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住区生态型植物景观营造探讨

2009-03-20庄桂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9期
关键词:树种选择科学内涵存在问题

庄桂玲

摘要城市居住区植物景观具有生态化发展的趋势。阐述了生态型植物景观的科学内涵,指出了当前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从营造原则、树种选择等方面对生态型植物景观的营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期提高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

关键词 生态型植物景观;科学内涵;存在问题;营造原则;树种选择;城市居住区

中图分类号S7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248-02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城市居住区的绿化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从最初简单的几株树一片草的楼间绿地,到现在精心设计的主题花园和组团绿地,不断趋于完善。同时,人们对环境生态观和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促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这就推动植物景观朝着更为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生态型的植物景观营造不仅能够提高小区居住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营造出一种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居住氛围,符合当代人对自然生态化居住环境的追求。笔者从科学内涵、存在问题、营造原则、树种选择等方面对城市居住区生态型植物景观营造进行分析和探讨。

1科学内涵

生态型指一定地域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

生态型植物景观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等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运用生态工程创造各种类型和结构,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以及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具有一定层次,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生态型植物景观营造不仅是利用植物营造视觉艺术效果,而且是具备以人类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有关生态系统理论的现代园林环境,它能够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求得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最大协调。其内涵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能够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空间及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当前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

我国由于长时间对植物景观设计的不重视,造成当前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缺乏整体的生态设计理念及对植物种群间的了解。生态设计不是简单地将植物进行叠加,而是在设计中尽可能地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时也要考虑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在植物造景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因此,在植物景观营造上要充分考虑植物个体的形态和习性以及植物群落之间的共生关系,合理地利用植物的这些特点创造出丰富的自然群落和优美自然生态景观。二是许多人停留在传统的“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观念上,强调的只是植物对环境的点缀美化作用,对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态功能重视不够。同时受传统认知和理念的影响,对植物观赏价值认识带有一些明显的倾向性,对一些所谓观赏价值较高的“经典植物”滥用,导致了各地植物景观千篇一律,植物种类多样性不足。三是追求大树,过密种植,忽视实生苗的使用。大树移植、高密度栽植、大量栽植冷季型草坪而忽视乡土地被、大量运用修剪整形的色带花带和装饰图案等,希望通过当年的栽植就形成良好景观。这些违背生态规律的做法,对自然资源产生极大的破坏,造成养护管理成本的增加。四是多数居住区植物景观缺乏地域特色。诸如以上的问题是当前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暴露出的不足,也是缺乏生态意识的体现。随着生态观念的加强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的提出,生态型植物景观的营造必然成为未来城市居住区的发展趋势。

3营造原则

3.1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化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和人们的要求,建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居住区宅间绿地可适当选择具有杀菌、保健功能或具观赏效果的植物种类;小区道路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树干挺直、枝叶茂密、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要与水景协调等。

3.2生物多样性原则

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植物景观要稳定、协调发展,维持生态平衡,就必须具有生物多样性。因此,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生态型植物景观营造,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住区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才能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居住区的园林植物配置应注意乔、灌、草结合,以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以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生态型植物景观。

3.3适地适树原则

地域性植物是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进化的结果,对地方生态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营造生态型植物景观的时候,应遵循这一客观规律,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及种群不适应本地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借鉴本地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把各种生态效益好的树种应用到居住区绿化当中去,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使各种植物都能自然生长。切不可盲目引进外地奇花异树,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当然,也不排除慎重而有节制地适当从外地引来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优良植物,以改善居住区现有的植物结构。

3.4人性化原则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在这个日益关注“人本需求”的理性社会,植物景观的营造既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居民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绿地是活动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是休闲运动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居住区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生态优越性,而且要做到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引导居民积极走出家门进入绿地休闲、交流、散步、运动,享受新鲜的空气、阳光,将生态植物景观与人的活动相结合,实现景为人用。

