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刀

2009-02-26

饮食科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张山皮子里子

靳 敏

三刀是一种普通甜点,普通但不普遍,并不是在东南西北全国各地都吃得到,严格地讲,三刀在徐州以北是一种普通甜点,也称“蜜三刀”,所谓“蜜”,是因为它是以糖、油和面,用糖、油裹体的一种食品,每个之间扯扯拉拉粘连着少许糖液。三刀非常甜,再爱吃的人都不会一次吃十块八块下肚,多了太腻。

地理位置稍南一点的朋友都不知三刀为何物。三刀,听起来有些钝感,还有一些锋利,没见过没吃过的,只听其名恐怕和糕点联系不上。我询问其名来历,糕点师傅指给我看每块三刀上的三道刀痕,说北宋年间,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与云龙山上的隐士张山人过从甚密,常常诗酒相会。某天苏东坡新得一把宝刀,在放鹤亭上与张山人饮酒赋诗。东坡兴起,抽出刀来,在饮鹤泉井栏旁的青石上连砍三刀试其锋刃,大青石上顿时留下了三道深深的刀痕。此时侍从正好送来茶食,其中一种新做的蜜制糕点十分可口,问之尚无名称。众人请苏东坡为其起名,他见糕点表面有三道浮切的刀痕,随口答:“蜜三刀是也”。

看似简单的三刀也有其繁复的配方和程序,仅和面一项就非常麻烦,糖油水面的比例也不得马虎。三刀又是由“皮子面”和“里子面”组成,要先把饴糖、水、面肥、生油加入面粉,揉搓成团,发足,卤入碱水,调成“皮子面团”。调成“皮子面团”后再调制“里子面团”,把皮子面团擀成面片,刷上水,再把擀好的里子面铺上去,用另一块“皮子面”盖上,叠成三层,均匀撒上芝麻,擀匀,切割成愣头愣脑肥胖胖的方块。唰唰唰三刀切在上面,倒入油锅炸至浮起,再倒入刺啦啦作响的糖锅里挂浆,捞出晾凉,成。那三刀啊,酥皮红艳油亮,口味也是又糯又香,三道刀痕似三条通往幸福的路径,流淌着饴糖的蜜甜和油脂的醇香。

三刀外相规矩、方正,表面密密麻麻镶了一层白芝麻,大方坦然,内心实在,不像有些点心外形奇怪,内里填充豆沙、椒盐什么的来诱惑人。时过境迁,多少实在的糕点都变了,比如月饼,过去只有白糖芝麻馅,现在蛋黄、瘦肉五花八门内容丰富。粽子也是,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口感。只有三刀,以不变应万变,老样子。

虽然三刀吃多了腻,但一段时间不吃还想。它除了甜味就是油香味,却香甜绵软,芝麻更是香上添香,香味浓厚,这就是三刀经久不衰占据着市场,以及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的理由吧。

都说穷人爱吃甜的,应该是很有道理,穷人吃不到别的口味,除了咸,就是甜了。每日三餐,咸是必备的,再穷的家庭,餐桌上都会有一碟咸菜,汤水里都会撒一些盐粒,可甜大都蕴藏在糕点里。记忆中我小时候最好吃的糕点便是三刀了。那还要等到过年,还得等到过了正月十五亲戚都“走”遍了之后,家里还余下包装简陋,用纸随便裹着的几包点心,稍精致一些的上面覆盖着一层红纸。每当吃过晚饭,奶奶便把全家人召集到堂屋(客厅),从梁头下吊着的竹篮里拿出一包点心,解开捆扎着的细绳,摊在八仙桌上让大家吃。所有伸过去的手都会先“捕捉”三刀。这样的一斤点心里,三刀实在太少,每人能捞到一块就不错了,余下的便是京果棒。果棒也很好吃,甜甜的,咬起来格崩脆。但和三刀比差远了。

现在看来,那时的三刀比现在粗糙,糖和油都放得少,少了些许黏软,也很少像现在的糕点那样急于抛头露面,再加上它不辱使命,从大年初二一直这家到那家地转到十五,等所有亲戚走完了,才正经落下脚步。有时周转到一户人家,这家的小孩子会在晚上偷偷地把包装纸扯一小口,从小口里牵出一根果棒吃。运气好些会从小口处露出一块三刀的角,这诱惑太大,只有冒着挨揍的危险把口子撕大,把三刀拽出来,再把纸掖进去,于是大人们带来的点心,偶尔有一两包是瘪进去一角的。

三刀就这样留在了记忆里,挥之不去。对三刀挥之不去的,恐怕不止我一人。我的老师,人至中年全家迁至南方安居,有一次我在去他的那个城市前,在电话里问带点什么过去。老师居然说:“带些三刀过来吧,很想吃。”

三刀,对游子,已成乡愁。

猜你喜欢

张山皮子里子
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小足球大魅力
妻子的证词
盲棋
谁的眼泪在飞
寻找孙敬和
谁的眼泪在飞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请你帮个忙
创卫不应“要了面子伤了里子”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