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题艺术面面观

2009-03-06池国龙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离题题旨含蓄

任何一次测试,究其实通篇都是在回答问题,作文也不例外。不管选择什么文体来写作,文章都要对作文题目提出的问题或理性或形象地做出回答,在具体行文中,就要有明确回答问题的意识,尽量做到符合问题的要求,就作文言,即“符合题意”。如何做到符合题意,方法当然多样,但“点题”一定是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这里,我们先看一篇浙江省高考考场例文。(当年的作文话题是“人文素养与发展”)

杀人犯妻子的辛酸日记

某年9月4日(阴)

今天,注定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早上,我还睡眼惺忪地躺在床上,只听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门铃响起,我极不情愿,我已连着几天没睡觉,现在刚有睡意却……

门开了,是我丈夫回来,他是逃命的。他犯下了4起杀人案,18起强奸案,现在却……

不一会儿,我就听到警车响起,越来越近。我出于本能:“你快逃啊,他们会抓你的!”就因为这句话,我犯下了包庇犯人的罪,被拘留了9个月。

某年2月2日(阴)

今天,我总算又能见到天日了,我丈夫早在9个月前拘留那天已经枪决。我没有流泪,其实我们早已没有感情,但为什么会说那一句让自己被关9个月的话,我还没弄明白。

某年2月4日(雨)

今天儿子哭着回家,头发脸上都弄满泥水,我心疼地抚摸着儿子。“妈妈,为什么他们都说我是杀人犯的儿子,都向我扔东西,都嘲笑我。妈妈,我再也不回学校了,呜呜……”

某年4月3日(小雨)

干了一个月之后,老板终于忍不住了,交给我500元,对我说:“对不起……”没等他说完,我已经转身出去了。我知道他是看在旧交情的份上,才收留我一个月,也实在因为怕麻烦,我不能连累人家。

某年5月4日(雨)

现在儿子已被送到国外被人领养,我在一个夜总会工作,还好没人认识我,但我年老色衰。我凭在美容院的几年工作经验,用了很少见的18招,为自己取得一席之地。

某年6月7日(雨)

今天,记者的恒心终于得到回报,他们找到了我,硬是要采访。我又差点失去了工作,身份再次暴露。无奈,我只能留下一些文字,我想说,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度过下半生,请社会成全我,我也不再奢求能被众人接纳,我只希望,给我一条生路好吗?

[评析]这是一篇有争议的文章,不少人主张打48分,但最后得分是18分。为什么?我们从“等级评分标准”的几个方面来看这篇文章。(1)中心突出。文章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因为我没有觉悟,“出于本能”说了一句包庇杀人犯丈夫的话,从而过上了辛酸的生活。它从反面警示人们,做人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出于本能,要理智,要有高的人文素养。(2)内容充实。应该说,作者很会组织材料,很懂文章的详略,“我丈夫早在9个月前”“已经枪决”,简洁的一句话,时间跨度大,交代多少繁复的过程,接着自己被关,又写了儿子受欺,继而写失去工作,最后写到堕入夜总会,写了多件事情,且都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3)感情真挚。作者以第一人称的笔法,娓娓道来,仿佛水从泉眼自然喷出,甚至可以赢一掬读者同情之泪。(4)结构严谨。作者利用日记体的跳跃性的结构,环环相扣,虽不能说天衣无缝,作为日记,你也很难找出明显的瑕疵。(5)语言流畅。通篇用的是白描手法,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应该说,基础等级评分的几个方面,文章都较好地做到了,只是在是否切合题意这一点上有争议,因为文章没有出现“人文素养与发展”这样的字眼,使主题显得含蓄而令人费思。

从我个人来说,上文应得45分,因为主题含蓄未尝不是好事,如老和尚挑了一担水向着深山走去的画,就被乾隆皇帝赞之为体现“深山藏古寺”这一主题的最佳作品,为什么我们的考生就不能写这种含蓄的文章呢?唐诗中金昌绪的《闺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它的主题是反战的,但文章中没有显露半个反战的字眼,却历来被诗论家所赞颂,可谓是含蓄之祖,为什么我们的考生写的文章非要直露不可?但评卷不是研讨会,不是每篇文章都有时间自由争论;再说,由于阅卷教师的敏感性不一,主题太含蓄有时也难免不被误解;尤其是现行阅卷机制下,一篇考场作文留在阅卷老师眼底下的时间一般在一分钟以内,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阅卷者作出作文没有离题的判断而给出恰当的分数,非点明题意不可。所以,在写作时,要时时想着题旨或话题,问一问“我这样写是在回答题旨或话题的问题吗?我这样写阅卷老师会误会吗?”点题之笔,是考试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道防火墙。

何谓“点题”?就是在文章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题意,不仅使中心更突出、鲜明,而且使结构更紧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能有意识的通过点题,表现出清晰的思路,使文章与题旨扣得更紧密,中心也必然更鲜明突出。点题之功用甚巨,可操作并非繁难,只要有点题意识即可,现结合着点题的效用阐发点题之道。

