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答时代的呼唤

2009-03-06陈志明雷杰能

江西教育A 2009年1期
关键词:泰和县教研组建设工程

陈志明 雷杰能

思路决定出路

塘洲初中离泰和县城只有五六公里的路程,因而学生都喜欢往县城里的学校跑,生源极不稳定,加上教师大都住县城,部分教师不能“安居乐业”,因而一段时间以来,教学质量曾一度低位徘徊,学校的人气不旺,群众怨言较多。

2004年,县委、县政府做出一项造福全县人民的重大决策——全面推进初中建设工程,全县确定16所初中为建设的重点。这一消息在乡村田头成为百姓的美谈。

塘洲初中也列入重点建设的行列,通过三年的努力,该校就发生了脱胎换骨似的变化。该校加强内部管理,实行“捆绑式”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直线上升,学校的中考成绩连续几年名列全县前茅,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频频获奖。2008年被省教育厅授予“人民满意学校”光荣称号。那些跑到县城去读书的学生又陆续回到了塘洲初中,全校现有学生2000余人。校长郭明生颇有感慨地说,是“初中建设工程”的实施让学校走上了振兴之路。

塘洲初中所发生的变化,只是泰和县初中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初中建设工程的实效也渐渐露出了“水面”,每一座校园都散发出醉人的芳香。县教育督导室负责人拿着一份总结材料,对记者介绍:通过初中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校园环境变得美观、整洁,学生行为举止较为规范,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们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向单位时间要质量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逐渐改变了“死泡烂缠”式耗时低效的教学方法;学校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16所学校共110个教学班装备了小多媒体教室;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中考成绩居全市上游,且特优段人数众多……

没有初中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基础教育的地位;没有初中教育的进步,就没有义务教育的基础;没有初中教育的优质,就没有一流教育的根基。泰和县实施初中建设工程,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的,打牢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泰和县教育局局长龙晓飞认为,实施初中建设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所受教育的质量对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重点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因此,抓好初中教育对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龙晓飞局长对记者说:“泰和全县有初中学校31所,在校学生2万余人。学校规模很不均衡,规模大的学校有1200多名学生,规模小的不足200名学生。学校有800名以上的16所,在校学生1.6万人,约占全县初中学生人数的74%,达三分之二强。由于种种长期积淀下来的问题和困难,以往薄弱学校大多数在这16所学校当中。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县教育局领导班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如果这16所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都上去了,那么全县初中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就是‘铁板一块;如果只抓其他15所初中,那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基于这种认识,泰和县把初中建设的重点放在这16所大型初中上。围绕‘小学办活、初中抓实、高中做强的目标,确定‘抓大促小、分类指导、均衡发展的初中建设工作思路,整体提升全县初中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让所有学生都普遍感到离家门口最近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

高度决定力度

踏上突破拐点的阶梯,泰和县初中建设的攻坚战好戏连台!制度、投入、整合“三到位”。

2004年,县教育局制定了《泰和县全面提高大型初中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初中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包校工作组、中心教研组和督导评估组,深入学校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泰和县教育局的领导介绍,在推进初中建设工程中,县教育局组成了八个包校工作组,每个组具体负责两所大型初中的指导,工作组一定三年不变。县局在师资配备、教学设施的装备等方面,对大型初中实行重点倾斜。2004年该县启动高、初中毕业班多媒体教学建设工程,大型初中全部安排在第一批实施。2005年全县招聘14名初中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大型初中;2006年招聘的30名初中教师,绝大部分分配在大型初中。同时,加大评估力度。县教育局每学年对大型初中实行单列评估,对获得前三名的学校实行奖励,颁发奖牌和奖金;对倒数第一、第二名的校长实行黄牌警告;对连续两年倒数第一名的校长实行末位淘汰。县局包校干部与所包的初中捆在一起,同舟共济,同奖同罚。

这一系列的措施让校长们坐不住、睡不着、闲不住。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出路,有出路才有实效。这已是泰和各初中学校领导形成的共识。

