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之我见

2009-01-22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材情境探究

韩 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学习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世界的探究兴趣、为其解开未知世界和学好数学课程提供不竭动力。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探究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呢?下面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

亚里士多德讲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源泉,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探究性教学正是一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乐于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

如教学江苏国标版三年级上册的《24时记时法》,上课开始,教师出示钟面,现场拨出12时。

师: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

生齐声:12时。

师:12时你们在干什么?

生1:吃午餐。

师:可是小明却在睡觉,而且已经睡了三个小时。这是为什么呢?

生抢着答:因为是夜里12时。

师:噢,我明白了,钟面上的12时,可能是中午12时,也可能是夜晚12时。那么关于时间的知识,你们还想了解哪些?

生2:钟面上的12时可以表示不同时间,其它的数是不是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时间?

生3:20时在钟面上怎么表示?

生4:零时在钟面上怎么表示?

……

通过在静态的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选择问题进行探究。创设这种设疑激趣的情境,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地获取新知。

二、创造性处理教材,让学生便于探究

新课改中各版本实验教材的共同特征是: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教材中呈现了大量情境图,涉及的内容和知识范围广泛,实用性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觉寻找知觉对象的能力、知觉范围和知识经验有限,对教材主题图所呈现的众多信息,很容易受到干扰。所以,我们要能在深入理解教材、研究教材和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比较恰当地处理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学生需要的、乐于探究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数学活动。

如江苏国标版四年级上册的《找规律》,下面是教材提供的主题图:

显而易见,图中夹子与手帕、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都是学生研究的对象。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中三部分里两种物体的个数,再思考并交流每部分里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如果直接让学生观察整体图概括往往费时较多,且部分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探究。为此,在教学该内容时可以先整体呈现主题图,再对该图进行合理分解,让学生分层观察,并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轻松地完成探究过程。

1.呈现夹子与手帕图。

引导观察并交流:数一数图中的夹子和手帕各有多少个,它们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呈现兔子与蘑菇图。

引导观察并交流:数一数图中的兔子与蘑菇各有多少个,它们个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呈现木桩与篱笆图。

引导观察并交流:把发现的木桩与篱笆的个数关系在小组中交流。

这样,根据小学生感知容易受限的特点,分解主题图,突出学生需要研究的对象,使得研究对象从背景中凸现出来,排除了信息的相互干扰,不仅迎合了小学生感知对象的心理特点,而且使学生持续保持了学习的兴趣,延长了注意的有效时间,提高了探究效率。

三、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要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对话,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和老师、同伴争论,敢于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去“做数学”,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学生,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这样,课堂上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自主的探究氛围。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习,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会大胆地投入到数学探索中来。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勤于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观点指出了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中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关心科技发展。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得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从他们熟悉的数学现象入手,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如:语文老师规定高年级同学在学校“读书月”中,每人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怎样就能估计出你的读书量是否完成任务了呢?我们每天上学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一定的,因为速度不同而所用时间也不同,你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了吗?学校的中心花坛,从上面看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怎样能估算出它的占地面积呢?每天陪伴我们学习的课桌椅,它们的高度在多少范围内最适合于小学生使用呢?等等。

这些问题都与数学有关,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紧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生命力。从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激起探索数学的热情,提高探究的能力,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教材情境探究
教材精读
设问引导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感悟三角形的高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