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2009-03-14吴其玲

消费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对策教育

吴其玲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城乡对立的二元制结构下出现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论证问题的缘起,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农村家庭增收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教育困境,“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即是典型之例。在众多外出务工的农民中,不乏年轻夫妇的背井离乡。他们为了给家庭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双双背井离乡去追寻自己的富裕之梦,把孩子留在家乡,丢给老人,或寄养在亲戚家中,这些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的关爱与监督,没有正常完整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的相对缺乏,导致他们在学习、心理、人格等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这种转移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将呈扩大趋势,这一问题理应受到社会的重视,特别是留守儿童在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更应受到重视。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成绩差。留守儿童在课外生活中,多由年纪较大的老人或亲友照料,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父母关爱,生活缺乏传统意义家庭的温暖。老人们的思想陈旧,教育方式落后。亲友的照料局限于衣食住行,学习、心理方面的关心较少。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这些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观念。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迟到、早退、旷课、不写作业、有的甚至中途辍学。少部分孩子虽能自觉主动学习,但要帮助家中的老人承担较重家务和农活,造成上课时精力不济,学习成绩下滑很快。

(二)心理障碍、性格缺陷。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可塑性较大,对是非善恶分辨能力较差,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如父母不加以积极的引导,社会消极方面的影响可能就会填补学校教育之外的真空、甚至占据主导。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由于父母没有时间关心这些孩子的情感变化,缺乏情感交流的孩子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的自流状态,极易形成各种心里疾病和极端性格。在特定场合下,孩子体现出的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蛮横霸道、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等就是这种心理障碍、性格缺陷的表现。

(三)价值观的扭曲。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少伦理道德的教育,加之学校法制教育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为了弥补孩子的感情需要,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零花钱增多,自由度提高环境下的孩子,极易养成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想,好逸恶劳、浪费显摆、自由放任等不良习惯既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也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扭曲。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城市化的发展及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现状使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张力。一方面,城市发展进程中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另一方农村人口增长产生的富余劳动力需要在有限土地以外寻求就业机会,于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传统的城乡户籍制度及教育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限制,几乎剥夺了农民工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收入不高、保障不全、居无定所等各种因素导致他们难以把孩子带在身边接受教育。另外,义务教育的学区制、户籍制等障碍无疑加剧了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这种二元制的城乡结构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的子女只能离开父母、滞留在农村。城乡壁垒不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二)政策因素。从政策层面,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在某种程度引起了社会一定程度的关注,但相关政府部门还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儿童教育关涉社会的未来,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留守儿童的教育脱离政府的视野,依赖民间的行动,显然困难重重。由于政府政策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等类似的专项行动无专项资金、无专职人员。没有经费、人员保障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在很多地方成了一种口号也就在所难免。虽然部分地区已相继出台了一些与留守儿童利益相关的政策措施,但从有效性和执行力度来看,这些政策多为附带性的,专门性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却少之又少。

(三)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缺少、错位、不完整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有着启蒙性、终生性、个体型、感染性等学校教育没有的特点。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对孩子的性格、品德、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与父母的耳鬓厮磨,聆听父母的谆谆教导,感受严父慈母的家庭氛围,无疑是种奢望。欠缺家庭教育的孩子,其身心发展的残缺就难以避免了。

(四)学校教育因素。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农村学校教育环境极为恶劣,有限的教育资源也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在目前“升学指挥棒”的教育环境下,应试教育成为主流,素质教育流于口头。农村学校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学习优秀的孩子身上,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问题。部分学校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采取一些措施,但是学校根本没有条件去为这群孩子配备专门陪护老师,建立寄宿制,开展心里课,更没有条件有计划开展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众多原因,厘清主要问题与次要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凸显主要矛盾,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无疑有助于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政府应采取渐进式的行政措施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瓶颈。首先,筹措专项教育资金,在农民工集中的社区,兴建农民工子女学校。其次,对分散居住的农民工子女实行就近入学的教育政策,同时免除不合理的收费,并进行政策督导。再次,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纳入教育考核体系,鼓励农村学校设立留守儿童教育辅导员,并设立特殊岗位津贴。最后,根据经济发达程度,逐步废除二元制的户籍制度,根本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制度瓶颈。

(二)农村学校应把留守儿童教育作为教师考核指标之一,条件成熟的学校可实行寄宿制,设立专职辅导员。学校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加强第二课堂的实践,推行家长学校的制度化,构建老师、学生、家长间的互动平台,努力避免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真空。

(三)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应做好留守儿童家长致富与孩子教育关系的协调工作。宣传孩子的教育关涉未来,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使其明白打工致富不能以孩子健康成长的牺牲为代价。为此,父母应避免双双外出打工,尽可能让母亲陪伴孩子,或带着孩子外出读书。在外务工的父、母应常回家看望孩子,与孩子多电话交流、信件沟通,始终让孩子感受到其是父母的精神支柱。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对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