我国《担保法》,贷方有权对质押物进行拍卖来抵偿贷款的损失。当前,在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下行态势下,质押物有可能出现滞销、无法变现的风险,或是拍卖质押物的价值不足以弥补贷款损失等风险。另外,因我国长期遵循出口拉动的模式,在金融危机下,美国等西方消费市场的萎靡对中国制造产业打击较大,针对出口产业链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将加大。

(二)当前,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主要面临两大问题

一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敢拓展物流金融业务,物流金融创新不够;二是对物流金融业务控制仍然不够科学规范,风险控制水平不高。

三、物流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与发展物流金融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法规,建立法律制度基础

一要完善现有法规体系,提高可操作性,加大执行力度,严查违法违规行为。特别要对买方、卖方、物流公司的资信进行核查,需要了解:经销商背景情况;市场预测及销售基本情况;市场预测及销售分析;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借款用途及还款资金来源;与银行往来及负债情况等。只有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建立企业信任制度,逐步完善风险预警的基础条件。二是政府应尽快完善与发展物流金融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法规,逐步完善物流金融经营风险的防范体系,使其贷款、质押及质押权让渡、金融担保等有政策所依赖,及物流金融业的准入资格、行业管理办法和操作指南等有相关的法规制度。

(二)在推进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的同时,要严格控制物流金融的风险

在建立了对物流金融风险有效的监管体制后,大力推进金融创新仍是物流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生产经营企业、物流企业与银行要相互促进,对一切相关行业和社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利用,积极探索开发物流金融的创新形式,适当创新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如将保证金率、抵押率、期限和信用评级相结合,针对不同期限、不同产品和不同公司信用设计多种产品;可以和银行进一步合作拓宽业务对象,只要是有能力的企业和机构都可以参与进来,以此促进物流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但在金融创新的同时,还应严格控制物流金融的风险。如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银行和物流公司应尽可能对企业和市场充分了解,对商品的市场价值、企业的运营状况等作充分的了解和监控;同时积极开发风险控制技术,方可防范物流金融的风险。

(三)加强物流金融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人才因素也是制约物流金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员工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流金融的风险。目前,中国的物流金融业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物流金融人才紧缺,要提高物流金融应对业务风险的能力,则就对物流金融从业人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物流企业要加强与国外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教育培训、实地考察、跟班作业等不同方式和途径,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加强员工识别和评估风险、监管质押物、预防业务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的能力,以降低道德风险。

综上所述,随着物流金融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要积极创新与物流发展、金融机构发展想适应的物流金融领域和新的业务服务,并严格做好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的风险控制,力争做到物流的业务范围和领域有多大,物流金额服务范围和领域就有多大,实现物流金融的安全运营,达到银行、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潘永明,阎飞飞.金融危机背景下物流金融的价值分析及发展对策[J].金融发展研究,2009,(7).

[2]莫智力,邵丹萍.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探析[J].物流科技,2008,(8).

作者简介:黄征(1962- ),男,广西运德集团南宁凤之岭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经济师。

猜你喜欢

物流金融
合作联盟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浅谈物流金融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的物流金融专业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