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2009-04-01彭发基刘延庆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3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对策

彭发基 刘延庆

摘要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针对青海省海东地区(以下简称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从区域优势、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科技兴农、壮龙头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论述了海东地区今后农民增收的基本对策,以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增收;区域优势;限制因素;对策;海东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296-0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在21世纪前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海东是青海省东部的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和焦点都在农村。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为此,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1农民增收的特点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海东农民收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增长阶段。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727元,较2004年增加980元,年均增加326.6元。剔除价格因素后,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04年的1.56倍,年均增长18.6%。

综观海东建区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有过曲折和波动,但从总体上看,成就是显著的。建区以来是海东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所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生产关系上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民也最大限度地从土地上获得了收益。三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重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四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五是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海东地区当前农村经济生活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切实加以逐步解

决。

2限制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1地理环境较差

海东属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全区辖6个县,共94个乡镇,1 602个行政村,总面积1.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1.83%。全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在1 650~2 835m。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于高原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太阳辐射总量在586.1~741.1KJ/cm2,年日照时数在2 200~2 800h,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6.0~7.7h。年平均气温7.6℃,年平均降水量为310.1mm。黄河谷地的循化县年降水量不足300mm,大部分浅山地区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脑山地区约为500mm。无霜期182d。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制约着全区农业发展,造成农业广种薄收,畜牧业养多产少,致使农民增收十分困难。

2.2农业基础薄弱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至2007底,全区土地总面积1.32万平方千米,其中有林地6 546.67hm2,占总面积的18.67%;可利用草地59.0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72%;鱼水面积345hm2,占总面积的0.03%。耕地总面积20.04万公顷,人均1506.67m2,水浇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2%左右,其余均为山旱地;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且都集中在国有良种场和农机单位;全区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低,靠天种粮、靠山养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轻则减产减收、重则劳而无获。

2.3市场流通不畅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全区农业生产市场化滞后,现有农贸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差,难以实现销售价格最大化。另一方面,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农畜产品附加值低、规模小、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2.4科技文化素质低

一是由于区大、农业人口多,全区农业人口155.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有73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47%,文盲率达20%;二是贫困人口比例大,全区有贫困人口48.8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1.28%;三是虽然劳动力输出人员多,但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外出务工回报率低,如2007年底,全区各类外出人员达46.7万人(次),占劳动力总数的63%,但劳务收入人均才644元。不难看出,由于全区贫困人口多、劳动力素质低,外出务工回报率更低。这些人靠转产致富“无钱”、靠科学种植“无能”、靠外出务工“无术”,无疑构成了农民增收难的又一因素。

3海东地区农业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

3.1产业优势

特色农业资源明显,为开展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海东是青海省农业大区,对全省特色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区继续坚持做强“薯油”两大优势作物、做大互助“八眉猪”、食用菌、紫皮大蒜、线椒等8个特色品牌的思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薯油两大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11.52万公顷,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5.28万公顷,油菜籽5.91万公顷。八大特色品牌完成2.92万公顷,比2007年增30.3%。特别是紫皮大蒜、食用菌和乐都长椒增幅较大,分别比2007年增长48.9%、50.5%和13.3%。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14.46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7.21%,比2007年增2.19%。特色优势农作物的发展,提高了种植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乐都的蔬菜、互助的油菜和马铃薯、循化的线椒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全区的农业生产逐步走上规模化和效益化的轨道。今后如果提高商品率,扩大规模,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将有大潜力可挖。

3.2地理优势

独特的冷凉气候和资源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创造了条件。全区境内海拔在1 650~2 835m,地势北高南低,属于高原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7.6℃,年平均降水量为310.1mm,无霜期182d,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养分的积累;紫外线强、病虫害相对少,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空气、水源无污染,是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的最佳环境。

3.3技术优势

全区有健全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管理体制完善,着力加强了地、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现有农机校6所、农广校4所、农技推广机构137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 145名,年接受知识更新继续教育的农业专业人员120多名,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 100多人,培训拖拉机及农用车驾驶员2 000多人,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 200多期,接受培训的农民达20多万人次,基本实现了户均一个科技务农明白人的要求,使实用农业技术入户率和普及率得以不断提高。仅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和蔬菜保护地栽培技术的迅速推广,在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培训等方面都走在全省的前列,拥有全省最大的马铃薯脱毒中心和杂交油菜制繁种基地,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农业新技术开发、种子生产、新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指导、服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从而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增加农民增收的对策

4.1发挥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本着顺天应市的原则,不断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力度,使特色和优势农牧产品基地规模、质量档次和应市水平有新突破。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市场趋向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生态区的资源优势、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化配置农牧业资源。

4.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基础水平

一是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不断提高设施化水平,重点发展食用菌生产、花卉、章丘大葱、辣椒等产值较高的品种,形成规模。二是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使海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特别是特色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全区在县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在管好用好海东农业信息网,充分发挥其传输功能的同时,积极探讨向重点农户、企业和市场延伸服务的途径和办法。五是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快优势农产品质量及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引导农户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4.3积极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根据结构调整布局重点,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扩大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积极培育、壮大和规范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使其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三是依托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户和企业规范合同行为,增强合同观念;四是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梳理流通渠道,逐步建立“绿色通道”,促进产销衔接。

4.4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认真实施好种子工程。在继续加大名、特、优新品种引试种和常规优良品种繁育推广的同时,围绕做强两大优势作物、做大8个特色品牌的思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二是加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力度。采取推广抗病作物和品种、科学用药、机械深翻等防治技术,抓好主要作物、重点地区、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力度,积极推广符合环境安全要求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高性能的新一代手动喷雾器,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率。同时大力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县乡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开展连锁经营和统一服务,推进病虫害防治规范化、社会化。三是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青年农民骨干的科技培训。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速知识的更新步伐,扩大农业科技辐射面,并切实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的档次和科技含量,充分发挥辐射效应。四是加大农机技术推广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抓好农机实用技术和重点技术的推广,继续抓好分层施肥条播、旱作沟播、蚕豆点播等技术,重点抓好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收获技术,加快农业生产进程,努力提高农机化水平。五是狠抓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运销等环节的技术创新,加快龙头企业改制和技改步伐,向深度和系列产品开发进军。六是继续落实科技人员项目承包责任制,鼓励科技创新。

4.5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培育龙头企业是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龙头企业担负着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带动农牧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速度规范和成效。要按照“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强带动、多形式”的原则,精心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流通大户等,使其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4.6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重点抓好“三化”:一是内部消化。引导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以精细操作为主的设施温棚、畜禽养殖、花卉、牛羊育肥贩运、“四位一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业内部消化更多的富裕劳动力。二是产业分化。要开拓农牧业产前、产后服务领域,适当分流生产过程中过量投入的劳动力。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事农畜产品加工、运销以及信息、技术等行业,细化分工,增加就业,加快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分化。三是劳务转化。加强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让剩余劳动力走出去,进城务工经商,从事多种劳动,参加省内外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务中介组织,增强就业适应能力,千方百计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