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入情境 熏陶语感

2009-03-20林冬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点儿瀑布语句

语感是经过长期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说:“文字语言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情感是学习语文,训练语感,发展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如何引入情境,熏陶语感呢?

一、营造美读氛围,感悟语言情味

美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的训练语感就落到实处。教师融情的范读,境随声出,可以唤起文中形象美、语言美。如《瀑布》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诗人对瀑布由衷的赞美。教师可先用轻声、缓慢、赞美的语气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风中瀑布飘渺、朦胧、纤细的美姿,如轻烟袅娜上升,似迷雾朦胧一片,像细尘纷乱飘洒,感受形象美。诗歌的第一节,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也能唤起美的形象。“还没/看见/瀑布/,(停顿稍短)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先“听见”后停顿稍长);好像/叠叠的浪/涌上暗滩,(“叠叠”要读得重、慢,重读“涌”,读出浪涛的气势)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阵阵的风“要读得轻柔些)让学生通过节奏的变换,掀起感情的波澜,感受到祖国山川的优美,身心的愉悦之感便油然而生。学生在想象中读,语感也随之产生了。

二、巧设激情导语,加深心理体验

教师创设富有激情的、紧扣儿童心理特点的课堂导语,渲染情感气氛,引起学生情绪,加深心理体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描写首都人民群众冒着寒风伫立于街头头送别灵车的情景,表现了人民热爱总理,哀悼总理的深情。教师以低沉、凄切的语言缓慢地诉说着敬爱的总理的逝世,涓涓语流,如一曲挽歌,把学生带入了肃穆、庄严、催人泪下的气氛之中。教师的激情不仅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阅读期待,而且确立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好了铺垫。

三、优化课堂提问,培养直觉思维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这种敏锐的感觉,在思维形式上表现为直觉思维。培养学生整体直觉能力和速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展开创造想象,把抽象的语句还原为鲜明的直觉形象,使整堂课成网结体,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如《在艰苦的岁月里》结束句:“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语句抽象难以理解,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行想象:他看到的“未来”、“希望”是怎样的情景?通过创新想象,激发情感,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内化了书中的语言,培养了学生语感整体直觉性。

四、引发想象创造,丰富语言表象

感受语言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语言是文字的载体,好的文章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在写“山、水”两段,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把桂林山水的句式并容,写了青山衬“白银”,微风吹动,水花飞溅纷扬的迷人景象。在教学这些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欣赏品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的韵味。通过这些想象,学生就会切身感受到课文的形象美,把课文中没有写到的内容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和迅速感悟的能力。

五、推敲品析词语,增强应变能力

教师要巧妙结合教材中语感训练的特点进行比较揣摩,迁移运用,可以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学生有了应变能力,语感水平就会产生飞跃,就能灵活使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在学生对句子理解的模糊处,在作者表达感情的细微处,可能通过比较读,让学生去发现领悟。如教《林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模着的,顺着的……”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停留在说岭多,岭的式样多。让学生比较读读“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学生马上发现,没有了“点儿”,句子的意思不一样。有的说:“有了‘点儿说明了岭与岭之间高矮、长短的区别并不大”;有的说:“有了‘点儿写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有的说:“有了‘点儿还能表达出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读,读出味道,比出惊喜,起到良好的效果。课文这样经过作者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才使用的语句很多,我们灵活运用换、补、调等方式,组织学生比较、读读、想想,促进学生语感的提高。

总之,语感训练要以激情引趣,激发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不断教授给学生的语感图式,达到抓好学生语感训练的目的。

林冬梅,教师,现居福建东山。

猜你喜欢

点儿瀑布语句
春天不应该做点儿什么吗?
让善良打点儿折扣
瀑布之下
重点:语句衔接
点儿变魔术
你那点儿拼,真的不算什么
瀑布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