3.5艺术性原则

生态型植物景观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其营造之时,应遵循艺术性原则,其中包括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基本原则,其原则指明了植物配置的艺术要领,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同时注意植物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其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在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进行配置时,遵循均衡的原则,使景观稳定和谐。例如,一条蜿蜒的园路两旁,路右边若种植一株高大的香樟,则邻近的左侧需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3.6景观性原则

生态型植物景观要表现出植物群落的自然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景观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丰富群落景观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3.7文化性原则

最早人们栽种植物是取其功能用途,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态属性,而后受“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影响,出现了许多吟诵植物的雅事,很多植物被赋予了人的性格,还被冠以人的称号。例如,枣代表财富,又给人以温饱,是一种美果良材;梅是古来传诵的名花,被喻为清高;兰是善、是君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桂花、杜鹃、芍药、迎春、荷花、茶花、牡丹、李、木芙蓉等植物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寄寓。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前提下,适当运用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树种,不仅可以拉近人与自然亲近的距离,而且可以形成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观。

3.8创新性原则

随着城市居住区建设的发展和国外思潮的影响,在进行植物景观营造时,在不妨碍满足艺术及生态等要求时,可以选择柿子、枇杷等对土壤要求不高、养护管理简单的果树植物,或是桂花、茉莉、玫瑰等芳香植物,也可选择杜仲、银杏等具药用价值的植物以及荷花等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水生植物等,既体现了城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创新性,增加了生态多样性,又充分地发挥园林植物景观的综合效益,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另外,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能够为生态型植物景观的营造开拓新的发展方向,这也正是园林工作者将来为之努力之处。

4树种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居住区生态型植物景观营造时,树种的选择要根据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以及当地的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以及生态特性。一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配置树种,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其重要。以地处亚热带地区为例,最新推荐使用的优良落叶树种,乔木类有无患子、栾树等,耐寒常绿树种乔木类有山杜英等。二是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置树种。例如,杜鹃、茶花、红花继木等喜酸性土树种,适于pH值5.5~6.5、含铁铝成分较多的土质;而黄杨、棕榈、桃叶珊瑚、夹竹桃、枸杞等喜碱性土树种,适于pH植7.5~8.5、含钙质较多的土质。三是根据树种对太阳的需求强度,合理安排配植的用地及绿化使用场地。四是要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植树种。在众多的树木之中,有许多不只具有一般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防火、杀菌、隔音、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居住区绿化时,应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例如,在工业污染比较大的城市中,人口稠密的居住区应该多配置一些侧柏、桧柏、龙柏、悬铃木等易于吸滞粉尘的树木;在排放有害气体的工业区特别是化工区周边的居住区,应该尽量多栽植一些能够吸收或抵抗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树木,如广玉兰、海桐、棕榈等树木。五是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居住区道路、宅间绿化、庭园绿化中,根据绿地性质,规划设计时要选择适当树种。如居住区内附属的幼儿园植物景观营造,应选择低矮和色彩丰富的树木,如红叶石楠、黄金叶、福建茶等,由红、黄、绿三色组成,带来活泼气氛,还要考虑不能选择有刺、有毒的树木,如夹竹桃、构骨等树木。

5结语

城市居住区生态型植物景观的营造涉及到诸多的学科知识,特别是生态学、植物学、美学等,在具体的项目中,需要园林设计师、生态学家、规划师等的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在营造之时,应当融合生态理念,重视居住区生态系统空间关系的研究以及树种的选择,遵循景观营造原则,充分发挥植物特性,组织层次丰富的生态群落,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创造合理、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空间序列,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满足人们在居住区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6参考文献

[1] 郭泉林.浅探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与手法[J].山西建筑,2008,34(16):352-353.

[2] 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2):14-l6.

[3] 何雪峰.居住区植物造景生态化浅议[J].甘肃科技,2007,23(11):251-252.

[4] 朱红霞,王铖.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J].山东林业科技,2005(5):82-85.

[5] 李茂才.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08(9):105-107.

[6] 刘破浪.浅议植物造景的空间意识[J].现代农业科技,2008(4):47-48.

猜你喜欢

树种选择科学内涵存在问题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