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公开课《翡冷翠山居闲话》随想

2009-03-20李桂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翡冷翠闲话山居

《翡冷翠山居闲话》是苏教版选修课本《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田园牧歌式的“诗化”散文。作者尽情抒写自然的生机,自然的伟大,从个体的内心感受,从不同的角度着意渲染抒写作客于翡冷翠山中独处的妙处和快乐的心境。作者用飘逸、秀美、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不加雕饰,没有羁绊的纯美自然和纯真、质朴的秀美山居图,并歌颂了这种纯真质朴的自然美,表达了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由,挥洒性灵的心声。

执教老师是新来的老师,教学的功底不错,无论是粉笔字,还是教学语言,都应该值得肯定和表扬的,尤其是老师本身的知识储备很好,听时就有一种喜悦,觉得是一颗好苗子,几年下来,如果个人努力,应该有很大前景。但整个的教学流程,上课的套路却是很传统的一种,本应只是课文中一个环节的对语言的欣赏,却成了整节课的内容,散文本身的整体美、景物美、情感美被支离得一节一节,让人觉得着急。语言分析得再美,却缺乏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只能浮于表面,甚至是支离破碎。上成纯语言课,或者上成纯文学课,对于一篇优美的写景寄情散文来说,都是偏颇和不可取的。

既然需要解题,就应建立在文本之上的解题。没有整体的感悟,直接解题,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直接高度,很难一蹴而就。倘若留着几个问题,在欣赏完全文再来看课题,似乎就很容易迎刃而解,从容而就。课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讲山居的妙处,讲诗人在大自然中获得的心灵愉悦和精神宽慰,讲大自然的纯净和力量。倘若教师没有提及到这个中心词,解题本身还是存在问题。所以,教师对题目的理解也应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之上。

我们倡导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最基础的理解和把握之上。倘若一个教师对文本本身都难以吃透,谈多元解读就等于胡乱解方程式一样。因为最基础的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都不能畅通,就很难想象建立在文本之上的和学生的对话将是如何。同时,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如果只是有知识储备,而不能把它融合在文本中,知识只能是僵化而不生动的。有的知识只有融合到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话语中,知识才会更加鲜活和富有魅力。因此,一位教师的思想将引导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在课堂的内外,都将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教师对抒情散文无论是情感的把握还是语言的分析,都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和理解,这样就会有碰撞的火花,然后才有交融,才有理解。在课文中,有几句话、几个词值得注意。比如:

1、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此处的“摇曳”和“纵容”两个词,用在此处形象而生动,动态的写出了本属于静的事物。

2、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这里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世俗对人的束缚。而作者笔下的自然让人类返朴归真,自然让人们回归真实,自然让人们远离世俗。

3、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这是课文中最呼应作者情感的部分,也是课文中能够深入和扩展的部分,此处,学生大声的朗读,教师激情的演说都不为过。

诗人徐志摩写《翡冷翠山居闲话》显然不是让我们仅仅体会他语言的精妙和生动,流淌在文字中,透过文字需要透视的还有作家更深厚更热烈的情感。景情一体,景由情选,情由景浓,二者融合,才见文本之感人处。胡适在《追悼徐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当他理想的爱与自由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时,徐志摩只好带着苦闷的心情来到欧洲,寻找曾经爱的足迹,寻找自由和美,寻找心灵的慰籍。储安平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也正是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与之呼应的内在激情更是其文章的精髓。

这种对自然的迷恋与歌颂,是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时审美风格的继续。在康桥的一段生活,对徐志摩一生的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也同时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的失落。于是,一生都在追求爱、自由和美的他便希望通过自然,亲近自然,回望自然的单纯,回归人类童真的天性,来无言抗争了无生机的现实。面对异域风情,有着自己文化背景和独特生活经历的徐志摩便选取了自己山居生活的几个独特感受,突出了闲居的乐趣和心神的自由,突出自然的纯真、自由和美,同时也突出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抗争。

读《翡冷翠山居闲话》,还要联系到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翡冷翠的一夜》。这是他1925至1927年部分诗歌创作的汇集。这一时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又一个较大的波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并迅速与之热恋。徐志摩全然不顾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可问题又一时难以解决,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徐志摩于1925年3月启程出国欧游,想暂时摆脱精神上的苦闷和困境。在意大利的翡冷翠徐志摩住了一段时间,他将他的伤悲,他的感触,托付纸笔,写了不少诗,因此,这部诗集就题名为《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山居闲话》就写于1925年7月。《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记叙了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澜,记录了他热烈的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而《翡冷翠山居闲话》则是记录了诗人忘情山水,追求自由和美的心路历程。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作诗讲究“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他的散文也同样有着诗样的语言,诗样的意境。这篇散文,用诗的语言反复咏叹自然的美妙,创造了一个浑朴纯真、自然纯美的意境。如写自然美,写阳光的适度,风息的温驯,空气的明净;写人,写人的放情与自在,无牵无碍,写出了他们从形体到灵魂与自然的融为一体。又如写一个人漫游时,将闲情与画意,诗情与性灵生动融合。青草和暖的颜色,林中欢唱的莺燕,僻静漫长的山径,澄蓝高远的天空,潺潺流淌的山泉,坐地仰卧、打滚欢呼的姿态,信口放歌、自成曲调的欢唱……都构成了或静或动,或明或暗,或虚或实的一首诗或一幅画,绘画美、音乐美无处不在,给读者留下了的无限想象空间,增添了散文的诗情画意。

“作客山中”的妙处,徐志摩显然体会尤深。因为山中的大自然,是远离现代文明、远离嚣闹繁杂的一个幽僻去处。在那儿,你可摆脱日常文明社会的种种羁绊和束缚,可以完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用在乎人家怎样看你,不必矫饰、“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作为诗人,徐志摩永远有着孩童般的天真和单纯,也对逝去的童年格外珍惜、充满追忆和思念。徐志摩在《想飞》中写过“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的浪漫童话,在这篇“闲话”中,又同样用天真稚朴的语气给我们讲一个类似的童话:“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同样表现了徐志摩批判文明,崇尚自然的自由理想。

德国浪漫诗哲海德格尔说: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去倾听,倾听使我们超逾所有传统习见的樊篱,进入更为开阔的领域。唯有“倾听”,我们才能“读懂”或听到大自然这部奇书发出的“绝对值得一听的,是从不曾从人口道过的话”。我们在随着作家倾听自然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倾听作家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读懂作家,读懂文本,读懂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丰富的,是多元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空间是巨大的;文本意义的研究空间是巨大的;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用心参与,更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用心实践后的反思,反思后的用心实践。

李桂萍,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猜你喜欢

翡冷翠闲话山居
绘画性:重述其意义
——赵英明的视角个案
闲话“腊肉”
鼠年闲话鼠
山居秋暝
唤醒文艺复兴的“翡冷翠”
爱上“翡冷翠”
当复古风遇上了越野范 大众甲壳虫翡冷翠经典版和甲壳虫沙丘越野版
富贵山居
山居十首
诗词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