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转型

2009-03-10

现代兵器 2009年1期
关键词:制导火箭弹雷霆

薛 霸

自从2006年珠海航展上开始出现中国研制的两种精确对地攻击武器后,许多人都觉得中国空军空地作战思想正在萌发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导致出现一系列特征化的武器装备。毫无疑问,这种变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中国空军的变化如此之大、如此之快。2008年珠海航展上展出了一系列中国在最近数年间获得的科技以及研发生产的成果,在对地攻击武器方面,这次珠海航展几乎可以用“井喷”来形容:激光制导炸弹已经不再陌生,它出现在几乎每一种展示的战斗机或攻击机模型上,配套的攻击吊舱也正式挂在战机上展示;各类卫星导航/惯性导航滑翔炸弹一下子出来四五个型号;空地导弹也有数种以前未曾听闻的型号:甚至还有专门为无人机研制的几种攻击武器。突然出现如此繁多的精确制导武器让人目不暇接,感觉似乎一夜之间,中国空军的空地作战能力就发生了质的飞跃。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可以从这些制式武器中探寻到中国空军对地作战思想方面的巨大转变。

中国空军传统的对地作战

中国空军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都主要以防御性姿态在发展,空地作战主要分为前线近距支援和战术战略轰炸两种方式。中国空军继承了前苏军的作战思想:前线空军通过使用快速架设的野战机场,大量使用低空飞行的强击机,为野战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战场遮断、点目标攻击和纵深打击:大批成编制以固定机场为基地的轰炸机部队,则以中空或高空水平轰炸为基本打击手段。由于轰炸机部队大多承担战略使命,因此,战术空地作战的主体基本上是前线空军的强击机部队。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空军主要使用从前苏联进口的伊尔-2和伊尔-10强击机。这两种在二战中声名赫赫、有号称“黑色死神”的战机伴随中国空军参加了50年代的海岛(一江山岛等)争夺战、金门攻防战和朝鲜战争。使用中,伊尔-2这类结构简单、轻巧灵活的战机受到飞行员的欢迎,其主要武器是2门23毫米机炮和火箭弹,也能携带一定数量的航空炸弹。伊尔-10属于二战中俯冲轰炸机的变型产品,从战斗机衍生发展而来,低空飞行品质好、操纵稳定简单、低空机动性好、射击稳定性高。

和德国不同,前苏联强击机主要用于攻击战场上的活动或固定目标,通常采用低空进入,在1500米到3000米高度进入小角度俯冲。这个高度通常在灵活的小型速射高炮和高射机枪射程以外,强击机可以用机炮或火箭弹对目标进行密集扫射,或者使用高爆炸弹进行俯冲轰炸。伊尔-10在发动机、油箱、飞行员座舱等位置设置了8~13毫米不等的装甲,战场抗损性很高,常常有被打得千疮百孔的战机坚持执行完任务飞回机场的事情发生。进入喷气时代后,前苏联自行装备的苏一7/9这类战机没有考虑向中国出口,米格系列战斗机基本都不具备强击机的能力,因此,中国决定在国产化米格-19的基础上改进一种专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强击机,这就是强5。强5可以看作伊尔-10的喷气式超音速版本,它们的攻击思路和做法基本都一样,只不过前者速度更快、更灵活、载弹量更大而已。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空军的对地攻击武器主要为90毫米和130毫米火箭弹。航空火箭弹在上世纪50~70年代是各国空军最主要的对地攻击武器,战斗部威力较大。以中国空军装备的90毫米火箭弹为例,90-1火箭弹战斗部重约9公斤,装药重量大约3.6公斤,威力大于陆军122毫米榴弹炮炮弹的威力。多发连续射击的火箭弹可以形成线状火力毁伤带,非常适合攻击集结的士兵和营地、道路上的车队等无防护或轻防护目标,使用破甲战斗部的火箭弹还能用于攻击坦克等装甲目标。使用火箭弹的战机可以使用机炮的瞄准设备,只需要调整一条适合火箭弹初速的瞄准线就可以通用,几乎所有战斗机都具有这样的能力,因此,一些原本没有对地攻击能力的战斗机,如歼7也可以使用火箭弹“客串”攻击机执行对地攻击的任务。