首先,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

一是开篇切入点题。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言:“场中作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这里的“开卷之初”即开篇,这里的“奇句”,即点明“题旨”的语句,或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畅晓地点明文章的主旨。如2007广东有考生写《爱在家中传》一文,就是在文首点明了“我有一个幸福的小家,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至于他们两个之间的爱,直到那一次,我才幸福地发现,原来爱在我家中默默地传递着。”开宗明义,点明“家”“爱”“传递”引出下文,为整篇文章定下基调。

二是结尾回扣点题。像议论文结尾处的归纳总结观点或深化观点,或解决问题,或提出希望等;记叙文结尾处的画龙点睛的议论或抒情;散文结尾处含义含蓄深刻,言尽意犹未穷的语句等。如2006年河南高考佳作《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结尾:“人们都说,人生的追求不应该是一样的,要不然,每个人都会失去自我,失去人生本应有的丰富多彩。人生的漫漫征程需要我们用奋斗去闯荡,在人生的追求当中,清醒地认识自我的价值,才能在人生旅途创造生命的辉煌!”这里,考生显性地用体现题旨的文字,直接扣合题旨而收束全文。

上面阐述的两种方法,其实并不用什么技巧,只需有点题意识,出现表明题旨的文字即可,是任何一个考生能做到的。这种点题,是一种明点,至少不会让“读者”产生本文离题或偏题的感觉,从而保证考生获取相应的保险分。

其次,点题是想获取高分的考生的妙招。

一是行文中屡屡点题,让阅卷者时时受到刺激,强化其对文章题旨凝聚力的深切感受而赢得对文章的好感。屡屡点题就是在文章中多处使用一个词语或几句类似的语句反复点明题旨,特别是记叙类、散文类、小说等体裁的作文,更需要处处点题。如2007全国卷《面对挫折》,有一考生开篇便点题“面对挫折,应无所畏惧,愈挫愈勇。”中间、结尾又多次点题,直抒胸臆。在举鲁迅、司马迁的例子时,这样议论:“若不是司马迁面对挫折愈挫愈勇,怎会有惊世的《史记》?若不是鲁迅面对挫折愈挫愈勇,又怎会有《呐喊》《彷徨》?”结尾又写道:不要害怕,面对挫折,愈挫愈勇,走向成功。通篇反复点题,深化主题,而且几次点题,前后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浑然天成。

二是用相对而言比较隐晦一些的词语予以点题,给阅卷者一点文学意味的享受,从而对文章大加青睐。因为通篇均用比较直白的点题方式,一定程度上会让阅卷者疲劳,感觉文章一览无余,少了点文学的品味。如2007福建题《季节》,有考生在作文中审视中日的历史与现实,提出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殷殷期待,彰显脱俗大气。文章用“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日本也深受战争之害,只有面对历史,相互尊重,两国才会走上花繁香溢的春天,让亚洲人民沐浴和煦春风”等语句,揭示出文题的含义,说明考生是扣紧“季节”行文的。不过,采用暗中点题,最好是靠船插篙,让阅卷老师看出来你是在暗点题旨,看到你的相应话语就能想到题意,这比明点题旨更活、更巧、更有一种含蓄美,也就更具文采,否则,会弄巧成拙。

最后,点题是挽救离题作文的“救命草”。

在考场上,出于种种原因,常常会有作文写到一大半才发现审题有误文章偏离题意的情况,重新再写显然时间不允许,此时可以在点题上想办法予以补救,可以在后半部分中急转直下,多用能够体现题旨的语句,如此,至少可以让阅卷老师产生怜悯之情、同情之心,而判定文章不离题、偏题,赋予考场作文一个基本切合题意的分值。比如2004年广东高考作文有考生大半篇幅在写“心灵的沟通”,没有触及语言,但结尾处却如此点题:“沟通需要语言,更需要心灵,因为心灵的语言是世间最真最美的语言,有了它,我们才能真正架起沟通的桥梁,走进彼此的世界。”这样的点题之笔,就把心灵与语言扭结在一起,让阅卷人看到了作者对语言与沟通关系的一种独特的认识,虽有些牵强但不至于判为完全离题。

考场作文有考场作文的特殊性,只要考生在行文时注意点题,就不至于被阅卷老师判为离题,得分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本身不错的文章,点题又可以使得分锦上添花。切记:点题——四两拨千斤。

池国龙,浙江省上虞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有多年参加高考阅卷工作的经验,并参与组织历年的中考语文阅卷工作,对考场作文有独到的见解。

猜你喜欢

离题题旨含蓄
想落天外,情深于衷——浅谈罗周剧作的题旨与实现
戏曲创作:题旨的确立与实现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六类卷:36分以下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
添置细节防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