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党内的四大书法家

2009-02-16

党史文苑 2009年1期
关键词:吴稚晖中山陵于右任

凌 霄

古人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己任,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所以“文艺之道”,对他们而言,仅是“小道”,不足挂齿。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近现代的仁人志士。但自民国以来,国民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在党内,不乏有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等,但在党内身居要职,在艺术等其他方面同时也有极高造诣之人不为多见。如在书法艺术上,在当时的国民党党内,就有“四大书法家”之称的国民党高官,他们在书法上的成就,足以与当时最优秀的书法家相媲美。这四大书法家分别为吴稚晖、谭延闿、于右任和胡汉民。

吴稚晖

作为四大书法家之首、国民党的四大元老之一的吴稚晖,不仅在政治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其书法造诣也是当时很多人所推崇的。吴稚晖,1865年出生于江苏阳湖县(今属武进县)雪堰桥,自七岁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他天资聪明,学习刻苦。1887年考取秀才,后进江阴南菁书院读书,27岁时参加乡试并中了举人。努力学习的同时,他也练就了一手好字,这为他以后在书法上取得巨大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稚晖的书法,兼备各体,篆、隶、行、楷都有一定的造诣,还能写石鼓文。其中成就最高的还要数他的篆书。

吴稚晖擅长篆书,说起来也有一段来历。1928-1929年,张静江主持南京政府建设委员会,吴稚晖也是建设委员会委员,张和吴都住在建设委员会里。张静江的书法,在国民党内是有名气的,具有浩瀚淋漓,雄伟俊逸的特点,算得上是一个书法家。因此,常有人送来纸墨求他写字。吴与张都是国民党“四老”之一,两人又住在一起,那些请张书写的人,或碍于情面,或慕吴之名气,自然也同时备纸请吴书写。这可给他出了一个难题,拒之则不近人情,接之与张静江的字一同送出,岂不班门弄斧,自惭形秽?虽说他的字也不算差,但与张相比,那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于是,他便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专写篆体,让求字者无法比较。这当然是影响吴氏篆书的一个促进因素,另外与吴氏对中国文字的透彻理解也是分不开的。

吴氏篆书的特点是,能在整齐的结构之中,变化错综;在严肃笔调之下,放诞飘逸,刚健中正,古茂苍劲。此联为吴稚晖的一幅代表性的篆书对联:“敬事(马更)六马,安车游四方”。这幅字为吴84岁所作,作品的上款以行楷书题有一行小字:戊子七月集岐阳石鼓字。戊子年为1948年,岐阳即属今陕西扶风,也就是唐代的凤翔府,当年发现石鼓之地。这幅字写得线条静穆,结体安然,好像没有那种跳跃性的躁动感,而且其落笔清新干净,线条在平直中又略带一点弯曲,使得字又生动灵活起来,通篇观之,又另有一番情趣。

吴稚晖不仅篆书写的绝妙,他的楷书也写得极好。在重庆期间,蒋介石曾请他写“蒋金紫圆墓碑”,全书800余字,吴稚晖虽已经77岁高龄,但仍能凝神贯注,用两天半一丝不苟地完成。吴的楷书曾得到陈布雷等人的赞赏,他们称吴字“圆浑凝重,苍劲有力而不外露,是楷书篆化的精品”。

吴稚晖既为国民党元老,书法又有一些名气,求书索字者自然不在少数。吴对求书字者,基本能有求必应。由于求字人特别之多,张道藩为限制求书者,曾制订鬻书润例,但应求者仍是接踵而至,使吴也因此在一年之内竟聚得鬻书润金法币五六万之巨。这正也反映了吴稚晖在书法上的斐然成绩。

谭延闿

要介绍四大书法家中的第二位,便是谭延闿了。谭延闿同样作为国民党的元老,其书法也为当时很多人所欣赏,尤其是他的颜字楷书更是誉满天下。

谭延闿是20世纪早期中国政坛一位集士子、官僚、政客、书法家于一身的风云人物。他在政治动荡不稳的年代,能左右逢源,位高权重,又能静心作书,而且以鲁公书风受用一生,尚能独具一些自家面貌,实属不易。年少时的谭延闿,就受翁同龠禾 的赏识,翁在给谭父的信中道:“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他的书法几经变化,年幼时学赵松雪、刘石庵,之后师法鲁公行楷尺牍,兼学东武(杨肇),松禅(翁同龠禾 ),30岁专习颜书,参以钱南园笔法,以《麻姑仙坛记》为日课,并将《麻姑仙坛记》临了200多遍,深得颜书神髓。谭延闿的书法师鲁公,其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使人感到貌丰骨劲。他的颜书,更是将钱南园的刚健和刘石庵的温厚巧妙的结合起来,力求神形俱似,方正端朴,浑厚凝重,气格雄强。