使用火箭弹攻击时有多种战术可以使用,攻击车队、集结地等目标时,需要让火力成线状着地,有一定的覆盖面积。通常飞行员会先用视觉观察攻击目标的特性,攻击车队等线状排列目标最好从队列纵向的尾部向前突击,战机以1500米高度、距离约10公里进入攻击线路,然后用瞄准具套住目标尾部的瞄准点,注意控制俯冲角度不要超过10°,在距离目标3~4公里时发射火箭弹,发射后战机即可进行脱离机动。由于火箭弹属于前射武器,飞行员往往在攻击完毕后能够自行观察攻击效果,这一点非常受指挥官和飞行员们的欢迎。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火箭弹只需要一次性通过目标上方就能完成攻击和战果确认,使用炸弹一类武器则需要战机在战场上停留更多的时间去确认攻击成果,甚至由侦察机提供验证。强5一般可以在翼下的6个挂架都挂载火箭发射巢,通常使用7×90-1和4×130×1这两种低阻高速型火箭弹,可以支持战机在超音速状态使用。一个强532机编队一次攻击可以发射84枚90×1火箭弹,足以覆盖150米×230米的区域,毁伤面积达3.45万平方米,攻击效果大约相当于一个陆军122毫米火箭炮团的一次火力齐射,或一个155毫米火炮团30分钟中等射速的火力压制效果。

当攻击固定目标或点状目标时,比如修建防御工事的火炮阵地或者固定高炮阵地,这种情况下不能依靠面杀伤取得效果,战机需要采用密集度更高、攻击角度更高的方法攻击。二战中的俯冲轰炸机往往选择3000~4500米高度进入,以大于70°的角度进入俯冲,战机接近垂直于目标时发射武器。喷气时代的战机速度太快,再按照这样的方式进攻,飞行员有可能无法在撞地前拉起战机,所以通常会采用较大角度俯冲,比如35°~40°,发射距离约5公里。如果运气好的话,强5的所有42枚火箭弹将落在一个宽42米、长90米左右的椭圆形区域内,足以在此区域内形成高密度的火力覆盖。

普通航空火箭弹只能对付一些无防护或者轻防护的目标,对付装甲目标时要使用专门的破甲弹,攻击桥梁、加固的指挥中心、弹药库、步兵或炮兵工事、机场跑道以及掩体等坚固目标时,则需要使用装药更多、爆炸威力更强的航空炸弹。强5能够在机腹4个串列低阻挂点挂载250公斤级别炸弹,在机翼外侧挂点使用500公斤级别航空炸弹。航空炸弹的投掷分水平轰炸和俯冲轰炸两种,水平轰炸需要单独的火控系统和瞄准设备,通常不是普通战斗机可以客串的。强5腹部的4个串列挂架比较适合水平轰炸和小角度俯冲轰炸,机翼外侧挂点适合水平和俯冲轰炸,机翼内侧4个挂点由于起落架的影响,不太适合使用炸弹。

常规轰炸不管水

平还是俯冲都必须通过目标上方,当敌方使用小口径高炮防空时,有效防御距离大约在2000米高度以下,3000米左右的斜距,57毫米和85毫米高炮则能达到4500~7000米。但是对于高速喷气式战机,基本只有57毫米以下的小口径高炮才具备比较有效的防空能力。使用火箭弹时,战机通常可以在小口径高炮的射程外完成攻击,大多数火箭弹的射程都超过5000米,战机进行脱离机动时距目标超过3000米,相对生存力较高。且强击机多数都在关键部位加装甲,以防御小口径高射炮的炮弹破片。使用航空炸弹轰炸尽管威力更大,相对而言必须通过危险的防空火力区域,生存力和费效比都较低。所以,很多在对地攻击方面要求不高的国家基本都以火箭弹为主,辅以一定数量的航空炸弹来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自越南战争开始,各型地空导弹和雷达瞄准自动小口径高射炮的出现,让空地作战变成异常危险的死亡禁区。雷达瞄准的自动化高射炮反应快、射速高,炮弹口径达到30毫米以上,即便有装甲,战机也很难抵御这种炮弹的直接命中。因此,小口径高炮对于1500米以下高度、3500米距离以内的空中目标基本是绝杀。单兵防空导弹的部署则更加灵活,射程通常都超过5000米,这是一种很难被空中观察和发现的威胁。近程防空导弹取代了原来的中口径高射炮,它们的射程均超过8000米,射高能达到5000米。

