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新课标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009-01-22成秋新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落实课标素养

成秋新

【摘要】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完成课堂知识目标的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认真落实,力争让三维目标完美结合。

【关键词】落实 课标 培养 素养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由刘恩山主编、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生物》(上)教材,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这为生物学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从学习方式的改变中落实课堂教学知识点,同时发展学生能力,转变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问题。下面是笔者对教材中的§5—5植物的运输作用所作的一些探索,以求教于同仁。

作为植物生理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编者在教材中将其排在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和“蒸腾作用”之后。根据《生物课程标准》,参考过去的《生物教学大纲》,笔者把本节的知识目标定为:让学生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以及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识别导管和筛管在茎结构中的分布部位;辨认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征。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如“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地上部分了,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其他部分”等做铺垫,加上学生对诸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吐水与伤流、枝瘤、以及甘蔗茎中有连接的丝状物的感性认识,再结合观察“红墨水在茎中的运输”和“南瓜茎的纵切片”等活动,开展师生“互动式”探究学习,知识目标很容易完成。但怎样把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同步发展,进而转化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呢?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这样一些做法:

1.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和枝瘤的形成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南瓜茎纵切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是《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能力目标之一。本节内容教材安排了“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观察导管和筛管”两个实验活动和“观察枝瘤”一个演示实验,旨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笔者通过提出富于思考性的问题创设情景: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从根运输到其它部分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又是如何从叶运输到其它部分的?让学生通过这样一些探究性问题适时开展活动和演示。随着插入红墨水中的枝条在充足的阳光照射下一小时后茎内的部分结构被染成红色,经过环剥的枝条二月左右会形成枝瘤、显微镜下南瓜茎的导管、筛管均为长形的管状结构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极易诱发学生探知“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探究欲望,而且他们更想知道还有哪些方法能再现这类实验现象。因此,这一组活动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另一方面正确的观察和实验操作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究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就笔者平时所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历届高考、奥林匹克生物竞赛及相关的生物练习册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题目出现的频率较高。为此,在上§5—4蒸腾作用一节的时候,笔者与学生一同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详细讨论、交流了“思考与练习”中的第2题,当时的场面是学生感到问题新鲜,学习激情很浓。这也为学生学习“§5—5运输作用”一节,让学生讨论、分析“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这一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打下了基础。事实上,在本活动中,对于剥掉树皮和保留树皮的实验材料,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积累的知识和前面已经学过的内容,通过知识迁移整合分析,实验预测是不难作出的。经在太阳光下照射一小时的实验材料其观察结果也与实验预测吻合。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横切和纵切,笔者适时让学生思考:实验材料茎内部分结构被染成红色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水分运输的途径是什么?根据鲜活的实验现象,有的实验小组得出了“茎内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的实验结果,有的实验小组确定水分的运输途径为:瓶?邛茎的木质部?邛叶片。通过交流,学生们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茎输导水和无机盐的通道位于木质部里,水和无机盐是自下而上运输的”。这种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而得到的结论与教材内容不谋而合,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3.结合户外观察的长期性和困难性,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学生良好意志力的一种表现,是在学生学习阶段需精心培养且能影响学生终身的一种科学品质。心理学知识和有关优秀人才成功的案例表明: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需长期培养,拥有此种品质的人成功多多。古代的李时珍,近代的居里夫人,现代的袁隆平、陈好求等,都是具有坚韧不拔科学品质而在事业上达到巅峰的光辉代表。在指导学生讨论时,笔者有意识地告诉部分同学关于他们事迹的相关网页。本节内容安排的演示“观察枝瘤”需在生物园或合适的盆栽木本植物上选取一根枝条,用解剖刀(或小刀)在枝条中部剥除约1cm宽的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并用刀轻刮木质部表面,然后用少许凡士林涂抹环切的部位,要求学生从环剥之日起,每隔五天,在相同的时间用皮尺(或细线)测量环剥部位上、下的枝条周长,连续记录12次。两个月后让学生比较记录的二组数据,讨论解释切口上方树皮膨大而形成树瘤的原因。这种观察记录虽然看似简单,但因树瘤形成需两月或以上时间,且让学生在户外不论是何天气作定点、定时观察,这对于刚上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而言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学生必须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按要求观察、记录。这种活动的开展无疑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科学品质的良好机会。

4.结合显微镜观察的复杂性及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使用显微镜是《生物课程标准》课程能力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学会显微镜使用方法学生将受益终身。但显微镜由于其仪器精密,结构复杂,操作过程中学生必须注意显微镜的使用规范。如在以南瓜茎纵切片为材料观察导管和筛管的活动中,从显微镜的安放、到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和收放等过程应严格按步骤进行。对光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室情况和实验材料选择合适的通光孔和反光镜以及光源;观察时,要求学生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严格遵循先低倍后高倍、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牢记用坐姿观察,双眼睁开,在变换倍数和更换观察材料时,切勿挪动显微镜;收放时,应取下玻片,将显微镜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使二个物镜伸向前方,将镜筒缓缓下降至最低处,调整反光镜至直立位置,把显微镜放回原处,填写使用情况记载。通过教师自己以身示范、不厌其烦的讲解,让学生熟记使用方法、步骤并多次亲自调试、观察等,明确显微镜观察的复杂性及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5.通过植物体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辨证唯物自然观。观察导管和筛管是本次课的一次演示活动。在学生了解了木质部中的导管、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茎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具体结构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体的其他部分是否也存在导管和筛管”,启发学生对植物体整体运输功能的结构基础的思考和认识。作为与本次课导入内容的呼应,笔者让学生联想植物吐水、蒸腾伤流等现象,再配之以挂图,学生认识到导管和筛管分布在植物体的全身并彼此连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不少学生发出感慨:原来就是它们在无声无息地完成植物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这样的教学,自然会使学生完成了由线及面的过渡,这对于逐步树立学生观察问题的全面观点和发展观点十分有利。

教学反馈情况表明这次课的教学效果较好。肖尧望教授讲学时说过:新教材理念重学生能力培养,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但绝不忌讳传授知识。对此笔者一直铭记于心。笔者时常在想:在完成生物教学课堂知识目标的同时,怎样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新课标教学理念挖掘教材内容中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是生物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从现实情形看,让两者较好地结合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生物教学实施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生物学》(上)教学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落实课标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