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2009-03-18

江苏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课外阅读学校

沈 荣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即以“图书漂流”为引导,全面推进课外阅读行动;以“构建教学模式”为路径,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优化集体备课”为手段,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成长。从三个方面反思了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即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旨在区域教育的开放与共融;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要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要有“和而不同”的文化定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践反思

大家都知道,由于人、财、物等各方面的原因,城区直属小学日渐成为教育高地,农村小学成为教育洼地,这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普遍现象。那么,到底用什么办法促进城乡小学语文教育的均衡发展?四年前,我们启动了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试图通过城区直属小学的优势辐射,带动农村小学的教育发展,达到整体提高海门语文教育水平的目的。

什么是共同体?英国现代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其著作《共同体》中认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则把共同体称为学习型组织——“一个促使人们不断发现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处境,以及如何能够加以改变的地方。”本文所提到的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是指在海门市范围内,以新课程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为了师生的共同发展”为行动宗旨,以“分享合作,均衡发展”为基本问题,以小学语文学科建设为重点,以项目攻关为主要行为方式,在学校和学校之间形成一个合作、互动、分享的教育发展组织,从而促使本市的小学语文教育均衡、持续、高效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

我市的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的实践基于横向和纵向的两个发展平台,横向的发展平台是指在市区直属小学之间,打破学校界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由各校的语文教学骨干组成的教学共同体。他们围绕合作项目,通过多种实践方式,探索最佳的实践路径。纵向的教育发展平台是指在城乡学校之间,建立一所直属小学带动多所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小的共同体。他们通过整体联动,开展帮助型项目研究,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水平。

在过去的三年中,上述两个共同体主要推动了以下三个项目:

1.以“图书漂流”为引导,全面推进课外阅读行动。

所谓“图书漂流”,是指我市以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方式,将一批适合的优秀书籍有计划地逐校提供给我市农村小学的学生阅读,旨在影响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操作行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教育行动。迄今为止,这样的“图书漂流”共实施了三轮。首轮漂流,倡导的是自由阅读;第二轮漂流,倡导的是师生共读;第三轮漂流,倡导的是深度阅读。为了使此项行动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按照教育片的划分,配置了5个漂流室,每个漂流室包括学生书籍75种共375本,教师书籍20种共40本,书架3个,用于指导学校开展读书活动和检查、交流读书效果的资料夹1个。我们设定每个漂流周期为4个星期,期间,引导学校利用上述图书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期满,按照预设路径将图书和资料夹运送至后一所学校。

截止到2008年6月,三轮漂流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首轮漂流生均读书6.4本,第二、三轮漂流所经班级的学生至少共读书35本。尤其让人欣喜的是,在这一活动的带领下,“图书漂流”经过的学校和班级。掀起了师生的读书热潮,许多语文教师开始自觉地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家长也普遍开始支持学生购买课外书籍。一年后,“图书漂流”还引发了全市性的“书香班级”、“书香校园”的建设热潮。经调查,截止到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全市所有小学都设立了每周一节的校本阅读课,每天利用中午3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自由阅读,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每所小学每学年均会进行一届轰轰烈烈的读书节活动……如今,“书香校园”已成为全市小学的办学目标之一。至此,可以说课外阅读借助“图书漂流”全面进入了我市小学教育领域。

与此同时。两类教育共同体也积极行动起来。直属小学层面的共同体负责班级读书会方案设计、阅读指导方案设计、阅读课程开发等的专题研究。例如,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伴随着图书漂流,该共同体研发了一套阅读指导方案——《好书伴我成长》,按照读前激发兴趣,读中交流分享,读后拓展延伸的思路分年级编写。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城乡教育共同体则及时推广运用、验证修正类似的研究成果。在活动中我们常见的情景是,直属小学的优秀教师带着这些成果定期到乡镇小学组织“班级读书会”,上“阅读指导”的示范课,乡镇小学的教师则带着问题定期到直属小学学习进修。如果说,“图书漂流”主要解决了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的话,那么,共同体的上述行动则是解决了课外阅读的教学问题。正因如此,由于这两类教育共同体的协作行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才在我市逐渐变为现实。

2.以“构建教学模式”为路径,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事实上,尽管提出并构建教学模式非常困难,且受到“教无定法”等思想的影响而遭到很多异议,但构建教学模式对于整体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促进我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确实有着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一方面,好的教学模式提醒了执教者需要关注的一些核心要素,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我们构建的“叙事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就特别强调了“以内容探究为经,以语文基本功训练为纬组织教学”的思路。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既吻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又吻合语文学习要求,才能将内容理解、情感体验、语感训练、语言学习、学法掌握等语文素养的培养整合在一个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教学偏向。又比如,在某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们构建了“提出问题或要求——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综合训练——总结归纳”这一操作流程,则物化了“以学定教”的思想,摆正了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另一方面,好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提供参与教学观察的教师一个框架,以发现并在同一话语体系中讨论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模式构建可以最大可能地引领广大共同体成员尽量发现或无限逼近语文教学规律,掌握语文课堂本质,提高个体的课程实施水平。