防空导弹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空地作战的基本面貌,同时也改变了战机生存力的衡量标准。早期攻击机只需要加装几毫米的装甲就能起一定的作用,而现在的导弹战斗部威力很大,爆炸破片多且破坏范围广,光靠装甲已不能满足生存力的基本需求了。美国A-10攻击机装甲最厚的地方超过50毫米,战机如果全身都披上这么厚的外壳,根本别想飞起来。导弹武器的出现让空地作战生存力大幅度降低,而越南战争以后防空加固工事技术的完善,也使攻击一个目标所需要的飞行架次越来越多。比如早期强5攻击一座桥梁,24个架次才能勉强保证摧毁一两个桥洞,基本让桥失去通过能力。如果使用导弹效率将大幅提高,大概只需要用1到2个架次。因此,上世纪80年代以后,空地作战开始强调精确化和远程化。

中国空军现代化的初期

让中国空军最为震撼的是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这场百日之战完美地展现了新时代空地作战的所有样式,也是第一次单纯用空军就让对手束手就擒的战争。正是这场战争,让中国意识到自己距离现代化水平有多远。毫不客气地说,在1990年以前,中国空军的空地作战体系和模式与二战时期没有太大的区别,虽然在80年代也尝试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设备和思想,但都无果而终。在海湾战争中,激光制导炸弹的表演太完美了。这种70年代就出现在越南战场上的武器首次大规模应用,几乎每一种美国战机都能使用它。整个战争中有一半以上的目标是由激光制导炸弹消灭的,从奔驰中的卡车、沙漠中的坦克到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坚固的防空工事等等,甚至有一架A-10攻击机用激光制导炸弹“砸”下来一架直升机。

大规模的精确攻击展现了惊人的威力,随后一系列更廉价制导弹药,如JDAM的出现,预示着未来几乎不再有普通弹药存在的空间。而这时的中国空军不仅没有制导炸弹,也没有空地导弹,甚至于连合适的空中平台都没有。可以这样说,是海湾战争刺激了中国的决策者,美国空军展现出的强大作战能力让中国空军感到巨大压力。死抱着僵化的作战思想没有出路,中国空军必须转变思路,大胆实行现代化改造,由原来的国土防空型向可实施远程精确打击的独立作战力量转变。

1990年以后,中国有意识地开始在制导弹药领域加大投入,同时研制了歼10、歼轰7等多用途战机,原有的空中平台也作了一定的现代化改进。弹药方面,以制导炸弹为主,开始发展以系列化为方向的空地制导武器。此外,从俄罗斯购买了一批能够立刻投入使用、立刻部署的空地武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多联挂架,部分解决了现有平台挂点少、挂装位置不佳的问题。多联挂架主要有:并列双联,主要用于挂载250公斤和500公斤级别武器;并列三联和串并六联,主要用于125公斤和250公斤级别武器。同时出现一些有针对性的特种炸弹,比如反跑道炸弹、反坦克子母弹、云爆弹等。借助从俄罗斯的采购,中国开始尝试在军队中使用激光制导武器。半主动激光制导是一种使用比较复杂的作战系统,中国陆军装备有仿制的“红土地”激光制导炮弹,空军装备有仿制的KAB-500激光制导炸弹。它们虽然分属两个军种,但是同属于一个系统,可以使用同一种型号的照射器。这类武器在使用中不能由攻击者单独发起攻击,需要有另一个专门的瞄准者协同进攻。看起来这种方式挺简单,实际上却很难:激光制导武器飞行时间一般有几分钟,照射者必须视线直瞄,这种状态非常危险,容易遭到敌方速射武器的压制;攻击者和照射者还要通过无线通讯同步,这也是一种自暴身份和位置的危险信号。因此,有很长时间中国空军都难以接受激光制导武器。另外,使用这种武器必须把战机的通信权和指挥权下放到地面侦察瞄准部队的士兵手里,同时也需要士兵进行特别训练,以便掌握战机的使用特点。即便是空军自行双机配合攻击,也需要双机采用不同的飞行路线和时间差协同,需要对飞行员进行更多的专项训练。这和70年代末的美国空军有些相似,当时尽管理论上激光制导炸弹的精度和可靠性很高,但实际命中率不超过30%,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发射和瞄准两者的协调问题。因此,美国把训练这个科目当作空地协同的一个最主要方向进行了长达10年的高强度演练。到了海湾战争,激光制导炸弹的命中率已高达70%。

