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袖“标准照”制作第一人陈石林

2009-02-16罗雪挥

党史文苑 2009年1期
关键词:修整底片石林

罗雪挥

陈石林,中国摄影家学会高级工程师,曾任新华社摄影部技术组组长、翻修组组长,全国领袖照片工作组长。他凭借高超的技艺,加工制作出了毛泽东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标准照,除此以外,他还加工制作过包括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照片。

陈石林十来岁就被父亲送到南京照相馆学艺,后来又到香港和台湾谋生,学习加工制作照片。1950年7月,陈石林回到内地,当时还很少有人会加工照片,并且能够修出光线的层次、密度和立体感,陈石林被作为人才留下了,进了中央新闻摄影局,后来又进了新华社摄影部。

第一张标准像来自“集体照”

毛泽东的第一张标准像诞生于1950年6月,当时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毛泽东从不上照相馆,也不喜欢被人摆拍,陈石林于是从上万张底片中选中了一张毛泽东与劳模的合影,从集体照中“抠”出了毛泽东的头像,他把钟表的发条磨得很细,做成刀片,修掉了毛泽东右后侧的人头。毛泽东第一张标准照就这样诞生了,一年中就印刷了2000多万张,并作为最高面值的纪念图案,上了后来的新版人民币。

曾有人问陈石林,为什么照片上毛泽东的牙齿显得那么白?刚解放时,毛泽东因为抽烟牙齿颜色很深,拍照的时候一笑,牙全是黑的,所以逢到有毛泽东把牙露出来的照片,一定要把牙齿的黑色修掉。那么,这是不是违反真实性呀?陈石林认为,修整好领袖照片的前提是真实,就是照片的影像结构不能动,在这一前提下的适当加工,并不违反其真实性。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拍摄了一张面带笑容、情绪很好的照片。但画面左右两侧都有人在东张西望,显得很不协调,如果把两边剪裁掉又会失去现场的气氛。陈石林用3张底片合成放大,去掉了画面上左右人群,还原了场地和树木,突出了毛泽东欢乐的笑容。

在反复实践中,陈石林逐渐摸索出一套做法,让照片看上去既神采奕奕,又栩栩如生。

“我当时是翻修组组长,翻是‘翻拍的翻,修是‘修整的修。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反修组呢!”陈石林风趣地回忆道。

对领袖气质心领神会

在陈石林看来,要让照片看上去“最像”毛泽东,关键是要对领袖的气质心领神会,仔细观察,取长补短,突出神韵。比如毛泽东头上的光线,该亮的地方一定要亮,毛泽东的额头上有“龙骨”,智慧纹很细,略微有一点亮光比较好,而毛泽东晚年的眼袋比较深,这里可以柔和一点;毛泽东的眼睛原来是很明亮的,年纪大了有点混浊,就要在眼白部分稍微提高一点亮度。

陈石林说,领袖人物的像有特殊性,没有电脑的年代,只能用透明水彩染料涂,用减薄液,哪个地方该浓、哪个地方该淡,靠的是对影像的感觉。比如毛泽东的第三张标准照起初是请照相馆的高级技师修整的,结果修得太过仔细,脸部太光滑了,看上去有些失真,只好把底片拿回去让陈石林重做。

陈石林回忆说,我关起门来,整整修了一个星期。我没有用反转显影复制底片的方法,因为需要修整的地方太多,感光不够,阴影很淡,层次也不够清晰。于是我把底片做成透明正片,跟电影的方法一样,电影就是负片拷正、再拷负、再拷正。当时用的是英国伊尔福印刷制版二型胶片,它的反差系数比较大。用普通相纸做,反差最大也就100:1,但透明正片可达1000:1。然后再进行修整,一是把强部压下来,二是把阴影部分保留下来、勾划出来,这个就用减薄液,这样影调可以真实地,按比例地反映出来。我反复做了20张,最后留下一张最好的。

