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析伍尔芙留给我们的《遗物》

2009-03-25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遗物意识流女性主义

叶 燕 姜 红

[摘要] 本文从意识流写作风格和女性主义思想两方面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遗物》的写作特点。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意识流小说写作特点和伍尔芙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 意识流 女性主义 《遗物》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主义意识流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她一生勤于创作,著述颇多,共创作过9部长篇小说及若干短篇小说。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等。

在伍尔芙众多的小说中,《遗物》是一颗璀璨的宝石。全文仅有2623字,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文章小说以“遗物”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描写了一个婚姻悲剧:男主人公吉尔伯特•克兰顿的妻子安吉拉婚后爱上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B•M•”,当“B•M•”强求安吉拉顺从他的要求而被拒绝时,竟以死相要挟。不久,这个“B•M•”果然故意在马路上撞车身亡。两星期后,安吉拉也如法炮制:从人行道的边缘条石笔直地跨过来,迎面去撞一辆疾驶而来的汽车,以身殉情。这所有的过程,都是吉尔伯特•克兰顿从妻子留给他唯一的遗物——日记中得到的。

伍尔芙小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意识流写作风格和女性主义思想。《遗物》这篇小说,文章虽短,却集中体现了伍尔芙小说的这两个特点。

一、意识流文体

意识流文体不同于传统的记叙写作方法,作家的叙述焦点已由外部描写彻底转向内心活动的呈现,它重在表现人的意识领域,即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在《遗物》这篇文章中,伍尔夫主要使用了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意识流写作技巧来揭示主人公内心活动。

内心独白是一种把人物默默无声的存在于各个层次的意识活动内容和过程呈现于读者的写作技巧。它反映人物的内心思考,其形式主要有三种: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遗物》从写作手法上看,主要使用了间接内心独白和无所不知的描写。与直接内心独白相比,间接内心独白因有引导词“某人说”、“某人想”或一些解释性论述的出现,小说情节显得更清晰有序一些。无所不知的描写这种写法意识流深度有限,但能像普通记叙文一样,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又能更明显披露作者内心世界。

小说《遗物》是沿着吉尔伯特•克兰顿与西瑟•米勒之间的对话以及克兰登看妻子日记的心理变化过程来铺展的。文章开头即用了无所不知的描写和间接内心独白:

“致西瑟•米勒”吉尔伯特•克兰登在他妻子的化妆间里的一张小桌上一边从一堆杂乱的戒指,胸针中拿起那只珍珠胸针,一边读着这张纸条“致我亲爱的西瑟•米勒”。

连自己的秘书西瑟•米勒都惦记着,正像是安吉拉平时无微不至的风格。然而,吉尔伯特•克兰登仍然疑惑不解,为什么安吉拉死前这样安排着一切——给她的每个朋友都留下了这样一份小礼物?就像她早就知道自己的死亡。然而那天早晨(六星期前)她离开家的时候,身体依然非常的健康;但她从皮卡迪利大街的路沿,径直向路中央走去,一辆飞驰而来的车撞死了她。

小说的第一自然段首先用无所不知的描写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第二自然段是主人公克兰登的间接内心独白。这里的“吉尔伯特•克兰登仍然疑惑不解”是间接内心独白标志词。标志词是间接内心独白中作者引导读者正确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

内心独白是借助自由联想而展开的。人物往往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由一人或一件事情联想到其他的人和事,由现在联想到过去和将来。小说《遗物》中的自由联想,不仅没有打乱事件的进程,反而把事件的背景知识和人物性格特点都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如在第三自然段,吉尔伯特•克兰顿在等西瑟•米勒来取安吉拉留给她的遗物时,就联想到了安吉拉留给自己的遗物,然后联想到了安吉拉生前不愿给自己看她日记时的情景,最后想到了去阅读妻子的日记。这种联想,为文章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再如,第十二自然段,克兰顿读到妻子信里的内容时,联想回忆了妻子生前和他在一起时的情景。凭借此段回忆,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克兰顿自负的性格和妻子殉情自杀的原因。

二、女性主义思想

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开始的女权主义,这一时期妇女要求争取平等权,也就是政治权利,即受教育权利、就业权利等等;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别是妇女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要求。伍尔芙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一阶段,即女权运动时期的重要代表,她强调争取妇女权利和参政意识,甚至强调社会的政治变革。她的女权思想在她的散文随笔和小说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遗物》这部作品就体现了伍尔芙的这种女性主义思想。作品要揭示的不仅只是爱情婚姻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社会矛盾。首先,该作品揭示了上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阶级对立。作品主人公克兰顿和B•M•的矛盾反映了上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阶级的对立。作为下议院的议员的丈夫克兰顿和那个经常“就社会问题”和安吉拉“进行激烈的辩论”并预言革命一定会爆发的工人B•M•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再次,作品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下妇女政治上和文化上受奴役的地位。虽然“将成为内阁总理”的丈夫克兰顿“温柔”“不找借口”,那么实在的呢,安吉拉照样孤独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作为女性,安吉拉在家里无所事事,不能成就自己的价值,有被男性化的现实“隔离”而产生的“孤独感”。最后,作品还表达了女性希望通过革命来改变社会矛盾的愿望。安吉拉借阅《卡尔•马克思》等红色书籍,与B•M•等工人阶级在一起“帮助穷人”,当无力改变现状时,选择死亡来抗争等,都反映了女性渴望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遗物》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小说。这部小说被选入了(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五册供学生学习。它不仅通过爱情故事阐述了一定的社会道德意义,同时,文学大师娴熟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和其女性思想的体现都大大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高。相信读者一定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森.评弗•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J].外国文学评论,2000,(1).

[2]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五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唐扣兰.内心活动的叙述方式——弗吉尼亚•伍尔夫长篇意识流小说的书写特征[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

猜你喜欢

遗物意识流女性主义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云南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哀牢国遗物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新疆境内出土景教遗物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