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的策略

2009-01-22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阅读期待多元解读对话

傅 静

【摘要】21世纪是全面创新的世纪,小学语文阅读也要跟上这一时代步伐,积极的在教育中创新。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新时期的转变不甚理想,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的独特性、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阅读创新的必要性出发,结合阅读教学常规过程提出课前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课中关注“对话”,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培养创新思维,突破文本、在现实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四方面提出语文阅读创新策略。

【关键词】语文阅读 创新教育 阅读期待 对话 多元解读

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阅读文本希望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个人的生命局限,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世间的真情,从而使生命变得丰盈、滋润、灵动起来,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一、阅读创新教育的意义

阅读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了从识字教学向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转换,从而转换为知识,理解运用的具体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他们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阅读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阅读不同材料获得各种有效信息,另外,阅读也为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方法。但是,不论是传统的阅读教学还是新课改提倡的阅读创新教育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新时期,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推陈出新,真正达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是时代赋予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任和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重要内容,只有正确认识创新教育理念,把阅读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才能顺应创新时代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的策略

阅读创新就是在阅读活动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独立创造的新的高层次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操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融知识趣味于一体,教师要善于挖掘阅读中的创造因素,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文的力量,在阅读中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课前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阅读期待”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教师要积极激发、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1)设置悬念,巧妙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阅读能力有限,教师要巧设悬念,抓住学生好奇渴求的期待心理,让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构成一定的美学距离,创设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此外,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找准感情基调,将学生沉睡的情感唤醒,积极营造充满真情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探究课文的激情,从而为阅读提供强大的动力。

(2)教学程序陌生化,用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喜新厌旧、喜欢游戏、争强好胜等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喜欢新奇的小学生来说,固定的教学程序与教学环节容易使他们厌烦,而陌生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会使他们不断产生新的期待心理。教师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阅读教学,做到常中有变,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阅读期待就会很快被唤起。

(3)张扬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有浓郁的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文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位学生阅读时都有着自己关注的焦点,教师要对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性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理解,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阅读期待,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使教学内容与主体的知识结构相容,有效地同化或顺应,满足学生不同的期待,使每个学生都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宽松的环境中产生全程的强烈的“期待心理”。

2.阅读教学中关注“对话”。巴赫金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者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话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大型对话),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在人们运用语言或话语表达自我的思想、情感以及描述生活时,如果它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那么这种语言、思维与生活的本质就是对话。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开展的基础,阅读就是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融入文本,转化为自己的“意”。

(1)重视文本的生命价值,实现“人—本”之间平等对话。“文本是一种全息性的相关主体生命精神与实践活动信息的言语存在。通过主体的言语创作,文本已寄寓了至少包含主体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经验)、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所有信息。在这个浩大的“信息场”里,它就发射着自己的各种信息并且不断地四下传递着,搜寻着,它是一个动态的、有生命的客观载体,通过与阅读者之间的双向选择来敞开作者意识中的主观信息、作者潜意识中的信息、文本资源中蕴涵的作者尚未知晓的信息等。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体的“人”要尊重文本的生命价值,并且对文本不要抱有任何预设的“先见”,单纯地以稚子心态进入文本实现与文本完全平等的对话。

(2)利用阅读文本中的空白实现对话。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文本的意义具有无限的“空白”和开放性,这是与文本对话的前提。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指出:“每部作品在其结构、内容和语言中都包括有与‘非美因素相一致的‘期待视野。这一视野在阅读过程中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生碰撞,两种视野吻合相融时,便由读者赋予了作品意义。”阅读教学是通过课堂交流,师生、生生间相互聆听与言说并进行反思,从而对文本的解读与体验达到共识或者存异,通过反复对话达到原先没有达到的深度。

(3)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阅读对话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增强学生以理服人的意识、宽容的态度、耐心倾听的修养、勇于纠错的风度和坚持己见的勇气,帮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做出积极的选择,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同学们对话、与教师对话、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教师要全面地关注课堂对话中随时出现的“奇思怪想”,利用阅读反思、批判、使之成为多方对话的资源,促成学生与阅读文本的进一步自主对话,在对话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等多种创新思维形式。

3.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培养创新思维。由于不同读者的背景经验、价值观念、个性心理、文化素养、审美趣味、阅读期待各不相同,致使阅读带有较为强烈的个性差异,阅读者的体验往往是独特的、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势必出现多样性和丰富性,多元解读体现了对作者的尊重,对教师、学生等阅读主体的重视。同时,多元解读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1)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对文本进行多元有界的解读。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文本的内涵丰富多彩,学生的阅读是多元的,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有界的解读,依循文本特定的价值指向的多元,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地对文本进行延伸、拓展、深化甚至于批判、否定。

(2)利用阅读期待,进行多元解读,拓展文本的多重意义。鲁迅曾说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就有种种: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人们对文本的解读就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阅读期待,由于每个人的期待视野不相同,因而对文本也会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解读以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碰撞,使其从文本解读中得到新的诠释和感悟,让阅读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3)在解读中进行阅读反思,倡导阅读批判,训练阅读思维。《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反思,不仅要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反思,还要进一步反思作者的写作旨意,对作品的解读要考察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理解了作者,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接近文本的真谛,除此之外,还要对文本隐含的社会意义进行反思,在阅读要中要做到论世衡文,衡量文本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意义,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体现阅读的社会价值。

在阅读反思的基础上,教师要提倡进行积极合理的阅读批判,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与作品、作者相异和相反的见解。利用独特视角进行批判式阅读能张扬读者的个性,因为阅读批判不但要超越作品和作者,对文本做出“比作者自己更好的理解”,而且要超越其他读者,突破传统理解,做出比一般读者更新的阐释,因而难度更大,这不但需要读者有非凡的阅读见识和才华,还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才能达到。

4.突破文本,在现实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人”生活在历史之中,我们的生活本身在流动,经验也在变化。在教育中,由于课程的理念在变,编者的意图在变,人们对作品的理解也在变,因此阅读教学也应该深入到人的“生活世界”,对于一些经典的文本的解读不能一成不变,应该回到人感悟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中,做到与时俱进,使语文阅读教学回归人的精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教育。

(1)阅读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语文阅读,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语文信息铺天盖地,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不少关于自然的佳作与生活的实际例证,阅读教学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合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让阅读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去感悟、体验文本背后的意蕴,使生活成为语文阅读的一部分,通过生活发展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2)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创新教育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这就要求阅读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课堂之内,而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或活动来弥补课堂中的不足,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创新,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阅读创新教学要做到把文本引入学生的生命中而非带学生进入文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文本的生命意义与学生的生命意义有机结合,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云峰,长燕主编.语文教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区培民.阅读期待和有效阅读教学[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季赛南.师生与文本的“多元有界”对话[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

[8]蔡国华.语文创造性阅读多元解读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6,(12).

[9]阮巧琴.阅读期待促使文本解读个性化[J].阅读训练,2008,(8).

[10]丁小明.阅读期待的重要性及其激发[J].文学教育,2007,(10).

[11]谢新.试论阅读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12]钱正权.把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轨道[J].小学语文教学,2004,(4).

[13]罗光羽.“阅读期待”唤醒自主学习[J].今日教育,2005,(5).

[14]俞学雷.文本对话·三主机制·多元策略[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猜你喜欢

阅读期待多元解读对话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词语导入课堂,有“形”有“效”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回归文本的价值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