为毛泽东修整衣领

毛泽东第三张标准像流传最为广泛,鲜有人知的是,陈石林在暗房中为毛泽东整过两次领子。涂抹掉了背景上露出的灯罩子,消掉了衣服上的皱褶,还把毛泽东白衬衣的领子勾画齐整。

1964年,为毛泽东拍一张露出两个耳朵的标准照,这个重大任务落到了新华社记者郑景康的身上。为了不惊动毛泽东,郑景康只带了简单的灯光,只身赴中南海。照片拍回来后,领导交给了陈石林。陈石林一句话没有讲,他多年后才披露:“当时我拿到照片后,只感觉照片上的毛泽东眼神无光,显得很苍老,衣服上有大块皱褶阴影,衣领还不整齐,不修整是根本不能用的。”但是陈石林晓得摄影记者的苦衷,他们在拍摄时,是没有可能帮毛泽东抹平衣服上的褶皱、整理好衣领的。

陈石林只能在暗室里动了毛泽东的领子。这时陈石林的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状态。他用四倍的放大镜进行修整,修掉不足之处,经过修整的照片,甚至比5年前制作的标准照更加神采奕奕。

在修整时,为了防止光学翻拍后效果受影响,陈石林用一张正片拷贝一张负片出来,也就是“透正翻负法”,也叫“透正拷负法”。他透露,翻负底片的质量很重要,底片的反差和相纸的密度差要符合。翻拍时,对胶片性能进行感光测定,确定它的反差系数和最小可用密度,都要很准确。做出来后,阴影密度达到0.45,再不行,就调感光,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邓小平说,“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

至今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像,是1964年陈石林修整加工的毛泽东第四幅标准照。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已经70岁了。1998年,陈石林碰到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李讷说毛泽东很喜欢这张照片,曾亲自圈定,李讷赞叹其神奇:“这张照片无论在哪个方向看,主席的眼睛都在看着你。”

陈石林说:“制做天安门用的照片,用纸很重要,并不是所有的放大纸都行,因为普通放大纸有收缩性,纵向、横向收缩系数不同,人像就会变形,当时我用的是匈牙利放大纸。”

1976年毛泽东逝世,作为第一批群众代表,陈石林进入人民大会堂北厅瞻仰了毛泽东遗容。加工了半辈子毛泽东标准照的陈石林,心里感慨万千。

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访问邓小平时曾经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

陈石林办公室曾经是“禁区”

在那个特殊年代,陈石林成了制作领袖标准照第一人。上世纪60年代,陈石林在人民大会堂拥有一间暗房,天安门有什么重大活动,记者刚刚拍完照片,胶卷立即就送到这里。陈石林的办公室当时是禁区,一般人不能够随便进入,而没有修改完成的照片则绝对不可以泄密,废了的照片也要全部当场销毁。

在制作毛泽东照片的同时,陈石林还加工制作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照片。1978年底,邓小平在一次视察讲话中提出要给刘少奇同志平反,那时刘少奇的照片资料还被封锁着。陈石林与摄影家协会的同行合作,从老摄影家、老记者,以及王光美的个人收藏中精选了上百幅照片,进行加工。1979年5月17日下午,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刘少奇举行追悼会,由他们制作的《少奇同志生平》的大型摄影图片,也在各省市自治区展出。邓小平90华诞时,陈石林又参与组织制作了“小平你好”大型图片展。

平时只要毛泽东或者其家人的照片需要修整,都会找到陈石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他曾经为邵华加工过一张与毛岸青的合影,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陈石林将照片放大成2米长进行修整。他还帮助邵华找到了110位摄影家,共同制作展出了110张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历史图片。○

(李从渊摘自2008年34期《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修整底片石林
旧底片
一座城的70年时光底片
黄河石林
单点金刚石修整笔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相约在石林
保护光明的“底片”
石林迷阵
石林学校
井壁修整器在塔河油田TK1286井的应用
薄壁轴承三棱变形的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