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思维

2009-03-30张立婧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月球村庄课件

张立婧

语文学科因为语言的性质和作用,具有发展思维的特殊功能。本文结合课例,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人们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它能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知识,培养创造思维。儿童注意力容易集中于形象、声音、色彩,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

在教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笔者首先利用flash课件展示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天空湛蓝,上面飘着几朵白云;小村庄后,森林郁郁葱葱,村关绿草萋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静静地流淌,几条小鱼不时跃出水面。忽然间狂风怒号,大雨倾盆,咆哮而来的洪水把小村庄冲走了……就在学生们愕然之际,笔者趁势提问:如此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源在哪里?这些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视音频课件激起学生自主深入思考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创作欲望。如在一节作文课《写一次春游》时,笔者一开始就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并适时地从互联网中调出很多旅游盛地春天时的美丽景色,这时学生完全被美丽的春天陶醉了,都有了一种想写春天的冲动。此时笔者再提出本次作文的要求,并让学生讨论作文的写作目标。由于开头较好地创设了情境,触发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为更多佳作的出现作很好的铺垫。

二、化解重点难点,激发创新思维

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和重点是教师在备课之中要解决的。对一些缺乏感生认识、比较抽象或是寓意深刻的文章,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收效甚微,而信息技术则显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月球之谜》是一篇介绍月球的课文。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难点是利用资料交流、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时笔者首先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一段与课文内容接近的关于月球的资料片:荒凉的月面,众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明亮的月面却漆黑的天空……强烈的感官刺激迅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问题: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月亮的天空不是蓝色的?为什么人在上面一跳会很远?月球上还有哪些奥秘?有了这些疑问,学生就有释疑的愿望,找教师、进图书馆、上互联网、迈出了独立思考的第一步。本文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仅阅读教学如此,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同样可以凸显重点、化解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拿修改作文来说,笔者经常利用网络向学生传播有共性的例文,大家共同评价、修改。针对评讲、修改的难点,教师把获得的反馈信息用计算机显示出来,及时让学生校正修改,并引发学生的注意、疑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再次兴奋,找到修改作文的最佳方案。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思维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有了能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创设情境的信息技术,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有了无限拓展的空间。

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的最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这样的内容:大水过后,几个幸存下来的村民又回到了早已不存在的“小村庄”。这时笔者问学生们:望着幸存者那失神的眼睛,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再现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情感被唤醒,思维被激活,灵感被激发,想象也如出闸之不奔腾而来。

四、用于比较,促进分析

分析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促进分析的重要手段。善于综合分析,学会比较鉴别,从矛盾中发现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标志。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便于学生比较、分析,积极思维,实现思维创新。《送元二使安西》与《黄鹤楼送孟浩然这广陵》是编在同一课里的两首古诗。同为送别诗,但两首诗作者感情、朗读语调却不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不同的感情、区别语调,笔者先播放了两首诗配乐朗读的录音。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但为什么一首是忧郁难舍的感情,另一首却无忧愁之情呢?学生思维未启,回答不出。笔者把两首诗的送别地点和朋友去的地方“安西——渭城”、“黄鹤楼——广陵”分别制成地图,用课件展示出来,学生灵感思维一下跳跃出来,找到了答案:两位朋友去的地方不同,一个偏远,一个较近;再启发他们:是否还可做其它比较?学生思维更活跃了,有的比较性格,有的比较生平经历,答案精彩纷呈。他们的发散思维也得到很好的锻炼。

猜你喜欢

月球村庄课件
陪我去月球
初 春
系列长篇故事,《月球少年》之六:降临月球的不明飞行物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村庄在哪里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我们的邻居是月球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精简课件,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