谭延闿作为党国的元老,其书法造诣又极高,因此在当时乃至现如今,仍可以看见他在一些地方的题字。1929年南京中山陵主体工程建成,在三扇拱形陵门后面,有一碑亭,亭正中立一高9米,宽5.34米的丰碑,正面即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大字。字为颜体,每个字均显得遒劲有力。另外中山陵的飨堂四壁的建国大纲,端庄浑厚,与周围的环境是那样的壮美和谐,这也为谭氏手笔。这些墨宝在现在参观中山陵时,依然清晰可见。由于他的书艺与声望,求书碑版墓志者,更是不计其数,并视其真迹为珍宝。谭延闿的楷书所取得的成绩,是当时很多人所不能企及的。

于右任

第三位大书法家那非于右任莫属了。于右任长期任职于国民党政府,曾长期任监察院长。于虽身为政治家,但他作为书法家的名声,俨然超过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名声。称于右任为现代著名书法家,可以说已经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同。他的书法,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以魏碑为基础,写出具有强烈个性的行楷时期;二是创立标准草书时期。

于右任先生早年学习赵孟光页 ,后改攻魏碑,精研六朝碑版。他之所以喜欢上魏碑,是因为魏碑中蕴含着一种“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有着强烈的粗犷豪放之气。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腐败,国力渐衰,中华民族受到列强的不断侵略。于怀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希望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从他写的一首诗中可以得到反映。“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抗战以前所书的楹帖,多雄伟泼辣,气势磅礴,希望通过振兴祖国的文化,来唤醒民族的自豪感和民众必胜的信念。于右任先生的早期书法虽直接取法于北魏碑志,但由于于老是一位勇于创新和开拓新路、极具强烈个性的书法家,他以自己的取舍为标准,写出来的作品总有一种险劲峭拔之势。其书法的特点有二:一是笔力雄健,笔法丰富;二是骨干平正,稳中求险。他还融篆、隶、楷笔法于一炉,从而也最终形成了他的行楷作品独具的笔法特征。

于右任自1929年开始,即从事对于历代草书的研究。于右任在草书上的造诣,可以更能看出于老洒脱的性格。他在草书上的贡献是为使草书规范化,创立了“标准草书”。他广泛搜集签认的优秀草书作品,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而后自己又手写一遍,刊印行市。他将草书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雄浑奇伟,潇洒脱俗,简洁质朴,天然真率,给人以仪态万千之感。

于右任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大陆解放后,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虽身在孤岛,心却怀念大陆。1964年于右任在台湾驾鹤西去,故乡成为他生命中永远的痛。作为“旷代草圣”的他,在生前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如《总理遗嘱书轴》、《赠子敬先生杜诗轴》、《创万世事业作不朽文章》等,这些作品到现在仍然是很多书法家所推崇备至的。

胡汉民

最后一位大书法家,就是胡汉民了。胡汉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人物,也是孙中山先生的主要助手,兼政治家、理论家、诗人和书法家于一身,可谓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风云人物之一了。1918年5月,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胡汉民随孙中山离开广州赴上海。在沪期间,胡逐渐对《曹全碑》产生兴趣,开始专意临习。《曹全碑》是隶书的代表作之一。胡对《曹全碑》的爱好可谓到了痴迷的地步,不仅书法造诣大进,还将《曹全碑》大力在广东推广,从而使这“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的“神品”,能为粤人所熟知和接受,对广东书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胡汉民的隶书笔意谨严,神采焕发,秀美清逸,清劲峭拔,成为隶书中的精品之作。

胡汉民与中山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中山陵园内留下了不少他的墨迹。中山陵祭堂左侧的石壁上,原来曾刻有他手书的《总理遗嘱》,但在后来十年动乱中被磨去。该件作品,书21行,行8字,字疏行密,分行布白整齐匀称,潇洒疏朗。另外他也为廖仲恺墓题写了碑文。胡汉民的书法作品不多,流传下来的也非常少,但其留下的珍品,给后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吴稚晖中山陵于右任
游中山陵
吴稚晖的『三不』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望我大陆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爱“恶搞”
国民党元老爱“恶搞”
国民党元老爱“恶搞”
风雨90载中山陵
中山陵为何无墓志铭
于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