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育走进文学课堂

2009-03-20林春发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智育创造性美育

高中生,正处在爱做梦、爱文学的年龄段。可是他们却不喜欢上语文课。他们不喜欢听语文老师分析小说,却着迷于看小说;他们不喜欢语文老师训练诗歌鉴赏能力,却喜欢读小诗、偷偷试着写诗,语文,成了中学生最不喜欢上的一门学科。语文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连本应最能吸引学生的文学课也失掉了魅力?经过长时间深入调查和思考,我发现文学课走进了教育误区,要么把它上成大学的文学评论课,要么把它上成鉴赏能力训练课,一句话,把文学课当成智育而非美育。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以及学科教学的自身规律,文学教育应从美育开始,再到智育,我们决不能跳过美育直奔智育,这无视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违背文学课教学规律。所以我们应让美育走进中学生的文学课,让学生的情感世界万紫千红,而不是面对着知识海洋,学生的情感世界却成了春风不度的非洲大沙漠。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美育与智育有何区别?

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和升华。智育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体系如公式、定理、概念、定义、法则以及判断和推理过程等为教育内容。美育则主要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主要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内容,是服务于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个体情感的表现和升华。因此美育直接与需要、愿望、冲动、快乐、悲痛、幸福等个体生命的状态相联系,并以个性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借助于审美的途径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缺乏内在的自发性。美育则总是在适应着不同个性在不同年龄水平上的情感生活要求,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与个体生命的发展内在地联系起来,满足了个体生命的发展要求。智育的任务是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发展,其中以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进步为核心。审美则始终不脱离激发美感感性世界。审美能力的发展也需要知识的帮助,但它本质上则是愈来愈深入到具体感性形象中去,而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具体表象向抽象逻辑方向发展。

从美育和智育区别可见,要让美育走进语文文学课,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材的编选

1、编排

现在的文学作品是按文学史编排的。而从美育角度看,应按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情感要求和个体生命的发展历程来编排。

比如:大部分高一新生初次离开家门,到校后饱尝离家之苦,思家之情炽烈。这时候,语文如果选一两篇游子羁旅的佳作,定能让学生强烈的共鸣,这时候,洒泪最多的就不是午夜的枕巾,而是课堂上的语文书。写作讲究针对性强,应时、应景、应人而作。编排也应如此。

再比如:中秋节,语文选几篇中秋明月的应时之佳作,由思乡,到海上生明月,两岸盼统一,再到海外侨子的桑梓之情。应这样,让文学作品不断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又引领升华学生的情感,这应是文学作品编排的主旋律。

2、选文

文学选文不能成了大学语文的初级版。大学、中学应分工,大学文学鉴赏应侧重鉴,以文学评论为主,属于智育;中学的文学鉴赏侧重赏,以审美为主,属于美育。因此,选文不能一味追求经典作品,而应选择贴近学生心灵的佳作。尤其不能选择那些远离中学生心灵,超过中学生审美能力水平的作品,即使再经典,于学生而言,味如嚼蜡,那也只能是一堆故纸。那些作品于专家看来,是经典,于学生看来,是陈旧,因此,从美育角度讲,既追求选择千百年来打动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文学经典。也应多选择时文,尤其要敢于挑选基本有定评的热点作品、焦点作品。现处于信息社会,为什么,一本应时的书可以在几十天、十几天,甚至几天内出版?新闻可以抢头版头条?为什么课文就不可以选一两年前引起轰动的文学作品呢?

二、文学课的教学

前不久乃至现在,不少老师热衷于创造或追逐某一种教学法,并且以一法放诸所有课文而皆准。其实不同课文应有不同教法,像文学课记对教法就有其特定要求:

1、阅读的心理类型

现在的文学课以思想型为学生主要阅读心理类型,从美育角度看,学生的主要阅读类型应为情感型。

文学阅读有多种心理类型:

思想型是把知觉和对内部形象的观照变成思想。

感情型是以调动本能的情感体验和感觉为主。

直觉型主要依靠意识,通过读者特殊的敏感、灵敏的知觉和模糊的动机来阅读。

思想型和直觉型属于高层次阅读心理类型。

中学生阅读心理类型,主要应属于情感型。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是文学课成败的关键。

