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

2009-03-02李永芳倪志军牛瑞仙李效良刘京昇

中国性科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婚恋观调查大学生

李永芳 倪志军 牛瑞仙 李效良 刘京昇

【摘 要】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婚恋态度,为学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泰安市256名大学生进行婚恋态度的调查。结果:赞成大学期间恋爱者占绝大多数(82.6%),而且多数(77.7%)认为恋爱目的是为了选择人生伴侣,但仅有12.8% 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期间的恋人会最终成为夫妻;同时部分被调查者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和认同态度。在选择配偶时考虑的前4位条件是,诚实可靠、富有感情、受过良好教育、身体健康,但男女生存在差异。结论:当代大学生具有理性的婚恋观,虽然传统观念对大学生还有一定影响,但是现代科学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更深。

【关键词】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校园内的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恋爱成为大学校园内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除了在校大学生的婚禁后,大学生婚恋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婚恋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考察社会变化的主要角度之一。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他们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因此,透视他们的婚恋观,可窥见一代人的婚恋特征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中国知识阶层婚姻家庭的状况及趋势。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如何?针对目前现状如何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为此,对泰安市的大学生进行了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007年5月,采用自编《现代大学生的婚恋观调查问卷》,对泰安市的全日制大学生256名进行了调查。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向学生解释调查的意义,并保证绝对保密,力求问卷真实可靠。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性观念及传统观念等。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以匿名的方式自愿填写问卷,当场填写当场交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6份,回收率100%,其中获取有效问卷230份,有效问卷率为90%。其中男生120人(52.2%),女生110人(47.8%),平均年龄20.6岁。对取得的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恋爱的普遍性

调查结果显示:67%的大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82.6%的人认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5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如图表1。这符合时代主流和社会实际,也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2 . 2 大学生恋爱的理智性

首先,恋爱动机是值得肯定的。大多数(77.7%)是为了找寻人生伴侣而恋爱者,其次是满足心理和生理需要(18.2%);而为证明自身价值、排遣寂寞者则属少数。这表明,大学生仍有较强的恋爱道德约束,尽管他们追求罗曼蒂克的爱情,但并不滥情或视爱情为游戏,能自觉地使自我行为与传统恋爱道德保持一致。

其次择偶标准理性化。“长相迷人和有钱,在婚姻赛跑开始时会获得一路领先的优势,而智力和善良,则是只有在赛跑开始后才会发生作用的因素[1]。”本调查也表明,诚实可靠、富有感情、受过良好教育、身体健康、责任心强,对男女生均有较强的影响力。当然,两性在择偶标准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男生比女生更看重外貌和贞操;而女生则比男生更看重诚实可靠、富有感情、受过良好教育、责任心强和家庭经济,具体比值见图表2。这与传统社会中所谓的“男才女貌”有相似之处。

2.3 大学生恋爱的主动性

主动示爱非主流,男女生主要通过“暗示对方”的方式示爱。男女生在恋爱主动性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图表3。在大胆追求异性的主动性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而女性求爱的主动性仍受传统恋爱模式的影响,示爱方式相对保守和被动。

2.4大学生恋爱的传统性

大学生恋爱的传统性除表现在以上所述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和主动性上等方面外,还表现在对年龄、学历、身高“倒错”的介意上。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都相当介意身高、年龄和学历的倒错,其中介意程度居于首位的是身高(男45.6%,女57.8%),其次是年龄(男37.8%,女28.3%),最后才是学历(男16.6%,女13.9%),如图表4。女生比男生更介意身高的倒错,而男生比女生更介意年龄和学历的倒错。大学生(尤其是女生)最为在意配偶的身高,这与李银河研究中的中国社会一般征婚者的择偶标准相一致[2]。大学生比较注重浪漫爱情,但不能悖离“男高女低”的传统婚配模式,女大学生比男生更注重社会评价,因此也更倾向于传统的择偶模式。

