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处理个性目标与共性目标

2009-02-21杨金林

江苏教育 2009年23期
关键词:共性学科目标

杨金林

各门学科既有本体的个性教学目标,也有普适的共性教学目标。厘定并统一好两种目标,对提高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先说个性目标。每一学科的姓氏都不一样,有的姓“语”,有的姓“数”。姓不同则责有别。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在培养“完整人”的育人工程中各有自己独特的责任担当,就像科学膳食中的不同食物一样,在使人形成合理的营养结构中有不同的作用。作为一名学科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鲜明的学科意识,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任务。在编制课程实施计划、课时实施方案时拟定好有学科特点的个性教学目标,并在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落实之。个性目标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目标。具有实体性特征。此目标不落实,就会造成学生素质结构中某些重要因素的残缺。如音乐学科的个性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爱好音乐的同时,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鉴赏力。倘若我们的音乐课未能使学生增强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形成必要的音乐素养,那我们就是严重的“学科失职”。

再说共性目标。不同学科是在国家宏观教育目标指导下设置的,每门学科必然要体现宏观要求,此要求转化到学科教学中就成了各学科的共性目标,如培养积极的情感、向上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各门学科都要体现。不仅如此,学科教学从根本上还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整体发展的需要。各学科在完成自身特殊任务的同时,还必须在促进学生非学科性素质的发展上发挥应有作用——如使我们的学生:有浓厚的求知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理智的好奇心;掌握善于学习、巧于求知的方法与技能;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智慧能力;具有敏捷性、深刻性、丰富性、独特性等特点的思维品质;养成以主体性、创造性为核心的健康而丰富的个性;形成开放的人生心态及开阔的文化视野;具有关爱他人的情怀和有益于社会的胸襟。上述目标主要是功能性的,可以分为智能性素质目标和情意性素质目标两类。这些目标都不是某学科独有的。但各学科教师都有培养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有“超学科意识”和“超学科素养”。

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是怎样的关系?

它们不是并列关系,不是可以彼此独立的两个目标。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相依共生的关系,应成为有机交融的统一体。如果说个性目标主要具有实体性(物质性)特征的话,那么,共性目标则主要具有功能性特征:如果说个性目标主要属于形而下范畴的话,那么,共性目标则主要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如果说个性目标多为有形之“器”的话,那么,共性目标则多为无形之“道”;如果说个性目标具有确定性、系统性特点的话,那么,共性目标则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的特点;如果说个性目标在落实时具有显性特征的话,那么,共性目标的实现则具有隐性特征;如果说个性目标导引下的训练多为实质训练的话,那么,共性目标导引下的训练则多为形式训练:如果说个性目标的实现具有短时见效的特点的话,那么,共性目标则具有历久见效的特,最。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个性目标和共性目标的关系?

共性目标应寓于个性目标之中,个性目标应承载共性目标。个性目标是共性目标的根基和依托,共性目标的实现要以个性目标的达成为中介。学科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能将两者彼此分离。而应像目标“使学生在感悟并把握文本细节描写特点与作用的过程中,受到人物舍己助人高尚情操的熏陶和感染”这样,使两者有机统一。我们反对狭隘的“学科本位主义”,也反对无学科边界的“泛化主义”。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科教师不仅要有“守土有责”的“学科意识”——做到“必基于此”,而且要有“不止于此”的追求,对学科内容中隐含的、超学科的、形而上的因素进行挖掘、提炼、升华和拓展,并在达成个性目标主线的统率下实现共性目标。使教学活动充满增值的张力和活力。这样的教学就步入既厚重扎实又开阔灵活的理想境界了。

猜你喜欢

共性学科目标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