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探析

2009-01-22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贝壳口袋石头

鲁 健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

一天,一个人在海边散步,忽然听到一个声音:捡一些贝壳和石头放在你的口袋里吧。随即,他弯下了腰,捡了一些。等他回到家里一看,那些石头和贝壳竟然全都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金子。于是,他感到又高兴又后悔:高兴的是他毕竟捡了些,后悔的是他没有捡更多。作者没有系统地论述故事的意思,只是说“这就是教育”。反复品味这个小故事,思考着“这就是教育”这句话,笔者感觉很有意思。于是,笔者想借揣测作者言内之意之机,说说自己对这则小故事的理解。

教育,要提醒学生,而不要强制学生

教师说一句:“捡一些贝壳和石头放在你的口袋里吧”,而不是“快捡贝壳和石头,把口袋装满!”适时地提醒,虽然学生不能理解,也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强制的命令,虽然学生可能理解了,也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教育应当是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强制的命令,提醒学习,提醒向善,提醒明理,提醒思辨……适时地提醒,为学生导航,使他们不会因为留恋沿途的风景而迷失方向。

在规范办学的今天,在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牵着学生走,而应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变强制为提醒,变“赶鸭子上架”为“扶鸭子上架”,引导学生,使他们顺着正确的支架“往上爬”。有的教师为提高升学率,开展大面积、全班式的奥数教学,拔高了要求,也挫伤了部分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结果事与愿违。学习不是强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反思,感悟体验的过程。

教育,不要求一次装满

反正都要提醒,教师为什么不提醒学生用贝壳和石头装满口袋呢?教师这一句“捡一些贝壳和石头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是很有深意的。试想,如果真的装的满满的一口袋,贝壳和石头还会不会变成金子?这可能不一定吧。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自主地、无意识地“装”可能就是他一次学习的最大极限了,如果超出了有可能会没有任何效果呢?所以,教师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一次装满。然而在应试教育下,没有一位教师敢说这样一句无法量化的要求,不让学生装满,考试时怎么办?其实,要求学生装满了也不一定有用,因为那口袋中的贝壳可能还是贝壳,石子可能还是石子。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新课程下的数学练习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科学的练习应致力于在学生认识的转折点上下功夫,同时应努力让学生成为练习的主人,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作业设计重在质上的提高,使学生练一题有一题收获,从中悟出规律,允许有犯错误的机会。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多元化。数学教学是系统、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阶段学习或章节学习中允许学生有不懂的问题。采取“推迟判断”,如果学生感觉到某次测试不理想,可以向老师申报再次测试,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个结果,经过这一“反刍”可能比要求一次到位、生吞活剥地接受的效果要好一点。记住一点,教育不是硬性地灌输。

教育,不要太像教育了

散步的时候,因为教师一句提醒,就捡回来一些“金子”,这是多么令学生高兴的事!这样的教育怎么会让学生厌烦?又怎么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反思我们的教育真是太专业了,太像教育了。教师行动的目的性太过明显,时时处处都是在教育学生,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开始感到地位的不平等,开始厌烦那整日高高在上喜欢批评人的教师,于是教育开始低效。什么“大象无形”,什么“大音希声”,什么“大爱无痕”,都强调一个“无”字,要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果我们的教育达到让学生不能察觉的境界,是不是学生会更愿意接受?

新课程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有的教师目光短浅、极具功利性,目的就是分数。不管学生能否愿意接受,不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从“喜欢学”、“我要学”到“爱好学”实现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防止机械接受和训

练,处理好“鱼”与“渔”的关系。

教育,要触动学生的心灵

新课标给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需要整合的三维目标中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思想的交流,没有情感的体验,那是机械的教育和死的教育,怎么能教育出活生生的人来?高兴之后,学生今后会更加信任教师;后悔之后,学生会更加努力。当情感体验成为推动学生进取的内因而发挥更重要作用时,教师教育这个外因也才会更有效。

评价一个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果,关键看教师的行为能否引发学生的跟进反应,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说学生思考了、回应了,说明教师的行为是有效的;如果学生一个个无动于衷,则这个教师的劳动是徒劳无效的。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只要学生认为是教师对他的关爱,那么学生就能自觉地跟随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要用教师真心的爱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火焰。

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被肢解过后,蕴含的教育思想明晰了,但是再读起来,已经不像原来那个有趣的故事了。有时候,弄得太明白反而不好,所以教育是什么?到底要怎样做教师?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贝壳口袋石头
浪漫口袋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会喝酒的大口袋
美丽的贝壳
贝壳巧变身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
树枝贝壳花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