2.5大学生恋爱的开放性

大学生恋爱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对婚前性行为的宽容性。大部分学生对在校期间结婚和婚前性行为持开放态度;大部分学生认为“同性恋”和“婚外恋”是“人的性权利或属少数人的正常行为”;几乎全部反对不道德的性行为。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对性行为的认可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对婚前性行和婚外恋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如图表5。大学生对婚外恋的态度证实了李银河的结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婚外性关系将越来越宽容。”[2]

其次表现在把爱情与婚姻分别对待。对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仅有12.8% 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期间的恋人会最终成为夫妻,参见图表1。绝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将恋爱与婚姻分开对待,恋爱的婚姻取向较弱。他们之所以重视爱情而不信任婚姻,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将恋爱更多地当作寻找真爱的过程,至于结婚,则认为需要更多的条件才能实现。这既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自我感受的现实,又反映了社会变迁中婚姻关系的脆弱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深刻影响。

第三表现在贞操观的淡化。在择偶条件中,童男处女的选项最低,见图表2。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一是大学生的思想更解放,不受传统贞操观的约束;二是部分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自然对配偶是否童男处女无所谓了;三是严酷的生存竞争使大学生更为明智。当代大学生坚守的贞操观是“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爱与性的统一”[3]

第四表现在可以接受在校期间结婚。在回答“大学生可以结婚吗”的问题时,选择“可以”的超过一半,且男性(56%)略多于女性(52%)。

3 讨论与结论

3.1 大学生的婚恋观具有双重性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主动性和对年龄、学历、身高“倒错”的介意等方面,表现了较强的传统性;对在校期间结婚、婚前性行为甚至“同性恋”和“婚外恋”持相当宽容的态度,恋爱的婚姻取向较弱,贞操观淡化等方面,更多地表现出现代性和开放性的一面。由此看出,大学生的婚恋观深受传统观念与现代文化的双重影响,但是现代科学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更深,这也生动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基本风貌。

3.2 大学生的婚恋观良莠不齐大多数大学生的婚恋观具有理智性,多数是为了找寻人生伴侣而恋爱者,在择偶标准上更注重个人品质和能力,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为排遣寂寞,打发时光而恋爱,在择偶标准上更注重外表和金钱。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或将来可以结婚,就可以发生性行为,有的学生竟然对不道德的性行为持肯定态度。

3.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学校责无旁贷

首先,学校要制定学生恋爱教育管理的校规校纪。当然校规校纪要与国家法律法规相一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对学生加强恋爱教育管理的科学依据。

其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的婚恋观和学生的理想、事业心紧密相连。积极上进,学业优良的学生往往不会过早恋爱,即使恋爱了,分寸把握得也比较好。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追求事业、理想和前途,不能只顾儿女情长,荒废学业。学业不存,感情焉附?

第三,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校园文明行为,用健康的校园文化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消除大学生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人生价值。真正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

第四,把学生的婚恋观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恋爱与学业、事业、婚姻和整个人生的关系,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合理控制和宣泄感情,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教育学生在恋爱时不盲从,要尊重自己的感情;学会感情的转移和升华,学会理性地控制自己,不做感情的奴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恋,遭遇感情挫折的时候,重新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过去,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天涯何处无芳草?

第五,要加强男女平等的教育。大学生婚恋观念中诸多的性别差异也表明,虽然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正在形成,但两性不平等依然存在。学校应引导其建立正确的婚恋观念,教育女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推进男女平等。教育女生做新时代文明女性,要学会尊重自己,保护自己,在事业上敢与须眉争高低,以前途为重,要自重、自爱、自立、自强,不做别人的附庸。

第六,把婚恋观教育融入性教育中。既然婚恋是在两性之间进行的,那么婚恋观教育就应该是性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应充分利用性健康教育这一阵地,在普及性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摒弃低级庸俗的婚恋观,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促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华尔士.爱的科学[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0.

2 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2.

3 李永芳,唐瑜菁,李效良. 医学生性观念、性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7,11.

[收稿日期:2008-11-20]

猜你喜欢

婚恋观调查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