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能力

2009-01-22刘艳玲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律动舞蹈动作

刘艳玲

音乐是启迪人心灵的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对于少儿来讲,这种美的感受,一方面来自于音乐自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又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因为学生的情感具有强烈、短暂的特点,缺乏持久性和连续性。因此,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孩子从听、想、说等方面去感觉、领悟音乐,感受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注重聆听,感受音乐

要想使学生感知音乐,首先就要多听音乐。让学生多听律动曲、游戏曲、儿童歌曲以及日常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各种音乐,把“听”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环节来抓。例如:在音乐活动的律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反复听律动曲,初步掌握音乐的基本风格,然后让他们自己去用动作表现音乐。这就改变了过去那种将音乐放在一边,机械地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等学会了动作再和音乐配合到一起的做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音乐,并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听觉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样的,在音乐游戏的教学中,笔者也不是教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你做什么,他做什么,而是让他们听整个游戏的音乐,了解游戏的内容,获得整体感受,然后再分段、分层次地听,逐步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最后让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去。记得有一次玩音乐游戏《兔子和狼》,笔者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听一段音乐,这一段音乐是表现两种动物的,你们听一听,说说表现的是哪两种动物。”学生在听音乐时,当听到缓慢、沉重的音乐时,有的面带恐慌之色,有的神情紧张;当听到欢快、轻松的音乐时,学生就立刻面露喜色,有的甚至高兴得要跳起来。听完音乐后,大部分学生都已听出这段音乐表现的两种动物是兔子和狼。笔者接着问:“哪段音乐是表现狼的呢?”学生讨论后,笔者放了一段表现狼的音乐,并问到:“那么,你们认为狼在这段音乐中应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呢?”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纷纷要求表演狼的动作。个个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连狼那种鬼鬼祟祟的神情,学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等到表演小兔子的动作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学着小兔子的样子竖着两只长耳朵高兴地蹦跳。接着,音乐又变回到开始时那种缓慢、沉重的节奏。“小朋友,你们猜猜看谁来了?”“狼!”小朋友们脱口而出。笔者又问“狼来干什么呢?”同学们说“吃小兔子来了。”“那小兔子多危险啊,它该怎么办呢?你们快帮它想想办法吧!”有的学生说躲起来,有的说蹲下,学生们仿佛真正进入了真实的情境当中。此时,笔者再适时地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游戏的规则。在这个音乐游戏中,学生们都玩得特别开心,且在他们自由、主动的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唱歌教学中也是如此,要训练学生从听优美的旋律入手。总之要培养学生听音乐的兴趣,使之养成听音乐的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听力。

二、激发情趣,感受音乐

音乐形象是通过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情景,进而与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经验相结合,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最终认识和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意蕴。

笔者在给学生放音乐作品时,总是先让学生对作品在整体上产生情趣反应,如听见活泼轻快的音乐就会产生愉快轻松的感觉,听到安静缓慢的乐曲就会产生安宁、亲切的感觉。同时,笔者还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基本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并引导他们用心体会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及不同音色与音乐形象所表达的情感的密切关系。

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感受音乐,就应当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是感受音乐形象的基础。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火车,那他怎么能从“轰隆轰隆”的声音中体会出是开火车时车轮转动的声音呢?另外,还必须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形象、鲜明、生动,符合孩子的认识能力;必要时还要配上相应的图画,以加强孩子对音乐的直观感受。此外,还应发挥语言在感受音乐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加深理解音乐,感受到音乐的形象美。

三、鼓励多动,感受音乐

低年级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当音乐刺激了他们的听觉时,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这时,如果老师加以适时的引导,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这种“动”是他们内心感受音乐的一种外部反应,也是对音乐感受的一种深化。

例如,有一次在蒙古族舞蹈《挤奶舞》的音乐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听了这个舞蹈的乐曲,让他们分析这个乐曲符合哪个民族的音乐风格。然后分小节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由于学生以前学过一些蒙古族的律动,如骑马、挤奶等,很快就编出了舞蹈动作,并且能随音乐进行表演。接着,笔者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表演舞蹈动作时要有先后顺序,请同学们自己开动脑筋,为这个舞蹈中的动作编上先后顺序,即决定先做什么动作,再做什么动作,最后做什么动作。”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排好了动作顺序:先做骑马的动作,表示小牧民骑着马来到大草原上;再做挤奶动作,表示小牧民正在高高兴兴地挤牛奶;最后再做骑马的动作,表现小牧民带着挤好的牛奶骑着马回家了。然后,笔者又指导学生按动作的顺序、音乐的节奏进行表演。实践证明,此次音乐教学活动的效果较好,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了。

学生由感受音乐变为表现音乐的过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体现得很深刻、具体。如当学生听到在高音区弹奏的柔和的音乐时就说是蝴蝶在飞,然后就情不自禁地学着蝴蝶的样子双臂上下轻轻地摆动,和着音乐的节奏,心情舒畅地飞舞着。这就是由感受音乐变为表现音乐的过程。

借助动作有利于学生富有想象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形象的动作和充满稚趣的表演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教歌曲、歌表演,还是舞蹈、游戏等都是让学生在理解歌词、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自己创造性地编出动作,以进一步理解、掌握歌词,并学会用动作表现音乐。如果能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活动,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要鼓励学生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以上是笔者在音乐教学中的点滴尝试和体会。今后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会不断探索,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律动舞蹈动作
和谐律动
下一个动作
舞蹈课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雪地上的舞蹈
再寻绿野仙踪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