中国在从俄罗斯采购苏-30MKK战斗机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俄制空地武器,其中最重要的是Kh-31空地导弹。Kh-31是一种一弹多型的高速导弹,有反辐射型和反舰型等。Kh-31反辐射型飞行速度可达3倍音速,射程从30公里到100公里,可以攻击无线电台、雷达和通讯机站等微波辐射设备。另外,还有比较重要的KAB-500系列中的激光制导炸弹和电视制导炸弹,同时还进口了搭配同样导引头的X-29短程战术空地导弹和X-59中程空地战术导弹。俄罗斯空地导弹性能处于世界中游水平,电子接口和计算机控制也与中国标准不统一,只能用于引进的苏-30MKK战斗机。为了把三军的武器发射控制和瞄准设备统一,中国放弃了一些研制已经接近尾声的同类武器,把精力放在利用俄罗斯现有技术和货架产品组合成自己的通用标准系列产品等方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国产化俄式武器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弹药是消耗性产品,特别是制导武器,常规炸弹按照手册可以存储30年

以上,而电子化武器只能存储10年。假定中国预计每10年需要储备5万枚弹药,用于维系这个数量的经费会高达50亿以上。但是,如果能够自行生产,可以不在弹药库里储存过多的数量,每年保持生产线的最低维持生产数量,有战争需要时进行快速生产就能满足要求。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就体现了这个特点,这场战争中仅激光制导炸弹就投掷了约3.4万枚,其中接近1.2万枚是战前紧急生产出来的。当时,最为有效的GBU-28钻地激光制导炸弹战前库存不足1000枚,美军20天时间紧急生产了2800多枚供应前线使用。制导弹药很多是积木式的,一套激光制导组件采购价约5万美金(销售给其他国家时价格在15~50万美金不等),战时可以大量生产和采购。自己能进行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常常处于战火中的以色列虽然可以很容易获得美国弹药,但仍然自行开发了一部分常用的制导弹药。

其次,武器系统的标准化和三军通用非常重要。以激光制导类武器为例,90%以上的激光制导武器是由地面侦察人员瞄准和照射目标的。在现代战场上,激光测距仪、激光指示器、激光驾束导弹、激光定向通信和激光告警等系统都广泛使用激光器,军用激光器的波长和可选激光器种类很少,必须进行三军统一的制定照射标准和编码标准。同时,还需要提供适当的敌我识别。以前各军种发展武器时大多都自行确定其技术标准和参数,很多系统互不兼容,而且还可能相互间形成干扰,比如曾经出现过战斗机轰炸目标时反而将一辆正在使用激光测距仪的坦克击中。

中国以前也是如此,陆军研究陆军的武器,空军自己搞自己的。但是现在不行了,很多时候需要陆军直接用目标指示器给空军战机提供照射瞄准,而不是再空投几名空降突击队员来。陆军也必须保证自己手中的一套照射器能够给他所需要的所有激光制导类武器提供照射,有时候甚至要能区分几个同时使用的照射器哪一个才是哪一枚炸弹对应的目标。通常,这种工作通过制定专门的编码识别规范和制造专用的照射器规范来实现统一。

