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宫不是对华决策的源头

2009-02-09

环球时报 2009-02-09
关键词:游说对华政策国会

罗 烽

中美建交以来的30年,历任美国政府的对华认知与政策几乎都经历了一个前倨后恭、先苦后甜、先紧张后亲密的过程。从过去的统计数字显示,美国新总统上任后,与中国的磨合期平均是20个月。当然,刚刚上台的奥巴马是历任总统中对中国政治成见最少的,加上中国问题并没有成为2008年总统大选主要的争议问题,从这点看,奥巴马上任后,中美的磨合期将会大为缩短。但是,这并不代表中美在美国新总统上台后不会起波浪。中国要对美国任何决策波澜不惊,就必须洞察美国社会内部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了。

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繁琐的博弈过程,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国会、思想库、新闻传媒、公众舆论等都会影响到美国的对外决策。搞清美国政治运作,不仅要熟悉华盛顿特区宾州大道1600号(白宫),还要熟悉另两条街道麻省大道和K街,因为后者是思想库和游说集团的集中地。因为美国外交政策过程中,白宫和国会往往只是决策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决策的源头。决策源头是众多的思想库和游说集团。

美国的权力运作是分散的,而运作过程却是相对公开的。各个思想库和游说公司,代表各自的利益集团,建策纳言,各种力量集团包括国外利益的代言人,均可施展浑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试图影响美国的决策过程。

这样,美国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日益受到各类特殊利益集团和部门的侵蚀和左右,有时候出现前后矛盾也很正常。比如,1995年,克林顿政府先是向中国政府保证不会允许台湾当局领导人访美,但是,国务院随后却变卦,使当时的台湾“总统”李登辉访美得以成行,这正是台湾当局游说与公关思想库、媒体和国会,最终使得美国行政部门屈服于它们的压力而改变政策。由此不难理解,无论美国行政当局谁上台,美国社会内部总有与行政当局的对华政策唱反调的声音,尤其是美国国会的保守势力经常在台湾、人权、贸易以及宗教等问题上出台限制和干扰行政当局对华政策的法案。

可见,美国的政治结构事实上处于“四权分离”的状态,而非简单的“三权分立”,即国会、总统、法院、思想库与媒体四大权力形式各自独立、各司其职、各自为政。由此看,新总统上任初期对华政策的“倨 ”、“苦”和“紧张“,往往是源于迎合选民、利益集团的策略和对中国的不甚了解;而后期的“恭”、“甜”和“亲密”,则是站在美国现实利益考虑和对中国有较客观了解后的必然选择。

因此,只要我们对美国政治运作、思维逻辑、心态观念乃至整个社会宗教情结有充分的了解和评估,我们就不会对美国对华政策产生不必要的困惑。

另外,这些年来,美国对中国的研究水平提升很大。比如,美国著名“中国通”兰普顿教授常提倡“要研究中国问题,就要试图设身处地、用中国人的眼光思考问题”的治学方法。同样类比,这句话也适合对中国对美国的研究和观察。中国不能再抱着先入为主、以己度人之心来观察和思考美国问题及中美关系了。洞察美国社会内部的政治斗争是中国提升对美国研究的一个新基点。▲(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者。)

猜你喜欢

游说对华政策国会
美国科技巨头游说政府费用大增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奥巴马时期中美关系的变与不变
印度应该使政治游说合法化吗
“娘子军”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