2、教学效果

现在的文学课追求讲透讲深。从美育角度看,文学课应追求两种境界。

(一)是沉醉,接近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让特定的情感成了不可抗拒地倾泻而出的汹涌洪流,象最浓烈的酒石酸泉陶醉着感官。蒋昌建1993年的新加坡大专青年年辩论赛的最佳新手,他在复旦大学历经长达成个月的封闭性强化训练。在惊悉母亲得病住院却不能回家服侍时,朗诵《大堰河——我的母亲》一诗,思念母亲之情喷薄而出,不禁泪流满面,彼时彼记得他进入了“沉醉”状态。

受此启发,我在教该诗时,充分发挥朗颂的作用,用声音充分展示作者蕴含在一行行诗句中的浓烈情感,让这些情感借助朗颂一次一次撞击学生心胸,让学生分享我朗颂时激起的对祖母的深情回忆,通过点拨,激发学生对自己挚爱亲人的生活片段回忆并牵连出浓浓挚情,然后一遍一遍让学生起来颂读,在颂读中,有些学生泪水涟涟,他们也进入了“沉醉”状态。

当然,流泪并不就等于沉醉。

(二)是冥想,接近于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如入梦境,进入梦幻世界的冥想。

对于这种境界的追求,我也作过尝试。

我在教《愚公移山》时,出一道题:“第三支眼睛看《愚公移山》写一篇故事,全班参考,有一位同学出语惊人,用环保眼光看,愚公移山的结果会导致泥石流,愚公等人也会家破,我乘机点拨,现时山民面对此绝境怎么办,大部分重建家圆。有一位同学来了灵感说:”愚公孙子肯定会随民工潮到广东、福建、江浙打工,赚了钱,回家乡,在新观念“要致富,先修路”指导下,他不再移山,而是修路,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路通、财通,山里的水果运出了山,赚了钱,现实教育了愚公,愚公决定变移山为护山,广种经济作物,产工贸一条龙,从此,太行山花果飘香,愚公口袋鼓了脸也有肉了,紧皱眉头也会舒展了,这位同学就这样完成了一个白日梦。通过白日梦,这位同学完成了一次对愚公进行具有跳跃性、完整性、创造性的形象再造。

3、教学目的

文学课的教学目的主要不是知识获得,而是心灵的熏陶,审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智力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感知、情缘、情感和理智心理功能要素的交融综合,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创造性思维虽然以长期的经验归纳,逻辑分析的推论为基础,但在它发生时。却超越了分析性和循序性渐进的逻辑思维方式,以一种形象的整体性和跳跃性的方式,直接而迅速地产生思维成果。这就反映了美育的独特促进作用。

以四大古典小说学习为例,就出了一些令人叫绝的创造性成果,高考名文《赤兔之死》,它切入口之妙,妙在借赤兔之口来评价它的两位主人。一个是号称天下第一勇士却遭世人唾骂的吕布,一个是败走麦城却被世人推为武圣的关羽。吕布与关关羽身后名,不取决于他的武功,也不取决于他们创下的事业而取决于他们是否诚信,“诚信”这一主题与《三国演义》碰撞出来的火花,是创造性思维的作品。再如平和一中考生所写高考作文满分卷,也是主题“心灵抉择”与《红楼梦》碰撞出来的创造性的火花。漳州中考作文题“由《西游记》想起”,赢得漳州市满城喝彩。它所考查也是正是阅读《西游记》后所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因其考查的是美育成果,不超出学生的水平,又点中初中生的兴奋点,结果佳作叠出,好评如潮。

以上这些事实可以说明,我们教育界已有一些教师已从实践上引领学生走上文学美育之路,并已结晶出一些硕果。

三、文学课的考查

文学鉴赏的考查不能以知识考查为主,而应以创性思维成果考查为主,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不能以现行模式来考查,而应更接近于语言表达题中的诗句仿写,只不过必须要把这种封闭题型改造成开放式的,成果不一定只是诗,因此,对这种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考查可尽情发挥出出卷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设题应让学生人人有创造性思维成果,只不过成果有层次不同,成熟与不成熟,完整与不完整的区别。

写到此,我有无限感慨:

多少产品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他国,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是创造力不强的悲哀,中国全民需要创造力。可是,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一门主要课程,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品质,语文科责无旁贷。语文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就必须让美育走进文学课。

再看看:我们的中学生也在世界各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上夺金拿银,可是我们的科学家却无缘诺贝尔奖;再看看我们各级的论文多如黄河之沙,可是又有几项重大发明为世界作贡献,为中国添光彩。因此,各学科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查不能只重分析,而应重成果,让文学课助学生结出创造性成果,语文必须让美育走进文学课。

总之,为了实现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目标,语文必须让美育走进文学课。

林春发,教师,现居福建龙海。

猜你喜欢

智育创造性美育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