由于已经使用了从俄罗斯购买的一些激光制导武器,为了不在部队中形成两套完全不通用的系统、造成使用上的混乱,中国把激光弹药全部按俄罗斯标准重新进行国产化标准的编译,同时也对这方面的统筹建设作了修正,确保国产武器可以和俄罗斯武器进行无障碍互换。在国际上,很多依靠外购军备的国家都有双系统或多系统的问题,比如印度。印度同时装备从俄罗斯和西欧引进的武器系统,这两个系统间从来都不能通用。当印度士兵幸运地潜入敌方目标附近时,还必须祈求天上正好是与自己瞄准器配套的战机。同样是激光制导,法制空地导弹会无视俄制照射器,这常常给部队带来很大的麻烦。比如在2006年印巴危机时,印度使用多种不同口径的火炮与巴基斯坦互射,口径混乱时常常让己方炮瞄雷达无法识别正常的弹丸轨迹而不能提供火控参数。

最后,国产化俄式武器可以避开很多研制带来的不可测因素。俄罗斯成熟的货架产品能够快速填补中国在此方面的空白,节约大量时间。事实上,从1996年开始,台海的紧张局势为中国空军带来巨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年以上。当时中国还没有多少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引进俄罗斯技术并进行自产,无疑能以最快速度满足空军的需求。

新世纪的百花齐放

2005年以来,中国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经过20年的卧薪尝胆,已经具有接近西方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GDP的不断翻番,中国经济较80年代已经有数十倍的规模差距,军事方面的投入虽然在比例上不断缩减,实际投入却一直有不小的涨幅,很多现代化的武器研究计划也大多开始于这一时期。中国空军实际上并不满足于从俄罗斯获得有限的制导武器,他们跟踪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动态,发展了一系列更先进的武器。长期以来,国内精确制导武器主要来源于航空系统内的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和航天科技、科工集团,但是它们相互间发展的思路和方式有所不同。

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是中国航空武器的摇篮,几乎所有的空空导弹都出自于此,中国空军开始重视空地作战的态度也影响了该中心的研究方向。以引进俄罗斯KAB-500系列炸弹为基础,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研制了中国自己的制式激光制导武器——“雷霆”2(LT-2)。“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是积木式武器,可以使用普通炸弹快速组合而成。这种武器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生产的强5E/F、歼10、歼轰7、歼11和苏-30MKK等战机,是一种中低空使用的激光制导炸弹,具有性能稳定可靠、成本低、维护简单等优点,2006年珠海航展亮相后获得一致好评,曾在2007年联合军事演习中多次成功命中目标。2008年,“雷霆”2更是挂载在几乎每一种在珠海展示的战机上,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力武器身份。

在2008年珠海航展上,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还展出了新一代激光制导炸弹——“雷霆”3(LT-3)。新一代“雷霆”3并不是为了取代“雷霆”2而诞生的,但它确实是全新一代的激光制导炸弹。首先,“雷霆”3是基于中国空军自有的标准低阻航空高爆炸弹而设计的组件,和“雷霆”2的俄罗斯血统不同。“雷霆”2使用的炸弹基体是俄罗斯在80年代初研制的规格,中国并未采用。中国设计的低阻炸弹外型更类似于西方同类产品,因此“雷霆”2的弹体基本都是全新生产的,模块化优势短时间内可能体现不出来。“雷霆”3的低阻力外形预示着其滑翔性能应该更为出色、射程更远。其次,“雷霆”3采用了新一代飞行控制组件,这一套组件由一组通用尾控制组件和4片刀片式小展弦比弹翼组件构成,导引头也改为整体式,不再使用阻力较大的风标器,全弹拥有较低的阻力特性。因此,战机携带2枚“雷霆”3会比携带2枚“雷霆”2执行1000公里级任务时航程有3%~7%的增加,携带更多的弹药时差别更大。“雷霆”3的升阻比也远高于“雷霆”2,后者的滑翔比约为2,即每下落1米可以向前滑翔2米,而前者的滑翔比为3~3.5,在同样的高度速度投掷能够飞得更远,可以在比“雷霆”2远一倍以上的发射距离使用。由于本身独特设计,“雷霆”3可以允许在更高的高度使用,实际投掷距离比“雷霆”2提高5~10倍。

