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2009-03-25周俭朴任万年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风府风池穴风池

周俭朴 任万年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0501)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针刺疗法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方法:以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局部与整体、“近取”与“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对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结果:50例患者经过1~2个疗程治疗,痊愈43例,占86%;显效6例,占12%;无效1例,占2%。总体有效率为98%。结论:针灸能行气活血,祛风通络,调节神经,平衡阴阳。故选用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等穴位合用对血管神经性头痛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针刺疗法;血管神经性头痛

【中图分类号】R7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13-01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发作性疾病。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其病理因素多为风、淤、火(热)、虚。由于风为阳邪,其性升泄,《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可挟寒,挟热,或挟湿乘虚而侵袭人体,上犯颠顶,日久邪滞难去可深入,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受阻,其渐成气滞血淤,不通则痛而致本病。(即外感日久不解而致内伤)。肝与胆互为表里,肝经上循颠顶,少阳胆经循行布散头部,若情志不畅,肝失柔和及疏泄,气郁日久化火,肝胆火旺,血热上雍,阻滞清窍或火盛日久伤阴,肝失濡养,肝阳上亢,多夹少阳风热上犯,清窍被扰或阴血亏虚,脑髓失养均可导致头痛发生。笔者自2007年9月~2008年9月通过50例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20岁以内2例,21~30岁12例,31~40岁13例,41~50岁15例,51岁以上8例。其中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9岁,多数在21~50岁之间,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10年,头痛位于左侧12例,右侧12例,左右不固定者26例。

1.2治疗方法

1.2.1取穴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

1.2.2针刺方法病人采取坐位,微低头,医者左手拇指固定风府穴,用右手持0.5寸长的毫针,向前下斜刺,使局部感到麻胀后起针,然后又取1.5寸毫针刺风池穴,将针尖向着对侧眼角水平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使针感沿少阳经脉传至同侧前额或太阳穴处,随后起针。针刺太阳穴时病人将头抬平,医者取0.5寸长毫针斜刺,有针感后留针15分钟,列缺穴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2个疗程间休息1日,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结果

2.1疗效标准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内无复发者。显效:头痛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者。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减轻者。

2.2结果50例中:痊愈43例,占86%;显效6例,占12%;无效1例,占2%。总体有效率为98%。

3病案举例

王某某,女,42岁,教师。病史:患者于2005年1月因头痛去医院就诊,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给口服镇静止痛药,头痛时轻时重。近2年来头痛发作频繁,症状加重,以前额及头顶胀痛,跳痛,有时伴恶心、呕吐、失眠等,经脑电图,脑CT等检查未见异常,曾用中药和止痛药多方法治疗,疗效不佳,于2007年9月来我处就诊,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按上述方法针灸治疗,经1个疗程治疗后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疗程间间隔一天,又继续治疗一个疗程后头痛及其他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4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大都病程较长。笔者从中医风、淤、火(热)、虚立论。故选用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因为风府穴为督脉、阳维、太阳脉的会穴,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经的会穴,泻风府、风池穴具有疏风清热,祛风通络,熄风潜阳,利胆疏肝的作用。泻列缺有宣肺作用,肺气得宣则邪气可解,太阳穴为宣泄头部气血雍滞的要穴,诸穴合用,活血通络,祛风力更强。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脾胃健则气血生,体键神旺,则病自除。

(收稿日期:2008.11.10)

猜你喜欢

风府风池穴风池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风池穴
针刺风府、哑门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失语60例
墨风池诗词选
太冲、风府穴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探讨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