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构建“三段两层”反思型体育校本教研模式

2009-01-22陆晓东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案例

陆晓东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在职业中所持有的观念、所做出的行为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体育教师的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体育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具有研究性质,是我们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我校(注:此处指江苏省昆山市高科园小学,下同)根据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课务多、空余时间少,抓住体育教学这根主线,立足于课堂,尝试“三段两层”反思型校本教研模式,“三段”即教学活动前反思,教学活动中反思,教学活动后反思;“两层”即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两层”融于“三段”之中。其目的就是想给教师创设宽广的空间,拓宽教师的视野,还教师个性发展的自由。从实践层面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前的反思

第一层: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对实践的迷茫和困惑,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我们向每位教师发放《走进新课程》、《学校体育探索》等理论书籍,并向教师推荐订阅专业杂志——《中国学校体育》,并鼓励教师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写出读书笔记。在读、学、写的过程中,实际是教师与编者、作者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他们自然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诊断、自我调整。

第二层: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反思的主体是教师本人,但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接受一定的指导也是必要的。这样会使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少走弯路,不断加强反思能力,提高反思效率。一方面我们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育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我们具体实行两制:周一集体备课制和周五案例剖析制。另一方面是请来省市级专家,就体育新课程的实施等热点、难点问题,从体育模块的设置到教学模式;到教法、学法;再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等等,逐一为教师作讲座、辅导、交流,授业解惑。

二、教学中的反思

第一层:常态课。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室外体育课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更大的随机性,同时由于各个教师的特长爱好、思维方式、气质类型及教学能力等,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用集体备课的教案,但执教者必须要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教学机智,以便于课后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如在教授篮球行进间投篮时,集体备课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是:先徒手练习步法,然后原地持球练习,再到行进间投篮练习。事实上这样教学效果并不是太好。于是,有的教师便采用逆向思维,先让学生练投篮动作,然后再学习脚步动作;有的教师则采用“标志法”,即在地面上划三条线,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脚步动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到起来,课堂的教学效率大为提高。

第二层:公开课。如果说常态课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的话,那么一节公开课则往往是汇聚了集体的智慧,一般的步骤是:首先是选题,选择容易设计、容易调动学生兴奋点的课,如篮球;其次就是全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构思;接着授课者按照教研组研究的主题,充分展示预定的教学方案,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教学观摩。授课者可以随机调控自己的教学,机智地更改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听课者则侧重于观察预定理念与研究主题的凸现,记录教学策略的实施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由于体育课中的一个口令、一个手势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这些是用笔无法记录下来的,因此为了便于评课的需要,我们通常会用摄像机记录授课的过程。

三、教学后的反思

第一层:撰写教后记、案例研究。撰写教后记和案例分析都是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它们是将散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珍珠”一一捡起,并串联起来,让其更具实用性和美观性。

教后记是教师随堂记下每一节课的零星感悟,如示范的位置、讲练的方法、评价语的选择等等,或正确、或错误;或有效、或多余;或解决、或消极,可以简要列点,三言两语;也可以重点解剖,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就在教案上进行批注、纠错,也可用本子或电脑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感悟等。

案例存在于教学事实中,隐藏于教育现象后,它可提供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情境,分析和探究。我们要求每人在周五的案例剖析中,提供一至两个案例供集体研讨,对案例的要求是“自己的”、“真实的”、“实践的”、“有用的”。在案例反思的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进行理论总结,写出教研论文。同时,我们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撰写三则教学故事,对于有研究价值的故事,进一步挖掘和推广。近两年来,我组教师的《一次特别的评教活动》、《请不要吝惜您的掌声》等多篇论文在省市刊物上予以发表。

第二层:评课。通过评课可以反思我们的教学,可以搭建起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使枯燥的学科知识、看似深奥的理论置于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充实教师的学养。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科特点,我们采用两结合的评课形式:即时评课与网络评课相结合:除传统的课后即时点评之外,我们还利用网络资源,在BBS上对一节课进行讨论、评价和交流;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在进行听、评课时,邀请高校和省市专家教授及市、县教研员参加,我们先让老师们发表意见,再听这些专家、教授及教研员的点评。引导教师抓住教学目标达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切入口点评课堂教学的优劣,避免泛泛而谈,克服不着边际的弊端。

通过“三段两层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促使教师向专业化水平迈进。有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在市、区级教学比赛中获奖,成为了名师,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则凭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渊博的专业知识,被评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案例
样板案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