“雷霆”3还采用先进的导引头和飞行控制系统,其最大的改变来源于导引头系统。“雷霆”3抛弃了“雷霆”2的风标定向滚转弹体的简易结构,采用专门设计的陀螺稳定光学导引头,其视野和通光口径都较“雷霆”2的有很大提高。“雷霆”2采用类似于美国“宝石路”1/11的设计结构和光学结构,导引头大约对3~7公里的信号有反应,投掷距离一般在3~5公里,投掷高度限制在3000米以下。海湾战争中,美军战机需要飞行在5000米以上,以避开高炮

和小型防空导弹的威胁。但当时的激光制导炸弹大多还是需要在5000米以下投放,许多战机需要在投弹时飞进较危险的高度,导致一些战机被流弹射伤。从当时的电视录像看,很多激光制导炸弹落地时已经接近垂直状态了。“雷霆”3的光学导引头不是俄罗斯血统的产物,与X-29的导引头没有什么共通之处,但光学镜头的口径大了许多,这预示着炸弹能够从更远的距离探测到目标。“雷霆”3的导引头至少可以适应10~15公里距离上的照射,也就是说其发射高度可以从“雷霆”2的3000米左右提高到6000米以上,达到美国新一代激光制导炸弹的标准。

“雷霆”3采用系列化、模块化通用组合套件的设计结构,分为尾舱和头部制导舱,其中尾部为通用控制舱,有全动尾翼、飞行控制计算机、热电池和惯性测量组件等。这个尾舱通用于各类同重量级别制导炸弹,可以与各种不同的导引头进行自由组合,弹体既可以采用中国通用的500-3,也可用较新型的500-4以及Mk83。飞行弹翼也是组合件,采用冲压金属件,用金属带张紧绑扎,可在战场快速装配。“雷霆”3可选择滑翔比较低的小展弦比刀片形弹翼,这种弹翼尺寸小,不影响挂装,适合中等距离的发射,比如在高度6000米、速度250米/秒时投放,射程可达12~25公里,能够在防区外使用;也可以使用可折叠高展弦比弹翼,投放距离达30~70公里,导引头采用陀螺稳定,更加精密高效,也使炸弹飞行更加平稳,除探测距离远外,还具有不易脱靶、落地速度高、动能大、破坏力强等优点。

“雷霆”3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导弹药之一,比美军最新装备的“宝石路”…设计更合理和更先进。它相当于将美国“宝石路”、JDAM等弹药综合到一个模块平台上,与美军在研的下一代模块弹药水平相当。尽管只展示了一种型号,但其天生的结构优势会在不久的将来扩展出许多衍生的弹种。我们不妨将其与美国“宝石路”Ⅲ对比一下。

两者最相似的地方是导引头部分,都采用陀螺稳定的增强型光学系统,视场角约为8°,瞄准线角可达±45°。较大的视场角和稳定的瞄准线可以使炸弹在飞行轨迹中更好地跟踪目标。

除了导引头,“雷霆”3就和“宝石路”Ⅲ差别很大了:“宝石路”Ⅲ继承“宝石路”原来的模块化思路,主要敏感件都在头部,包括飞行控制系统、导引头、电源和计算机等等,“雷霆”3则是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仅仅相当于一个传感器,主要控制部件都放在后部,包括飞行控制系统、弹载计算机和惯性传感器等等。从操作上来说,两者都需要拆卸原弹的尾弹翼,但“雷霆”3是一个整体尾部套筒,可以简单快速地安装固定,而“宝石路”需要单独操作尾部的4片弹翼组件,安装耗时较长。“宝石路”的重要件集中在一个组件上,可靠性高、易于维护保养和运输:“雷霆”3为两个组件,独立的末敏传感器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任意组合——使用风帽就是惯性风偏修正弹、使用GPS/INS模块就是JDAM、使用电视导引头就是电视制导炸弹、使用红外成像导引头就是热成像制导炸弹、使用毫米波导引头则是毫米波制导炸弹。而且,由于尾部控制弹舱本身就有内置GPS/INS模块,还能形成组合制导类远程弹药,比如“雷霆”3加装“雷石”6的滑翔组件,就可以成为复合制导的远程滑翔炸弹,射程高达50公里,命中精度仍然保持激光制导炸弹小于1米的圆概率偏差。

