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个性化初探

2009-03-17戴大龙

学周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条船竖式个性化

戴大龙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优、中、差学生的存在。”教师应正视这一现实,在教学中要深刻领悟《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重要理念,实现课堂教学个性化。

一、学习方式个性化

以往教学总是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走”。而今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学数学。如教学“每条船最多可坐8人,50个同学需租几条船?”时,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结果出现了如下新的思路:(1)8×6=48(人),6条船最多可坐48人,多2个人,需租7条船;(2)8个8个地加,加6次余2人,所以要7条船;(3)从50个人里依次减去8个人,减6次后余2人,要7条船;(4)用小棒代表人,用圆片代表船,摆后得出要7条船;(5)画示意图得出要7条船。学生用自己的长处学数学。满足需求,各有收获,积极性高涨。

二、教学方法个性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能力水平不等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路,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一节,笔者让学生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引导学生把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结果出现了下面几种思维方式:直接用口算的方法把42根平均分成2份,写出竖式(略);想()×2=42,得出竖式(略);先分单根的,再分整捆的,得出竖式(略);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写成竖式(略),对于上面的几种说法,教师都作出了积极的肯定。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计算52÷2,运用第四种方法的同学自然比较顺利地算出了结果,而用第三种方法的同学必须除三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了麻烦,直接用口算或想乘法计算的同学普遍感到比较吃力,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教师没有作任何的干预,而是让他们在研究中自己作出判断、选择,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动力。

三、作业布置个性化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限制作业的量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改革作业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热情,从而减轻学生对作业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能心甘情愿地去完成,使作业成为一种个性飞扬的展示舞台。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作业分级制”,哪些作业是所有学生都能完成的,哪些作业是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的,或者可以自己换道题做,而有些基础好的,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一些奥数题或者有一定难度的题,先同学间相互切磋,再与老师探讨。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做自己能做的作业,往往都能“乐此不疲”。

改革作业内容与形式,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实用性,这样更能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展现个性。比如在学习了“比例尺”后,让学生找找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或者你能用比例尺解决什么问题等等,然后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学会了看地图,可以不出门就知道家乡与北京的距离;有的展示他画的校园平面图、住房平面图;还有的说他知道了一种放大的比例尺,因为他爸爸工厂里零件的图纸就是这样的。通过交流,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开阔了眼界,通过全班交流,使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优势互补,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教学评价个性化

个性化的评价目的不是测量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评价应以《课标》所指出的“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一指导思想,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总评等。运用不同的评价内容,如评价差生:“你进步了,老师为你祝贺!”评价中等生:“你快追上××同学(指优生)了。”评价优生:“好上加好,才是最好。”使用发展陸评价,如对某个学生落后时的评价:“鼓起劲,给大家一个惊喜!”进步时的评价:“你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鼓励他更进一步时的评价;“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过评价达到融洽关系、沟通感情、促进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各有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总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既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反思,也是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们应该把它定位为一种服务,即“教”为“学”服务,“主导”为“主体”服务,老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表现为对学生理解、尊重、热爱,使自己的服务对象学得开心,学得舒心,学得越来越有信心!

猜你喜欢

条船竖式个性化
竖式趣题
竖式填数
算法多样化教学分析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层层推进逐步建构数学模型
——《应用问题(二)》教学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