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通音韵在这里融合

2009-01-20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藏戏童子点子

戴 昕

说实话,决定上这一节课的时候,笔者心里并不是太有把握。关于藏戏,笔者不了解,南通的童子戏也不喜欢。笔者想,学生和自己差不多。地方戏曲于我们,尤其是对学生来讲,遥远而陌生。唯一让笔者有点信心的是一江之水连接起来的西藏和南通,因为笔者的藏族学生而有了文化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年来,一直从事戏曲研究的曹琳老师非常支持笔者的决定,他把自己一直精心收藏的音像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给笔者。他认为给藏族学生了解这两种戏曲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众多流行音乐中,让民族音乐像春风潜入藏族学生的内心,这也是笔者设计这节课的目的之一。

藏戏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童子戏是南通的传统的地方戏曲。最初促使笔者萌发将它们放在同一节课上的念头的,仅仅是因为西藏是学生的第一故乡,而南通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因为那时候,笔者不知道这两种戏曲之间有什么联系,笔者想走的是情感路线。

但是,当笔者真正地静下心来,为了“完成”这节课而反复地聆听、研究藏戏和童子戏,笔者发现了一个充满了魅力的世界,两种错综交织的戏曲。

那一段时间,笔者找过童子戏民间艺人采风,也去村头童子戏演出的现场摄过像,每天在电脑中播放藏戏和童子戏的唱段。同办公室的同事耳朵听出了老茧,更有同事听到附近传来童子戏的音乐会马上通知笔者去观看,仿佛笔者真的是一个童子戏迷,甚至童子戏专家了。

大量的课前准备,让笔者对这两种戏曲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原来藏戏和童子戏在演出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的伴奏乐器都很简单,传统的藏戏和童子戏只用打击乐器。藏戏为一鼓一钹,童子戏则用锣和鼓,,简约而原始。鼓钹点子是藏戏的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各种舞蹈、表演的伴奏。同时也起着描写环境、衔接唱念和统一节奏等作用。藏戏的鼓钹点子以人定曲、专曲专用,尤其是在传统剧目里,每个人物都有反映其个性的鼓钹点子。鼓钹点子虽源自各种民间艺术,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戏曲表演的需要,已演变成一套与民间鼓钹点子不同的具有戏曲特色的击奏方法。各剧种鼓钹点子在具体的击奏、点子的变化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使它成为藏族观众区分不同藏戏剧种的标志之一。他们可以从不同方向传来的鼓钹点子的敲击声,判断出那儿正在上演什么戏。对比下来,童子戏的打击伴奏似乎相对要简单一些,除了与剧情相配之外,没有更多的特质。

其次,它们的调性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藏戏和童子戏都秉承华夏民族五声调式的传统,旋律均由1、2、3、5、6五个音构成。请看我根据录音记录的乐谱,藏戏中的一个乐句

同样使用民族五声调式,从多段唱腔的旋律判断,这两种戏曲中都没有半音,可见,虽然空间距离相隔遥远,但这两种戏曲都同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分支。

再次,这两种戏曲的唱腔也常常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多讲述宗教故事,表达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们用打击乐唤起神灵与同类的注意之后,开始用高亢、自由的唱腔向神灵和同类倾诉,或悲切或祈愿,或平静如水,或激情澎湃。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党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童子戏的剧本格式以七字串为主,夹杂“儿”化或者口语强调,关键句子喜欢用十字表述,唱腔大多高亢悲怆。藏戏也好,童子戏也罢,演唱者似乎都喜欢随意加以装饰和时值上的处理,尤其是“党仁”、“觉鲁”和“七字言”、“十字言”等,更为明显。以前面两个乐句为例,不论是藏戏艺人还是童子戏艺人,在演唱的时候,常常在其中的一个音上作较长时间的自由延长,而且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上各种颤音或波音等装饰音。演唱的时候藏戏的发声圆润靠前,童子戏则更多地使用喉音,再加上不同的语言,又造成了两种戏曲的不同音乐风格。仔细聆听,能感觉到我们的祖先们内心的虔诚与苦乐,来自遥远的时代,去向更远的远方。

只是肤浅地研究了这两种戏曲,就让笔者感觉到了藏戏与童子戏的博大精深,这让笔者很是惶恐,要让学生跟笔者一样来研究它们,决不是一节音乐欣赏课能做到的。所以,笔者决定在这一节课上用研究过的唱段从音乐的角度引领学生初步走近它们,整体地感知它们,以达到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的目的。