鉴于此,两个平台的共同体,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课程的五大领域分年段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举办了各具特色的活动,并逐渐建构起上述领域的各种教学模式。事实证明,这样的行动不仅促使所有共同体成员不断加强实践反思、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而且增进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分享与交流,特别是相对薄弱的学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直接、最具体的帮助,从而使我市

各个小学的语文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联系中,保持着同步发展的状态。

3.以“优化集体备课”为手段,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充分发挥各共同体核心成员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促进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备课能力的提高,在近一年的时间内,我们通过城乡教育共同体组织了8次集体备课活动。每一次的集体备课都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独立备课(两周,主持人:教研员)

1.组织各共同体的核心成员研究确定备课内容,明确活动目标,并通知共同体内的所有语文教师,要求他们在接到通知后的第一周,独立备课。

2.第二周,直属小学在核心成员、各乡镇中心小学在语文教导主任的带领下分别进行集体备课,形成统一意见,并按照要求以校为单位形成文本资料。

第二阶段现场交流(半天,主持人:核心成员)

3.在共同体内,以校为单位进行资料交流。

4.大组交流。

(1)指定内容交流。核心成员中心发言,并根据事前约定的内容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力求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主要的教学思路、策略、方式等方面进行智慧碰撞、取得基本共识。

(2)自由发言。所有参与备课的老师进行对话交流。

5.核心成员与各乡镇教导主任交流分享有效组织集体备课的经验。

6.交流参与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及对今后活动的建议。

第三阶段实践反思(4周,责任人:各校教导主任)

7.依据集体备课要求及获得的信息,各自形成实施方案。

8.各校任选一个内容进行校级教研活动,相关年级人员全体参加。

9.针对教研内容进行教学反思。要求人人撰写,字数不少于300字。

10.将上述教研活动整理成下列材料:实施教案一份,教学实录一份,执教者的教学反思一份,择要的评课意见,并上传“海教在线·新语文”上的相应年级典型案例库进行网络交流。

集体备课的直接效果是对1~12册语文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典型引路的方式对所有内容进行了拉网式设计,并累积成12册的教学方案设计,从而确保了全市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底线,特别是提高了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学校的课堂教学实施水平。而其间接效果则是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研究热潮,规范了各校的集体备课行为,提高了集体备课效率,逐渐改变了广大教师的工作方式,形成了合作分享的研究氛围。

二、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反思

1.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旨在区域教育的开放与共融。

应当指出的是建设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不是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均贫富”,不是以削弱城区直属小学的优质资源来扶持薄弱的农村学校,而是希冀“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的每一个人发展个性,展示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这种“为了人的发展”的精神追求,引导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中的每所学校改进语文学科发展模式,每个语文教师改变行走方式,每个学生改善生存状态,引导他们生活在理想的教育境界中,生长在超越自我的行动体验中。

2.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要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

启动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并迅速得到广大学校的积极响应,其主要原因是广大共同体成员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不满,特别是整体教学现状的不满,希望通过实验与研究走出一条具有创新意义的改革路子;同时,通过实验与研究实现自我的专业价值,享受专业幸福,成就学生学习、成长的快乐。可以说,这种价值追求既是一种共同的愿景,也是一种现实的目标,正由于此,才使共同体建设有了前行的不竭动力。

在这一前提下,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的研究内容要来自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并要受到广大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关注。上述三项研究内容的选择正是源于这种考虑。比如,“课外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懂得“多读书”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也为我们大力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依据,但到底怎么做呢?尤其是怎么整体推进呢?显然,这样的研究内容对于共同体成员具有凝集力和召唤力,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要有“和而不同”的文化定位。

组成这一共同体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个人的禀赋、知识和个性也各不相同,这就在共同体内部形成了一种多元个性结构。矛盾由此产生,且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始终存在着。

怎么解决这对矛盾呢?实践证明,采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反映在具体行为上,要突出两点:第一要包容,即在强调全体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共同的研究主张、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的前提下,允许不同见解、不同的实施方式、不同风格的同时存在。第二是提倡互相学习,对原有的主张和方式,可以坚持,可以放弃,当然也可以转变和转化。总之,在共同体内,要努力使确定性和自由在每一个成员身上得到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除了实现区域间教育理念、资源、方法、成果等共享的目标以外,更是追求合作基础上的学校之间的互动,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更是寻求各校在原有基础上更高位的富有内涵和特色的学科发展。我们相信,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新的组织方式,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必将导致区域教育新范式的形成,从而通过这种新范式来实质性地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体课外阅读学校
爱的共同体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