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渲染旱灾唱衰中国

2009-02-09

环球时报 2009-02-09
关键词:旱灾旱情抗旱

●本报驻美国、日本、韩国特约记者 丁 雨 孙秀萍 詹德斌 ●本报记者 何申权 胡 笳

中国当前的头等大事无疑就是两个字:抗旱。即便在粮食储备充足的中国,也没有人敢小看这场50年不遇的大旱。但连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旱情的关注和担心,比中国人还要多。有担心国际粮价上涨的,有担心中国农民遭受失业和旱情双重打击的,有预言中国将因此出现社会动荡的,甚至发挥想象力,认为中国这场旱情会演变成沙尘暴刮向韩国和日本。西方国家或者国小,或者人口少,很容易因一点事情而惊慌失措,很多人完全想象不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过多少大旱大涝,才顽强地走到今天。“多难兴邦”这个词中国人体会深刻,而西方人根本就理解不了。按照西方对中国旱灾的社会代价估算,中国不知道要亡过多少回。中国是全球大陆季风带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天气的不确定性极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也经常是不涝就旱,几乎就没有过全境的风调雨顺,去年中国的自然灾害尤其多。但中国从来就不是哭哭啼啼、不知所措的国家。今年也不会是。

中国抗旱吸引全球目光

对于中国正在遭受的旱灾,各国媒体都报道了一连串数字,这些数字在西方人听起来简直令人有些绝望。美联社2月7日这样报道:“中国北方主要的小麦种植省份河北、河南和山东入冬以来的降水比往年正常水平少了80%,他们正在遭受50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这三个省份的小麦产量占中国小麦产量的一半以上。”越南新闻网说,“周四,中国政府已将抗旱应急响应的级别从二级提高到一级”。美国“农产品期货”网站报道说,中国有180万英亩的小麦感染了条锈病,可能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韩国《朝鲜日报》7日报道称,就连北京市内都超过100天没有下雨或下雪,这是1972年以来的第一次。报道称,此次干旱使10.3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受灾,这比韩国的面积还要大。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说,北京也在遭受旱灾地区之列,这个“居住着1700万人口的城市,长年依赖有限的水源”。路透社2月7日报道的标题很抢眼:“大旱让中国数百万人喝不上水”,但文章里写的是,中国440万人和210万头牲畜缺乏“足够的饮用水”。不过,美联社说,今年中国的冬小麦产量可能因干旱减少20%,但是“中国连续5年的粮食丰收保证了粮食库存的充足”。

外国媒体同样关注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采取紧急行动抗旱救灾”。这种举国上下一起行动的场面在西方也几乎不会因一场干旱而出现。美联社说,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亲自动手解决干旱问题,中国财政部“已拨出近870亿元用于抗旱”,其中大部分将直接援助农民生活,其余的将用于帮助农民恢复生产。8日路透社等媒体报道了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视察发表要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的讲话。法新社等媒体8日纷纷报道中国开始在灾区实施人工增雨。此前“美国之音”2月7日报道说,灾情严重的河南省已经启动所有抗旱设备,并为山区民众送水解渴。越南新闻网6日报道说,中国政府正在灾区建立紧急饮水和灌溉系统,并就森林防火和防治粮食作物病虫害等做了部署。

一些媒体发出奇谈怪论

在描述中国当前的旱情之后,一些西方媒体意犹未尽,又就此问题做了一些西方式的联想。让人不解的是,西方的记者们为什么动辄就把中国往“乱”的方向猜。

美国《时代》杂志网站2月6日报道说,中国政府花巨资救灾抗旱,但可能“不足以帮助数以百万计回乡的失业农民工”。报道称,由于全球经济危机,中国沿海地区大批企业关闭和裁员,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工返回家园,当地政府曾希望农业可以吸收一些人再就业,但干旱无疑将加剧农村的失业,因为耕地是大多数农民工失去城市工作后唯一的希望。随着整体经济的进一步放缓,“这种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日本《读卖新闻》刊登中国农村土地干裂的照片,报道称虽然现在中国领导人正在抓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消费等,但是如果干旱继续扩大,“很可能动摇农村和中国经济”。有的媒体用了更直白的表述,路透社说:“数以百万计的打工者回到乡下有可能引发社会动乱,而旱情加剧了这样的趋势。”《韩国日报》7日称,中国领导人担心,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发生干旱“可能使民心生变”。

《日本经济新闻》6日报道称,中国干旱可能对世界经济,尤其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不良影响。美国“农产品期货”网站6日报道,关于旱情对中国小麦的影响,各方面的报告差别很大,“但可以肯定,至少有一半的中国小麦产区受灾”。文章预测说,如果粮食歉收,中国政府“会非常紧张”,因为中国政府不愿意任何其他国家帮助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猜你喜欢

旱灾旱情抗旱
总统求雨
陈鸾凤
云南:抗旱保苗促春耕
倾力支持农民抗旱浇麦保丰收
文山抗旱赋
历史上的西南之旱
中原众志成城驱旱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