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为喜欢,我来了……

2009-02-21

江苏教育 2009年23期
关键词:评价语文课堂

项 阳

一位专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教授讲,“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追溯到他的孩童时代”,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我长在东北的一座小县城,从小就喜欢老师,并且那样的渴望做老师。

我喜欢在院子的树杈上挂一块小黑板,给比我小的伙伴们上课;喜欢从老师那里偷学几招,用到我的“课堂”上;喜欢听爸爸给我讲许多故事,然后添油加醋地再讲给其他伙伴们。小时候的我非常调皮,老师常说我是个机灵鬼丫头。我喜欢那时教我的每一个老师,他们宽容我的疯玩。感觉我被他们教得很聪明,让我在毕业时成为一个优秀跳级生。也许心中最初萌生的念头,除了那块黑板和那根教鞭的吸引力,那就是做和他们一样的启蒙老师吧。

在我师范就读的第三年,全家举迁江南常州,我一个人留在了北方继续读书。这时候正是进行实习的阶段,在那段时光中我最兴奋的事情就是走上讲台。我觉得站在讲台上教学自豪极了,面对一个个仰起的小脸是那么有意思,孩子们的话语总是给我无限启迪。那时实习生是轮流上课的,为珍惜每一次登上讲台的机会,上课前我都把教案完全记在心中,课堂上情不自禁地满眼就都是孩子了,大家都戏称我是“天生的教书先生”。也许就是这份对小学讲台的留恋,当毕业那年我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保送到哈尔滨师范大学时,我却放弃了,因为选择深造意味着要毕业回校任教。不仅仅是想到南方与家人团圆,更重要的是从那时起,我已经“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小孩子,爱上了三尺讲台,我坚定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上学生喜欢的语文课

要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就要让课堂充满神奇的魅力,我认为创新是关键。于是我开始尝试对课堂结构、教材、评价进行变革,特别是进入课改阶段,我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变革的资源进行实践与探索。

【教学档案记】

1评价的变革:2000年,教育部大力提倡“减负”。我发现孩子们真正的负担还是来自那些单调重复的作业,于是我尝试作业改革,撰写《改革作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文获2001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提出:改革作业的内容,注重信息化、多元化、生活化、研究化,拓宽学生创新学习的空间;改革作业形式,实现活动化、趣味化、操作化、实践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改革作业的评价,从状态、过程、结果的维度评价,运用卡通化、语言化的形式评价,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学习情感。实践后,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2003年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找到乐趣。我开始让学生自己出试卷,《让学生在自制试卷中发展》一文后发表在《江苏教育》上。2004年,我进行分层布置作业、学生可选择完成的教学实验。2005年开始了作文的评价改革,由教师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2008年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作业设计。连学生每次的默写都是自创自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改革语文单一试卷评价模式,将博客记录、语文综合实践、口语交际等多元评价正式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中,让每个学生在评价中提升自我认可度,获得自信。

2教学结构的变革:2002年,我将卡尔·罗杰斯“非指导教学”的理论用于作文教学,并进行了实践,撰写文章《还学生一个自由挥笔的天地》(此文获200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文章归纳出确定“写什么”、决定“怎么写”、落笔“开始写”三步教学流程。强调第一个环节要情景创设,调动思维,倡导作文民主,用好素材本。第二个环节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肯定学生的作文构思,适当做文后指导。第三个环节要注意外部环境的要求,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词。倡导人人作文都是“优”的评价理念,借助班报的实践活动实现非指导性独特评价。

此后几年在保持这种教学结构流程的优势外,我又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提出“本真作文”、“玩写作文”、“限时作文”、“原味作文”等观点,让每一种作文课演变成一种格局,于是学生对作文课充满期待,一上到作文课就是欢呼一片。

阅读课也同样如此,我从“小环节教学”摸索到“块面教学”,从“线索式教学”走到“探索式教学”。如今,最受学生喜欢的教学结构是用数学逻辑思维学语文,每节课用1/3时间解决基本问题。用2/3时间解决发展问题,问题的归类与提出的权利都在学生手中。

