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2009-01-29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8期
关键词:桃花扇

刘 斌 韩 琨

摘 要:明清传奇之一《桃花扇》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剧名著。其主旨,即剧中《开场》中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全剧有两大线索:一是明线,即“离合之情”,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线索;一是暗线,即“兴亡之感”,作者在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他本人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时的感怀之情。

关键词:孔尚任 《桃花扇》 侯方域 李香君

《桃花扇》是明清时期一部不朽的历史剧名著。它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侯朝宗)与秦淮名妓(歌女)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题材,结合政治风云和时代战乱来描绘、总结南明弘光王朝必然灭亡的历史教训,寓意极为深刻。其主旨,即在剧中《开场》中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获得成功,首先在于它所反映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深刻与否直接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生命与艺术价值。而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齐名,被誉为清代传奇的“双璧”,“纵使无人多院本,勾栏挣唱孔洪词。”他们犹如两峰对峙,交相辉映,共同代表了清初传奇创作的最高峰。《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1648—1718)也因此与洪昇(1645—1704)一起被称为“南洪北孔”。

这部传奇的主题所在即是《先声》中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明末可谓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典型时代,内忧外患、权奸清流、名士美人无不纵横交错、错综复杂,构成了明末的腐朽混乱。而此时的孔尚任“触景生情”,激发了确考“朝政得失,文人聚散”,以传奇形式再现和总结一代兴亡之事的愿望。此时孔尚任科举未中,过着“野鹤孤伴,山鹿群陪”的生活。而他创作《桃花扇》“三易其稿而书成”,可以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在《桃花扇小引》上说:“盖予未仕时,山居多暇,博采遗闻,入之声肆,一句一字,抉心呕成。”足见他为实现自己的心愿而不辍地“耕耘”。

清代乃封建文化的总结时代,传奇作品也不啻为成就风貌的全面展示。作品中写了明末崇祯皇帝吊死于万岁山之后,其弟弘光皇帝逃到南京又建立了南明王朝。南明王朝内任命的仕官可谓无耻之徒,而仅有的几位忠臣如史可法、左良玉等因寡不敌众也战败自杀,壮烈殉国。作者描述明亡史实时是非鲜明,热情歌颂了为国献身的爱国志士,鞭挞了祸国殃民的权奸。作者认为南明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是没落王朝统治阶级腐败造成的——垂死挣扎的南明必亡。剧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浓厚的故国、故君之情,体现了作者爱国主义思想倾向。作品也表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作者对东林、复社人士的政治立场持肯定与赞扬的态度;对于下层群众及爱国志士颂扬了他们的真、善、美;特别在对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认识上,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表达了对理想与人性的执着追求。

作品采取了“吊明”的创作手法,即“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实际上是借情言政。作品以侯李爱情为主线展现出明末时代风云的画卷,而“离合之情”又始终以一把“桃花扇”绾联。《先声》中总结此剧内容为“奸马阮中外伏长剑,巧柳苏往来牵密线。侯公子断除花月缘,张道士归结兴亡案。”侯李二人的定情之物是一把纸扇,侯方域送给李香君时上题诗曰:“夹道竹楼一径斜,玉孙出御富平车。清溪尽是辛夷数,不及东风桃李花。”后来,阮大铖诋毁侯生与左良玉造反,侯生逃到史可法部下,而漕抚田仰想强取香君为妻,而香君守节“倒地撞头,血溅扇上”,杨文骢又取草木染之,成为折枝桃花,名之“桃花扇”。后南明灭亡之际,李香君、侯方域分别暂住在栖霞山的葆真庵、采真观中,后在七月中元节烧香稽首相见。他们相见之时,互诉衷情,而张道士怒斥之:“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并且把桃花扇扯碎成丝条,从而坚定了二人出家的最后念头,遂而烧香拜佛,之后二人各回庵观中。真可谓“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这也体现了全剧最大的特色,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是一部历史性悲剧。而悲欢沓现、离合环生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共性。作为悲剧,往往反映黑暗与邪恶的一面。这部悲剧就是以南明的腐朽没落、社会的动荡不安,以致造成了侯李爱情悲剧的发生,而作品以此爱情悲剧的发生来映射当时的江山易主以及作者的兴亡之感。在作者兴亡之感中,作者并没有反清的民族意识,因为《桃花扇》总结明亡的前提,就是在承认清朝封建正统上继承性的前提之上的。作者旨在再现南明的社会现实,总结明亡的教训,赞扬爱国志士,鞭挞清流权奸。

历史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桃花扇》作为一部历史剧,把作者“确考”的南明遗事穿插剧中,完全是一部写实主义的作品,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孔尚任写这部作品正好是南明灭亡后的数十年,作为生活在明朝向清朝过渡时的孔尚任,受到了时代的深重影响,为了吐出作者心中的“兴亡之感”,孔尚任写下了这部不朽的作品。

通观整部剧作,可以说贯穿全剧的有两大线索:一是明线,即“离合之情”,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线索;一是暗线,即“兴亡之感”,即作者在剧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的他本人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时的感怀之情。可以说暗线是根本性的,是文章的“主脑”,明线是显现的,最终是为暗线服务的。而作者巧妙地借“离合之情”这条明线贯穿于整个剧作中,以此为作者所要表达的“兴亡之感”这条暗线服务。这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成功之所在,从而真正的、完美的实现了《桃花扇》的中心主题。如果认为《桃花扇》的主题是写“儿女之情”,那就大错特错了。由以上对于《桃花扇》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乃《桃花扇》之主题思想。

(刘斌,韩琨 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 266300)

猜你喜欢

桃花扇
交缠在政治情结与爱恨离合中的女性形象
孔尚任作《桃花扇》中的人生空幻感
浅论《桃花扇》悲剧的复合性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桃花扇》象征与叙事结构的探究
《桃花扇》中扇子的文学内涵
论梁启超对《桃花扇》的接受与研究
《桃花扇》中桃花意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