气动布局方面,“雷霆”3采用常规布局,控制舵面在尾部;“宝石路”为鸭式布局,控制舵面在前部。常规布局飞行更稳定,不易出现鸭式布局易滚转的问题,也不易受到低空紊乱气流的扰动,更有利于控制各类操纵特性不同的滑翔组件。相信“雷霆”3会迅速成为中国空地作战的主要武器,较老的“雷霆”2可能会因为其价格低廉而继续存在一段时间。

除了让人耳目一新的“雷霆”3外,航天系统研发的“飞腾”系列制导炸弹也别具特色。它们是针对于出口的系列产品,也采用模块化设计,但结构和布局都较“雷霆”系列简单,适合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操作。“飞腾”系列制导炸弹主要以GPS/INS为基础,使用简单、价格低廉,可以高空发射,不受气候影响,发射后不管,有125公斤、250公斤和500公斤等不同的重量级别。其中,基础型号是FT-1,这是一种类似于美国JDAM的制导炸弹,基本性能也类似,可以快速安装在Mk83、500-3低阻航空高爆炸弹上,主要用于对15公里距离内固定目标的攻击,圆概率偏差小于15米。

FT-3以FT-1的制导组件为基础,重新设计了尾部弹翼和弹舱,具有较低的阻力和较高的投掷速度,同时装备最新的惯性引信,具有高度穿透力,适合攻击楼宇、加固工事,能够识别穿透的楼板层数,可以精确攻击想要打击的楼层,比如从楼顶贯穿的炸弹可以控制在任意一层楼爆炸,这是一种非常精确和先进的攻击手段。由于FT-3高速低阻,射程较FT-1小许多。

FT-2在FT-3基础上增加一组背负式折叠弹翼组件,弹翼打开时有约15°后掠角,最大射程可达80公里,可以做到两型共用部分模块组件。FT-4是多用途制导弹,使用温压子母弹或反坦克子母弹。小型的FT-5比较引人注意,这是目前出现的制导弹药里最小的一种,重量约为130公斤,可以应用于轻型战机、直升机和无人机,搭配航展中出现的长航时无人机,可以实现远程无人攻击。“飞腾”系列制导炸弹已经形成系列化、规模化,广泛适用于各类小型空军,组件成本低、命中精度高、使用简单,是全球军火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由于GPS卫星型号控制在美国手中,“飞腾”系列计划采用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芯片信号,也准备采用中国即将发射的“北斗”2信号。这相当于向潜在用户提供信号安全的保证,这一点比西方目前销售的同类武器更有独特的吸引力。

从大量展示的武器来看,中国在对地攻击发展方面的思路还是非常清楚的:购买一部分成熟的技术和装备,直接研制和装备最新一代武器,实现小步快跑和跨越式发展的同步进行。中国空军较为重视防区外投射能力,以500公斤级为主发展各类高威力精确弹药,不急于快速扩张弹药的类型,以合理的时间节奏控制新型弹药在部队的应用,让新弹药能快速形成战斗力。随着中国空军多年努力,未来5年内,各类国产精确攻击弹药还将会层出不穷,逐渐丰富作战体系的各环节。从研制时间来说,无动力制导炸弹本身结构简单、耗时较少,出现较早,空地导弹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利用现有制导弹药模块组合成的有动力增程弹药也将会是以后的重点,各类空射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等也会慢慢出现。

(编辑/一翔)

猜你喜欢

制导火箭弹雷霆
等闲
威少亲笔,致敬雷霆
雷霆防线
盾和弹之间的那点事(十三)
盾和弹之间的那点事(十)
盾和弹之间的那点事(九)
盾和弹之间的那点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