3教材的变革:2003年起我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打乱原有顺序,重新整理单元主题,进行了超前学习的尝试,腾出大量时间用于自主阅读。同年,我开始与学生共同查找其他学科与语文教材相关的内容。进行学科整合教学。体育、音乐、美术等与语文的结合不仅使其学科更富有文化的内涵,也让语文本身带有了艺术的美感。2005年,我尝试一节课教学三篇文章,撰写《教学(给予)一课的思考》发表在《江苏教育》上。为让语文学习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我时刻关注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信息变为学习的教材。近几年已经将一本书或一系列书作为教材引入课堂。这样丰富的语文材料进入孩子们的视野,他们感受了语文那份美丽与博大。

让学生每天在自然快乐的状态下获得知识,让学生每天充满渴望地到校,让学生每天充满期待地学习,让学生每天充满欲望地探索,是我的教学理想。孩子们向往的童话世界不该只有单调的色彩,那漫长的求知之旅应是五彩斑斓的,我愿一路为他们装扮着。

上学生需要的语文课

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我曾一度追问自己。

为此,我曾对已进入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进行过回访,发现留给他们记忆深刻的、带给他们影响最大的不是我教授了的那些知识,而是课堂上我常说的几句话——“想怎么学就可以怎么学”、“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想就怎么想”。原来学生需要的课堂如此简单,我不用费力去思考多少原理,我不用顾虑多少闲言与碎语,要让我的课堂成为学生的需要,就要把最复杂的变简单,做从深入到浅出的变革,给学生自由呼吸和自由思考的空间,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教学档案记】

1自由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喜欢对学生反复强调“到学校不仅是学知识的,更是学方法的”。自由的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学习生字的方法就很多。为每一个学生的记字方法命名,并推广;积累记忆的方法很多。开展示会、推销会;阅读的方法更可独创,怎样有效怎样读。平时再拿些考入北大清华的学子或者就是身边的例子,介绍他们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让学生明白学习方法既可唯我独尊,也可博采众长。学生在广阔自由的学习方法世界中充盈着智慧和信心。

2自由的习惯:“自由的习惯”不是放任自流,2003年,通过试卷分析与课堂观察,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表达能力集中体现在“能说不能写,能写不能说”这两类发展不平衡上。撰写《关注语文说写能力发展的不平衡现

状》(此文获200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提出“通过思维逻辑性的培养、语言表达清晰性的培养,来试图解决能说不能写的现状:通过克服心理障碍、培养思维敏捷性,来试图解决能写不能说的现状”。为期一年的实验,让不少学生思考与表达的习惯自由灵活起来。虽然“能说不能写”或“能写不能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也十分复杂,甚至从高深的科学角度来讲,这种现象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能够轻易改变得了的。但作为一名教育者,天生有一种责任,希望让孩子们在教育的影响下改变(或部分改变)这种状况,让孩子在说写能力的发展中多一点均衡,多一点相辅相成。

3自由的氛围: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最喜欢轻松、幽默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拘束之感,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更乐于学。还记得教学课文层次的时候。我喜欢用百货大楼的布局打比方:还记得教学记叙文中如何穿插议论的时候,我总是用两脚的蹦、跳、走表示;我也会在愚人节时用语文知识逗学生一把,更喜欢把争议难断的文章拿来让学生开辩论会,让他们自由纷说。

2008年我提出了“创设阅读氛围比教给阅读方法更重要”,实践着“亲子阅读”计划,倡议班级41位家长分别发挥职业和特长优势,带领孩子阅读文学、建筑、财政、天文、科技等多种类书籍,自由的阅读氛围从课堂开始弥漫到家庭,随手可以拿到的书籍也成为自由氛围创设的一道小风景。此后,“漫步阅读”、“探究阅读”、“比较阅读”、“海量阅读”等方法也进入了我的语文课堂。

学生需要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学生要的自由是成长的空间,那是足够的空间,足够其思维飞翔驰骋的空间。有人说过:“你们可以捆住我的手脚,但控制不了我的头脑,唯有这是我的自由。”“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些都强调了思想的自由。

可能今天这些孩子还不懂得我的苦心,但对他们的影响让我看到了价值与希望。我突然感觉自己为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吹出了一个大泡泡,这是个可以呵护孩子的泡泡,他们在里面可自由、调皮地翻滚。外面的一切都可以看到,他们想到东、想到西都可以,泡泡可以任意地变形。孩子们在这个美丽的空间中充满着自由与遐想地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这是个可以自由穿越的空间那种时刻准备穿越泡泡的自由是他们的最大需要。

