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教学建议

2009-02-08范学术

地理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云图通俗遥感技术

范学术

1,明确课标要求,把握教学难度

该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强调: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根据课标要求,要了解遥感的概念、特点、工作过程,重点掌握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具体应用与功能,进一步认识遥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还要初步学会判读简单的遥感影像。但是对于遥感工作原理不要求涉及“专业机理”,定位到“工作过程”程度即可,也不要求掌握遥感的分类等知识。

2,联系实际、语言通俗、化解难度

学生对中央电视台的卫星云图非常熟悉,可以此导入,并设疑:卫星云图是怎么拍摄到的呢?这是红外遥感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动态图片。遥感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通俗地说就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但传感器比人眼更高明,因为人眼主要看到的是可见光,而传感器能“看”到的范围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如微波遥感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而且在夜晚和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遥感的特点之一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即感知的视野宽、范围大。在教学中用这些通俗的语言讲解,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3,构建网络、清晰直观、分解难度

如遥感的概念构建(图1)。如遥感的具体应用列表比较(表1)。

4,运用图像、分析判读、提高能力

该部分图像一种是遥感反射波谱图像。这类图像通常是将几种不同的地物反射波谱图像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进行比较,判读时,主要抓住波谱图像差异大的地方,整体把握图像特征。教学时,笔者选取了2004年广东卷的一组题,涉及健康植物、轻度病害植物、重度病害植物的不同反射率图。类似的还有雪地、沙漠、湿地、小麦的反射光谱曲线图等。另一种是遥感影像图片。看遥感影像,一是直接判定:直接依据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如颜色、形状进行判读;二是对比分析:将不同波段、不同时间的卫星图像与地面的已知资料进行对比,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从卫星图像上提取更多的信息,使判断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对比分析或者叠加,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教学时可以运用课本上的“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遥感图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

5,案例探究、补充材料、拓展巩固

如设计用遥感技术对我国太湖水质状况监测的方案。补充阅读材料——“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以及在汶川地震中遥感技术的应用等,加深了解遥感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6,联系其它、分析比较、整体把握

由于鲁版教材在必修一讲述遥感技术,在必修二中才介绍GPS、GIS,为了更好地把握地理信息技术,有必要对“3s”技术进行分析比较,以便于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遥感与其它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如“3s”技术的区别(表2)。如“3s”技术的联系(图2)。

猜你喜欢

云图通俗遥感技术
过云图
利用遥感技术解析地理试题的研究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小说的通俗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测绘工作中测绘遥感的应用
CAD派客云图发布V2.2.0版本
地理检测中测绘遥感技术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