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劝君莫学孔乙己

2009-03-06郝铭鉴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异体字字旁章太炎

郝铭鉴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孔乙己算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他穷得只能站在柜台外喝酒,却依然穿着长衫,维护着读书人的形象。孔乙己读过什么书呢,无从查考;做过什么学问呢,也不得而知。不过,他曾问过一个问题,按照现今流行的说法,是很能“雷人”的:“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这个问题是问咸亨酒店的小学徒的。他问这个问题,本是出于好意,想让小学徒长点知识;没有想到的是,小学徒根本不领情,他认为孔乙己是“讨饭一样的人”,对他不屑一顾。孔乙己本已准备在柜台上写那四个“回”字,一看小学徒这个态度,不禁叹了一口气,没有再写下去;“回”字有哪四种写法,作品结束也没有交代。

据说,上一版的《鲁迅全集》注释组,便曾为孔乙己的问题所困。他们掌握了“回”字的三种写法,那第四种写法,翻破字典也没有着落。有人开始动摇:“鲁迅先生写的是小说,不必信以为真的吧。若是孔乙己说‘回字有八种写法,我们也要找出八种吗?”正巧,许广平先生有一篇回忆文章,谈到她当年曾就“回”字的写法问过鲁迅,鲁迅先生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反问了一句:“你知道回字有哪几种写法吗?”这就更坚定了某些人的怀疑,他们认为“回”字有四种写法,不过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的。

幸亏《鲁迅全集》注释组的大部分专家,并不赞同这种看法。鲁迅是章太炎的入室弟子,亲耳听过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怎么会在文字问题上忽悠读者呢?他们坚持继续查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康熙字典》的“备考”部分,终于发现了“回”字的第四种写法。“回”字的第一种写法是“回”,大口加上小口;第二种写法是“ ”,口中两横加上两竖;第三中写法是“ ”,半框里一个“巳”字;第四种写法便是千方百计寻觅到的“ ”,口中一个“目”字。每当重温鲁迅作品时,见到“回字有四种写法”这条注释,我总要联想到这则掌故,对注释组专家的求索精神肃然起敬。

孔乙己在向小学徒发问时,不难看出是有几分得意的。平时,他总是被“短衣帮”嘲笑,谈到“回”字有四种写法,正可以炫耀自己的优势。可是,他又作过多少研究呢?在文字学中,同音、同义而不同形的字被称为异体字。这其实是汉字文化中的消极现象。你辛辛苦苦认识了四个“回”字,到头来只能派一种用处。异体字徒然增加了识字的负担和读书的障碍,所以,整理异体字是汉字规范化的一项任务。孔乙己因为认识四个“回”字便自鸣得意,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一细节,刻画出了这类读书人的迂腐的一面。

孔乙己的时代早已过去,但孔乙己遗风至今犹存。在社会语文生活中,以用异体字为荣便是一例。某些公司在报纸上发布祝贺广告时,经常有“总经理率全体同仁”的说法,人们熟悉的“同仁”往往成了“仝仁”,他们以异体字“仝”来显示自己的别具一格。某些影片在上映前被宣传为“巨片”,十有八九也是不用“巨”而用“鉅”,这个“鉅”字也是异体字。宣传者似乎认为,不加上个“金”字旁,便不足以证明影片的含金量似的。

有时,用了异体字,还会莫名其妙地类推简化,造出不伦不类的怪字。比如某报介绍“岩画”,在大标题中把“岩”字写成了“ ”。汉字中哪有“ ”字呢?这显然是用了异体字“ ”,又把下半部分类推简化的结果。又如某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起居注”的文章,好端端的“注”字不用,偏要写成异体字“註”;报纸在刊出时,又把“言”字旁类推简化,硬是让电脑拼出了一个“ ”字。严格来说,这些都是错字。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学生用的教材中,竟也有应该废止的异体字。比如人教版的初中三年级《语文》,曾收有一篇《菜园小记》,文章中八处提到“韭菜”:前面四处用的是正体字“韭”,后面四处用的却是异体字“韮”。同一篇文章,同一种蔬菜,正体字和异体字一锅煮。这种用字的怪现象,若是让孔乙己看到了,恐怕也会摇头的吧。

猜你喜欢

异体字字旁章太炎
衤衣字旁
章太炎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释名》中用为“液”的“汋”字旁议
章太炎著医论 首推《伤寒》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
《音同》中的异体字与讹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