上发展学生的语文课

我没有完整地读过《苏霍姆林斯基全集》,但我知道他走的教学之路是源自对学生质朴的爱:我没有全面了解过令人尊敬的斯霞老师的教学生涯,但我知道“爱”是她教育教学的核心;有幸与许多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走得很近,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点共性的东西,就是每当谈到学生时,他们的眼神特别有光,那目光中饱含着在教学中传递给孩子的爱。

【教学档案记】

1语文教学是与文字对话。

语文教学是什么?她与其他学科区别是什么?语文教学的意义何在?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作为经常被人们热衷提起又不断质疑的学科,我也在思考中。我想,暂且不管其他,单语文教学本身要传递的是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这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

因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使文字都有了生命的颤动。课堂中我推崇“善”字,于是开始借助万千文字传递着人间的“真、善、美”。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以研究语言文字为乐,因为这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征。我也不例外,参加工作刚开始就“品文嚼句”。工作的第一个五年中,我喜欢带领学生品读精彩段落;第二个五年,我发现必须要再走近文本,于是我开始带领学生研究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到2005年,我参加一次省里比赛,执教《我与祖父的园子》,就是透过课文中不少的重点句子,带领学生感悟文章中描绘的快乐生活。2006年,我到村小从教,一年中,我上了13节公开课,在研究各类课型的同时,我发现老师们常爱使用“相机教学”。这个词在各类教案中出现的概率最高,很多老师对它的理解等同于“生成”,其实这样的认识是狭隘了该词的含义。真正的“相机教学”是对开放式教学环节之后学生回应的处理而提出的,应该是教师站在作者、自身、儿童立场上解读教材之后,根据设计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充分预测及准备。若有未能预知的情况发生,教师则要凭借心中的总体目标,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恰当引导。由此可见,“相机教学”绝不是教师在等待,在做着一种毫无准备的等待应对,而是对教学设计的细节化实践。于是再次深入研究语言文字教学,让祖国的文化渗透其中,对关键字词的教学让我一度沉醉其中。

2007年我开始尝试利用教材中背景资源学语文。把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在前期进行大量的阅读、准备,在找到的各种背景资料中加进自己的思考,从而对背景资料进行再创造,在关键的时刻适时地利用。使其成为一种资源,成为另一股力量,让学生和文字不再遥远,让学生读到文字的背后,让学生渴望亲近文字。

渐渐地,我发现一味这样下去。对教材的熟知会让我的教学太规矩化。2009年,我尝试突破原有的做法,大胆地把权利放还给学生,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于是,很多熟悉课文当中不起眼的文字浮出了水面。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时,有了“与学生共同探讨‘白茫茫与‘绿色色感”的激烈场面,更有了“迪拜的生活为什么不用‘美好而用‘美丽形容”的惊奇发现。

与饱满的文字对话。不仅是对文字的尊重。更是对文字的敬畏,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充满爱的课堂,让我与学生一起分享体味语言世界的万般滋味。

2语文教学是与生命对话。

语文课堂最可贵的在于师生、生生心灵的对话,教材无非是借采用用的“工具”,教学设计是可随时改变的“脚本”,“活”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

2005年下半年。我开始关注课堂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理答行为。语文教学是与学生的生命对话的过程,而“爱”的智慧理答恰恰能让这样的对话真实而精彩。历时三年的研究,我走访了许多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以量表的方式观察了他们百节课的案例,还把自己的课也录制下来做解剖和对比分析,这样的研究更微观、更科学。做了这些比较之后,我开始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把研究中最具价值与创新之处进行详细阐述,并撰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此文获200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课堂的改变,不仅要有勇士的斗志、诗意的情怀,更需要有科学的严谨。

现在我开始习惯性地记录下课堂中自己的智慧理答,学生们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纯真而美好,让我感受着他们跳动的心。这场与生命对话的教学,让学生生命成长的拔节之音悦耳动听。

一位老教育家说过。没有梦想的教师是可怜的劳动者。我不小心把自己变成个“布道者”,民间崛起的“太阳社研究室”让更多的年轻教师走到一起,走出一条崭新的追梦之路,共同打造理想的教育王国。

因为喜欢,我来了,在这充满魅力的教学舞台上放飞我的梦想。我的梦,童年时就已经起飞,未来的梦会如我的名字一样乐观向上。我已不自觉地用这种情怀感染学生,孩子们都说:“有太阳老师在的日子总是温暖和快乐的!

猜你喜欢

评价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写字大课堂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