笔者的藏族学生是纯朴的,可爱的,他们不说谎。他们和南通的学生一样,对古老的戏曲不感兴趣,班上没有一个学生能演唱藏戏,哪怕一句,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甚至没有听过藏戏。课堂导入的时候,当笔者问他们:你认为在众多的西藏音乐中哪一种音乐艺术最具经典的代表性呢?有人回答是“朗玛”,有人回答是“堆谐”,但更多的人响亮而自豪地回答“藏戏!”这多少让笔者感到惊讶,看来尽管不听不唱,但他们知道藏戏的价值。

接下来,笔者给学生播放两段戏曲音频,让他们找出藏戏唱段,先听童子戏,有学生激动了,说这是藏戏,更多的人拿不定主意,等着听第二段再说。结果是,第二段他们听到了藏语,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肯定这一段。笔者有点得意: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笔者想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这两种戏曲听觉上的相近。学生并不知道笔者在事先编辑这两段音频的时候可是相当用心的,笔者剪切了两种戏曲中同样高腔的、自由的女声唱段。

当然,藏戏和童子戏作为戏曲,它们是需要舞台的。所以,在音频之后笔者又做了两段视频,用不同的欣赏任务引导学生认真了解它们的演出特点。让四组学生分别从演出场合、伴奏乐器、表演方式、声腔特点、表现内容等方面观察与感受。他们仔细地聆听,认真地观看,热烈地讨论,最后派代表把各组的观点展示出来。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学生的回答,一个男生说藏戏常常戴面具,另一个女生认为童子戏中的那一段撑着破伞的是在求雨。这两个回答很出彩,第一个正好让我顺势介绍了童子戏的面具,第二个让大家明了了童子戏的宗教色彩。学生们不仅听出了这两种戏曲声腔中的高腔和自由发挥,而且还感觉到了童子戏的哭腔。所以,谁说现在的学生不知道戏曲呢?当你带着他们一起投入地欣赏,他们总能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当学生们的答案被制成表格呈示出来,藏戏和童子戏表演特点上的异同点就显而易见了。学生们很乐意和笔者一起完成对比的工作,他们快乐地跟着我继续往前走。当他们知道这两种戏曲都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他们眼神流露出的自豪中带着一丝愧疚——应该是为自己的不了解吧?当笔者提问:为什么藏戏和童子戏有很多共同点呢?他们七嘴八舌表达自己的观点,最有意思的是一个男生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意味深长:因为大家都是人!可惜笔者当时感觉他有点捣乱,含糊地给忽视掉了,课后想想,其实应继续鼓励他表达得更具体一点的。笔者想,他的意思很有可能正是与戏曲的起源有关,只是藏族学生有时候不知道怎样更准确地表达。

笔者的学生不会唱藏戏,而笔者不会藏语,所以笔者能学唱的只有童子戏。没想到的是,当笔者牛刀小试,“展示”两句之后,学生们居然鼓掌喝彩,一如梨园票友,搞得笔者羞愧不已。课前,同事还在笑笔者唱得更像歌曲,因为笔者不会说南通方言,多变的拖腔也不能完全到位。更让笔者没想到的是,当学生们学唱这两句时,居然超出了笔者的想像,学得很快,尤其是哭腔表现得相当不错,要知道,笔者可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学到这个程度!当然,如果让他们跟南通的童子戏艺人学唱的话,可能遇到的困难也不亚于笔者,毕竟他们听到的那种特有的“颤抖”和自由发挥不如我“戴氏简化版”好唱。我的学生对学唱童子戏很有热情,对笔者三脚猫的演唱也很包容。

课上完了,笔者长舒一口气,笔者终于带领着藏族学生迈出了藏通音乐文化对比欣赏的第一步,这让笔者初步实现了一个愿望。学生们似乎也印象深刻,因为接下来的音乐欣赏课上,常常有人会提起童子戏。至于今后在什么时候将带着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笔者想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因为在我们心中,藏戏和童子戏因为这节课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相信多年之后,藏族学生在想起第二故乡南通的时候,一定记得南通的地方戏曲叫童子戏,而笔者在想起学生的时候也会听到远远传来的藏戏音乐。

猜你喜欢

藏戏童子点子
古老藏戏新生机
如何用点子图进行 “凑十法”的建模
雪民间藏戏艺术团:传颂雪域文化的魅力
旦增益西的藏戏梦
小白菜
故事里的狼
让人惊叹的极客好点子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