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对策

2009-03-06谢书铭颜美艳

江西教育A 2009年1期
关键词:短消息手机依赖依赖症

谢书铭 颜美艳

手机推出至今,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快速发展,这是手机本身潜在优势所决定的,有些科学家对手机快速发展给人类本身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担忧,大部分的研究都讲到了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手机对飞机、轮船造成的导航错误等,但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却很少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Richard and Per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提出了“手机成瘾”这个概念,手机对于年轻人已起到了很大的危害,这个问题在国外早就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据报道,有15%的西班牙青年,睡觉必须握着手机,这样以便于他们在夜里回复短消息。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过多使用手机会引起类似强迫症似的“手机成瘾”,并认为这是21世纪非药物性成瘾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我国手机拥有量早在2002年便已是世界第一位,至2007年11月底,全国手机用户接近5亿户,普及率高达38.5%,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了100%的普及率。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拥有率也高达75%,而且使用手机非常频繁。电话、短信、游戏是手机的主要用途,使用时间也非常长,这从“电话粥”“短信雨”中可见一斑。

“手机依赖”已确实成为大学生的新危机: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大学生学业,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加重了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当初网络刚流行时,获得了极大的好评,网络丰富了大学的课余生活,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加快了信息的流动速度……一切都变得方便、有趣,上网成为了一种时尚。但随着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很多学生无法自拔,染上了网瘾,成了现在全国大学校园里的一大通病。

但“手机成瘾”在我国并未得到广泛重视,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多。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这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被称为“手机依赖症”。一份对广东省居民手机依赖状况的调查发现,手机对工作、学习有重大影响。在台湾,对于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中手机依赖的调查也显示,近70%学生出现了手机依赖征兆,而且这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得更为严重。许多专家将这一症状归结为心理疾病,并认为,特别好发于工作与生活节奏快的白领人群中的女性,事业家庭一肩挑、正处于心理压力最大时期的中年男性身上。也有许多专家认为,手机依赖症在青年中更为广泛,对其身心影响也最大。

有些学者关注到了手机的短消息功能,由于手机短信便捷、时效强,这种资讯交流方式对人际交往影响越来越大,它突破了时空限制,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渗透到了大学校园,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一种新时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手机短消息现象。短消息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其有助于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有助于社会化进程,有助于塑造个性,有助于提高自我控制意识;另一方面,短消息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导致社会责任感弱化,增加经济负担,影响学习,逆反心理突显。更让人担心的是,部分人出现了短信息上瘾与“手机依赖”,严重危害到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此外手机依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消费模式的改变。每月不少的话费,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手机,都给大学生造成了经济上的压力。一份在武汉地区所做的大学生手机消费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价位从150元到3000元不等,其中1000元以下占67%,1000元到2000元占21%,2000元到3000元占10%,3000元以上占2%。47%的大学生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0元到50元之间,26%的大学生每月手机费用在50元到100元之间,27%的大学生每月手机费用在100元以上。在使用手机的大学生中,75%的大学生的手机费用来自家人资助,只有18%的大学生的手机费用靠自己挣钱,有7%的大学生的手机费用来自亲戚和朋友。不恰当的消费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如形成了攀比心理、过度消费等,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关注到青年人,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面对这些特殊人群,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者认为应当采用引导的方法,使他们合理利用好手机,并逐步规范手机的使用;有些学者认为手机依赖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合理利用“手机热”开辟大学生思想引导的新路子;有些学者认为应当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来对手机依赖进行干预。

国内外学者在“网络依赖”上的研究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参考。我们认为研究网络依赖,制定心理测定量表,结合实际案例,大胆尝试解决方案,主要应从其产生原因、具体类型、危害程度、解决方法等方面多学科多角度研究。

我们认为政府应当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实施对手机文化的监督,同时还要加强对手机监控技术的开发利用,从源头上遏制诸如不法短信、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学校也必须担负起教育和引导的重任,尤其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上,首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教育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要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其不依赖、不滥用。其次通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让其参与其中,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从手机的世界分离出来。再次,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取得学生家庭的支持,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最后,学校除了正面引导外,还必须加强管理。

另外,“手机依赖”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必须给予必要的心理援助。如通过拟定心理量表测定“手机依赖”程度;对“手机依赖症”者要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调整好心态,教他们学会放松,还可采用比如系统脱敏治疗法等对手机依赖症进行治疗,对症状特别严重的必须求助于专业医疗机构。

同时,要研究“手机依赖”还必须找对目标人群。“手机依赖”的主要人群是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故将在校大学生定位为研究对象是可行的。其次,需确定如何称之为“手机依赖”,即手机依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为了研究表现,我们必须引入量化指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衡量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称之为“依赖”。再次,要明确“手机依赖”的危害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最后,有了充足的研究资料后,再尝试着提出一些抵制“手机依赖”继续蔓延,或者能医治“手机依赖”现象的方法。◆(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短消息手机依赖依赖症
十二星座有哪些依赖症
扶贫别陷入“公益岗依赖症”
摆脱依赖症
试论电视新闻短消息的采写策略
浅谈广播短消息的采写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Android手机系统中的短消息加密研究与实现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