初中建设工程纳入了泰和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切实加大了投入。自初中校舍改扩建工程启动以来,全部拆除了一、二类危房,先后为灌溪初中、张塘初中等14所学校改造危房1.2万平方米,扩建初中校舍3.2万平方米。该县还吸引内资789.25万元,为碧溪初中、沙村中学、文田初中等12所学校新建学生公寓14幢,面积达1.63万平方米。县财政还投入资金近百万元,改造接管的原省直企业子弟学校小龙矿子弟学校,使该校旧貌换新颜。

美化校园是泰和县初中建设工程的内容之一。按照吉安市“十有十无”的标准,该县在京九铁路沿线和319、105国道两边建设了一批窗口学校,桥头初中、沙市初中、禾市初中、冠朝初中等一批花园式学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校园美化工程,全县共投入了600万元资金。

为了盘活教育资源,该县还加大了教育网点布局的调整力度。投资2000万元,搬迁了泰和四中,把上田、文田、塘洲中小学纳入县城大教育圈,进行合理规划,提高了教育效率。

“木桶理论”中认为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水桶的装水量,称之为“补短理论”,泰和县就是从投入、制度、整合三个方面去补短的,使初中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特色成就魅力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泰和县初中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

据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肖经锦介绍,县局将全县初中学校划分为三类:九年一贯制和偏远山区小型学校,平原农村中、大型学校,县城学校。县教育局从每类学校中选出一所较为优秀的学校进行调研,指导其对一些成功的做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大致模式,供同类学校借鉴,引领不同类型的初中共同发展。

中心教研组是县初中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中三大分支机构之一,在教学改革中大有可为。中心教研组定期组织学校开展教研教改活动,让学校之间加强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2005年,中心教研组先后在不同的大型初中开展了“初中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研讨会”和“抓实教学质量单元章节、年段过关经验交流会”以及“优化教研组、备课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场观摩”等活动,实现理念共享、方法共享、经验共享、成果共享,促特色形成。

该县以教学评估为切入点,制定《办学水平评估方案》,引导各学校形成办学特色。评估的主要程序为学校自主申报——评估组核定——县局认定——表彰奖励通报。特色评估不设条条框框,提倡因校制宜,做强优势项目,创新教育方法。在这种背景下,特色之花灿烂开放,每一所学校都充满生机。

塘洲初中的“捆绑式”教学管理特色鲜明。郭明生校长介绍,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捆绑、物质奖励捆绑、精神鼓励捆绑、考核业绩捆绑。在生源均衡编班基础上,实行师资力量均衡搭配。通过优化组合,把教师分条条(例如学科)块块(例如班级)捆绑到一起,形成休戚相关的“教学联合体”。

具体内容为:一是不同学科的教师以班为单位捆绑起来搞教学,二是同年级的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捆绑起来搞教学,三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捆绑起来搞教研教学,四是同科的教师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捆绑起来搞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因为捆绑,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成绩,就必须协同作战,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大家“头碰头”在一块备课,集体设计最佳教案和作业;互相听课、评课,进行教法学法的交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捆绑式”教学管理一枝独秀,成为泰和教育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泰和四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年级分层次因材施教,磨尖治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首先是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的个体情况,由班主任牵头,各科任教师协作,全班同学参与,在第一学年形成学生个体档案。其次是在学习过程中全面观察了解,把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及时记入档案,供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再次是学生进入初二年级后,必然会在学习方面出现分化。为此,教师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针对性的提问,使那些具有分化苗头的学生在成功的答问中,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扬起希望的风帆。最后是在初三年级强化治拐,把一些偏科现象较为明显的学生相对集中,选派学科教学相对较强的教师进行重点提高。但是,该校的教师认为,培尖也好,转差也好,治拐也好,都是做人的工作,都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该校的钟天晓老师给记者谈了下面两个个案:

个案1:宋超同学成绩一般,老师认定他是块尖子的料,确定为培尖对象。但他父母都在广东打工,长年不归,平时依靠年迈的祖母照料,纪律散漫,有时作业也不完成。老师去家访没有对象,找他谈心也不见效。初二年级下学期,一次打篮球他不小心把脚的韧带拉伤,无法骑车上学。班主任廖老师主动上门用自己的摩托车接送他上学读书和放学回家,并利用上学放学的时间,主动跟他聊天,聊学习、聊家庭、聊生活、聊未来。当他靠在廖老师宽厚的脊背上时,第一次还有点羞涩,第二次恢复自然,第三次找到了依靠,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一个半月下来,宋超的脚伤好了,心灵有了慰藉,与廖老师关系胜过亲情。从此他改掉旧习,刻苦努力,以优异成绩考进了省重点高中。他在日记里写道:“廖老师,父亲远离了我,祖母管不了我,你宽厚的脊背啊,让我找到了生活的靠山,找到了心灵的归依,找到了生活的阶梯……”

个案2:蔡咏同学的成绩不稳定,忽上忽下,是个典型的中等生,是防止分化的重点对象。一次,蔡咏表面上答应了带黄老师去家访,但内心却十分不愿意。傍晚,师生一前一后骑车上路了。蔡咏轻车熟路,骑车如飞,恨不得甩掉老师这个尾巴。黄老师好不容易做通工作,机会难得,在后面紧追不放。待黄老师发现眼前一片“银光”时,“轰”的一声连人带车掉进了水塘。正当蔡咏喜忧参半地坐在自家门前槐树下喘气时,看到一身湿淋淋的老师一边扶着自行车一边跟父亲谈话,听到黄老师在跟父亲谈自己在学校如何如何好,心灵震撼了:老师太执著、太真诚了。母亲煮好蛋汤端出来后,蔡咏主动为黄老师盛上一碗。从此,蔡咏的眼光中充满了对老师的尊敬,作业中充满了对自己的责任,挫折中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坚忍,成绩稳步提高。

教师们具有这样的敬业精神,还有什么特色不能创造吗?难怪全县还有很多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泰和三中学生全面发展模式。泰和三中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唯分数是从,严格执行上级的课程计划,除按规定开好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程外,根据学生书写水平较差的情况,还专门开设了书法课。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严禁统考学科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由于学生学得主动,所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较强,视野比较开阔,知识比较系统全面,发展后劲较强,具有较强的素质。

老营盘学校班内分层教学模式。老营盘学校地处山区,学校规模小,全校只有5个班,256个学生,学生的学业成绩参差不齐。各班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组重在培尖,B组重在治拐,C组重在转差。学生的作业也分层布置,容易题、中等题全体学生都要完成,难度大一点的综合题要求优秀学生完成。考试采用A、B卷,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情况。

禾市初中校本教研培训模式。禾市初中是平原地区一所初中。该校以师为本,校本培训有声有色,教育质量节节攀升。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十个一”活动,即:一本业务杂志,一本学习笔记,一张合格文凭,一位拜师求艺的师傅,一堂课(新教师上过关课、青年教师上优质课、中年教师上示范课、教改教师上实验课、外出学习教师上汇报课),一篇考察报告,一个教研教改课题,一篇教学论文,一件投影胶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一种技能(能熟练运用投影仪、多媒体进行教学),让教师在“十个一”活动中展示自我,提高素质。

学校还强化教研活动。制订了教导处例会制度、教研组教研制度、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教研教改课题申报办法、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绩效评估奖惩规定等十项制度。学校明确要求教导处有教研教改项目,教研组有专题,教师有课题,校级课题人人有,县、市级课题组组要,省、国家级课题齐争取的努力方向,实行无教研教改课题评选先进教研组一票否决制。

在抓好教研的基础上,开展优质课比赛,还举行过关性考试,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加,不过关的补考,直至过关为止。通过这些切合实际的措施,教研水平上去了,教学质量也提高得很快。

泰和县的初中建设工程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人民群众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从这里酿就,泰和县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时代和人民群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泰和县教研组建设工程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脱贫攻坚图片展·泰和县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泰和县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措施与成效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泰和县活立木拍卖销售关于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方法的探讨
电网建设工程通用造价管理模式探讨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