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浓之美

2009-03-06鲁佳程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底蕴工笔意蕴

鲁佳程

浓,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群六十多岁的老太太穿着大红的衣服,系上小巧的腰鼓,有节奏地敲打着。虽只是早晨上学路上往公园的一瞥,但那大红色彩的跃动能在第一时间抓住人的眼球,好似天边不落的太阳。如果是素装,那自然也是美的,然而那种不服老的激情,那种浓浓的底蕴,就会被人们忽视,以为真的是夕阳无限好,却已近黄昏。

如果要在中国的版图上,找一块淡雅所在,不能不提西湖,苏东坡在写西湖时,曾用一句“淡装浓抹总相宜”,可见当时的人对于淡与浓的认识也有肯定浓的。在夏日的西湖,那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中别样红的荷花,浓出了火一般的生机。雷锋塔下,断桥旁,演绎着的白娘子与许仙浓烈的爱情,难道不是一种浓之美吗?在东北浓之美更显露无遗,每逢过节时,各户门上挂着的一盏盏大红灯笼,全家人围在桌上吃着味道很重的家常菜……不更让人觉得生活的美好吗?

在中国画中,即使寥寥数笔,也可在一张宣纸上作出一幅韵意幽长的美画,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意境美。但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当然也是美。你可以真实的感受到鸟的每一根羽毛颜色的变化,它所追求的强色彩反差,厚重的背景让你置身于一个多姿多彩的三维世界。前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后者,用它那浓而细致的笔,勾画出来的一物一景,让人感到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生活的现实中,真切的感受不会让人再对不切实际的事物抱有幻想,而是用真诚的态度来过每一天,所以说,工笔的浓比只追求意境、幻想的空白也许更有教育意义。

一般说,淡到好处不易,浓出底蕴似乎更难。茶是淡的,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对于感官的怡悦,似乎有风生的惬意。咖啡则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给人一种年轻的亢奋。轻酌一口,浓香四溢,使疲惫的人们顿时心旷神怡,精神百倍。工作起来也会很有干劲。茶和咖啡本是无法比较的。但是,于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浓。因为生活如果没有了起伏与兴奋,终会产生负面效应的。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淡是一种生存方式,浓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不能简单的以是非来分。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如同一个在坐标系里的点,牵点必然会有横向、纵向的联系,于是便有了朋友、家庭、邻里、单位、社会等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百分之百淡了。你若把坐标系上的这个点看得淡一点,感情负担自然也就轻了。这样也许会使你觉得轻松些,洒脱些。孰不知,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人生态度。想一想,人生在世,才数十载,永远像水一样与别人不即不离,而减少自己的感情负担,那么人生还有意思吗?现在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无处寄托的时代,如果有一个可以同甘共苦、亲密无间的朋友,那不是人间一大幸事吗?在我看来,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以前相比,不是浓了,反而是淡了,淡到索然无味,虚情假意。拥有一颗对他人,对社会,对生活浓浓的心,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浓之美,某种程度上近于古人的志,而那些志中所展现的坚持,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浓之美的境界。

人生在世,求浓之美,得古之志,不亦乐乎?

学校:湖北黄石三中

导师:张梦丹

点评:这是一篇意蕴丰富,哲理意味较浓的文章,形散而神聚。作者围绕浓之美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眼前的人文之景联想到自然之美,再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中国画的意蕴之美,写茶与咖啡的淡浓对比,进而联想到人生。层层深入,从自然之理上升到人生的哲理,至此,文章的主题—“求浓之美,得古之志”呼之欲出,本文的深刻性也表露无遗。(肖维)

猜你喜欢

底蕴工笔意蕴
倍er高级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军事改革的底蕴在于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