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2009-03-20杨德权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课文阅读教学语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新课程要求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阅读教学重要性更为突出,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探究,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学生语文素养能否提高的关键。但是,由于受传统的“阅读分析课”教法的影响,不少教师并没有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彻底转变这个角色,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学生观”:实施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把阅读的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一、需要摒弃的两种状态

1、教学过程凝固僵化,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阅读教学的过程本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是我们的做法往往会使学生的个性化变为模式化,硬塞知识,凝固僵化,降低学生阅读兴趣。通常地,我们将自己所认为准确的一些阅读分析的知识,细细地嚼碎喂给学生,可谓是“用心良苦”,却没有看到学生的“心领神会”。著名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做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觉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的退步”。语文教师这种硬塞知识,灌输性阅读教学所遵循的基本理念认为,学生是有机体,学生的行为发展只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函数,而非常数。正如吕叔湘所言,语文教师灌输性教学理念便是守着古典主义而脱离语文学科的现实性、守着利禄主义而偏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种琐琐碎碎、反反复复的专项训练下,学生丧失了学语文的兴趣,考试不会答题,平时上课会很无奈地说:“又上阅读分析课!”这样的阅读教学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2、强化应试,忽视主体,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劣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教学中,老师往往过分注重应试,强求答案统一,使阅读教学成了一种模具——重视对“答”的培养,忽视对“读”的培养。例如在观摩一位老师教学鲁迅《故乡》时,学生对闰土变化的原因,很容易找出课文中画龙点睛式的议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了”,老师再经过分析深化得出结论:是黑暗的社会,是罪恶的封建等级制度,推残了闰土的肉体,也毒害了他的精神。但是当学生发出疑问: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例如岁月的变迁,还有愚昧等等,老师未置可否,甚至还有些恼火。这种作法不是扼杀了学生大胆怀疑的智慧吗?语文老师也常常为“春天来了,只能是冰雪融化,而不能是燕子回来了等其它答案”感到可笑和悲哀,可在实际教学时却抱着教材,抱着参考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阅读教学,教师放不开手脚,学生也缩手缩脚,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注重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1、创设情境,获得情感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以便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增强阅读效果。例如一位老师教学朱自清《背影》,在授课前,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教学环节,做到未讲《背影》先有情:走进教室,老师先静静地在讲台前站了一会儿,随后用平稳的语调说:“1991年,香港人举行唐诗评选,最受港人喜爱的10首诗依次是: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清明》、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李白的《静夜思》、王之焕的《登鹳鹊楼》、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的《悯农》、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些唐诗,同学们多数都学过,有的早在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就会背了。但位于榜首的《游子吟》却大多没有读过,作者孟郊在唐代也算不上是大诗人,为什么在港人心目中,这首诗受到如此钟爱呢?它到底写的是什么?我们不妨看看。”接着,老师出示了已写好这首诗的小黑板,并简要解释道:“儿子要远游他乡了,年迈的母亲拿着针线,正细心地为他缝补衣衫,为什么要密密缝呢?担心的是儿子可能很迟才能归来,独自漂泊在外,风餐露宿,衣衫破了,有谁来给他补呢?谁说一棵小小的春草,能报答阳光无私的沐浴之恩呢?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种永恒的母爱。”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黯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但世上真的只有妈妈好吗?我们的父亲呢?他们在生活中是只扮演‘严父的角色,而缺少了‘慈爱吗?但我总认为生活中慈父是很多的。同学们,老师我是没有真切的父爱感受的,因为在我出生不到两周岁时我的父亲就因病而去了,我是不幸的。但同学们,你们是幸运的,你们不光有浓浓的母爱,更有慈父的呵护。下面请大家想一想,然后具体说说你的父亲吧!”几分钟后,同学们陆续开始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的父亲,那种浓浓的父爱便在教室里流淌……特别是一位同学讲述了他母亲去逝后,父亲如何含辛茹苦拉扯他们兄弟俩成人的过程,竟泣不成声了,同学们听了,个个动容。教室里安静得出奇。至此,老师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对自已的子女都充满关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人间至爱。今天,我们要学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说完,老师按下了录音机按钮,同学们屏声敛气。一边盯着课文,一边听着录音,整个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利于阅读教学的细节,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思考、质疑问题会更主动、积极、敏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针对内容,优化教法设计。

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优化教学方法为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创造学生参与机会。

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这类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中的细节,由学生作演员,并分配好角色,让学生表演。通过表演、观看,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人物、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肢体、语言的表现力,收到了一举几得的学习效果。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先让学生自选一首诗,自行查资料理解并设计一个教学过程。经过认真辅导后,老师大胆地把学生推上了讲台。这样做不仅使讲课学生得到锻炼,其他同学听走来亲切、可信,更有利于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而且学生讲课的方法对教师很有启发,有利于教师进行教改。

阅读训练还体现在适应语文考试方面。老师经常提供给学生一些美文阅读段,或者让学生自己挑选一些语段,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后,精心设计一组题目,然后完成。由于是学生自己出题,要想出好题,就必须认真研读语段,这样学生体会感悟会更深,完成题目的准确率自然也很高。这种“反弹琵琶”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很有新鲜感和成就感,阅读效果也会更明显。这种阅读方法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效果更突出。

实践证明,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优化设计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造学生参与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以读导写,阅读练笔相融。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读导写,是获取作文语言的有效途径;以写促读,使学生阅读面得到拓展。阅读练笔相融,二者相得宜彰。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习作结合起来,运用阅读材料提供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需要,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让同学们驰骋想象,给课文续写了一个结尾;学了《最后一课》,结尾“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就要求学生以小弗朗士的身份续写“散学”后的情况;教学“精彩演讲”单元后,让学生以竞选班委会某一职务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并挑选部分同学进行演讲。

以写促读还要培养学生“好读书,读收好,会读书,多读书”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学生读好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课文中无论是寓事于理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阅读的好载体,写作的好素材。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妙语佳句和情彩片段,进行字、词、句的积累,对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等阵地的作用,精选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和美文,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语感,畅通表达。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总之,实施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是通过专业化磨炼发展语文教师,其角色也将由一个讲授者变成一个集阅读情境设计、课堂资源提供、实践方法指导于一身的促进者、开发者,将学生真正带入阅读世界,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读书,把阅读的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杨德权,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猜你喜欢

课文阅读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