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意识的觉醒

2009-01-07金晓莉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觉醒女性意识

金晓莉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探讨了主人公女性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男权制度下的婚姻对女性价值的漠视和自由精神的束缚。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女性意识;觉醒

作为美国19世纪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凯特·肖邦(1851-1904)的作品描写了美国路易斯安纳州克里奥人的文化和民俗生活,以前人们常把她归为乡土文学作家布列特·哈特,爱德华·埃格斯顿之列,实际上,她的许多作品都张扬了女性意识,展现出妇女对精神自由、情感独立的追求,如《一双长丝袜》中追求自我的萨默斯太太,《智胜神明》中追求经济和精神独立的波拉小姐,《暴风雨》中的历经性意识觉醒的克里克斯塔。由于1899年出版的《觉醒》大胆地描写了女性性意识,受到当时评论界的“疯狂的敌视”,她的作品因此被打入冷宫。20世纪初的肖邦带着世人的非议和不解,伤心离开人世。然而半个多世纪以后,评论界对她的作品进行了重新审视,发现她在刻画女性人物、描写女性意识等方面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被誉为“美国女性文学的先驱”,她的作品也重现光芒。

一、《一小时的故事》梗概及其创作背景

肖邦曾戏称自己的作品是在厨房完成的,这位30多岁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的家庭主妇,1851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5岁时,父亲在外出旅行时意外丧生于火车事故,从此凯特和寡居的母亲、外祖母和曾外祖母一起生活。三位长辈都很聪慧,个性独立。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凯特成为一位多才多艺,颇具文学素养的女孩。15岁那年,凯特进入圣心学院学习,在那里她饱读世界名著,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岁时,她嫁给了同是克里奥人的奥斯卡·肖邦。婚后,她还向以前一样,打扮入时,社交频繁,也不管清规戒律和其他男士交往密切,但是温和宽容的奥斯卡对妻子的生活方式备受推崇,给了她极大的自由,两人的婚姻美满幸福。然而,好景不常,两年后,奥斯卡生意失败,1883年身患疟疾去世。肖邦在短暂经营家业、还清丈夫留下的债务后,回到母亲身边。命运多舛,不久母亲也离她而去。为了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改善家境,肖邦在朋友的提议下开始执笔写作。

《一小时的故事》描述了一位具有反传统意识的女性的悲剧人生。这篇常常被杂志编辑拒绝的短篇小说,完成于1894年的4月,同年在Vogue杂志上发表,当时使用的标题是《一小时的梦想》。故事描写了患有心脏病的玛拉德夫人最后一小时的生命历程。在得知丈夫遭遇车祸不幸丧生之后,她先是失声痛哭,随后独自回到房间,经历了一场有关“自由”的暴风雨的洗礼,可是当她带着享受未来自由的憧憬从房间走出时,有人用钥匙开门,她的丈夫安然无恙地出现在面前,玛拉德太太见到这一幕时竟倒地猝死,医生的诊断是她死于高兴过度。不足千字的描述让一位饱受婚姻束缚的女性跃然纸上,丈夫死亡的消息激发了她对自由的向往,自我意识觉醒,然而她的觉醒却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透过玛拉德夫人和肖邦自己的经历,折射出19世纪美国南方妇女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态。南北战争后,尽管北方的妇女已经有了工作和教育的权利,但南方的旧的价值观念却坚韧不催,成为女性解放的绊脚石。已婚妇女除了相夫教子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社会权利。而从小在女性占主导地位家庭长大的凯特,从小就具有独立意识,崇尚自由,对于男权社会强加在女人身上的道德准则充满了质疑,甚至经常用自己的行为来挑战旧的价值观念,吸烟、打牌,晚归,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位离经叛道的异类。玛拉德夫人在听到丈夫去世之后竟有了获得自由和新生的喜悦,可以说两位都是带有前卫女权思想的新女性。无疑,玛拉德夫人是肖邦向世人发出女性自由宣言的发言人。

二、小说中用来深化主题的写作手法

肖邦的创作深受同时代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影响,故事短小精悍,结局出人意料,肖邦采用了反讽、象征等技巧深化主题,凸显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1. 反讽

《一小时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作者处处设置埋设反讽的地雷,这些讽刺的矛头或指向荒诞的传统习俗,或指向女性无所适从的尴尬地位,或指向实为牢笼的婚姻制度。

最初肖邦用《一小时的梦想》来命题,直接呈现主人公的心声,但是一位外表端庄贤惠的妻子在听到丈夫去世的噩耗之后竟然有了一小时的自由之梦,无疑这是对男权社会给女性角色定位最大的反讽。故事一开始,全知叙述者就告知读者玛拉德太太患有心脏病,玛拉德先生的朋友理查德和玛拉德太太的姐姐朱赛芬“小心翼翼,极为注意”地告诉她丈夫的死讯,只怕玛拉德太太因受到过渡刺激而心脏病发作。“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因过度震惊而无法接受现实。”的确,按照常识,玛拉德太太的心脏病很有可能发作或是晕倒,而事实是“她立刻倒在姐姐的怀里,突然放肆地大哭起来。”一个“立刻”,一个“突然”,两个词汇强调暗示着玛拉德太太的反常行为。到了房间之后,体力上的劳累让她散了架,可心里的情感却汹涌澎湃。她看到了窗外春天的景象:树梢、小鸟、远处传来的声音……可是这些场景都是一个心情舒畅的人才能感知到的。等到玛拉德太太意识到自己的心里被“自由”的梦想所占据时,读者恍然大悟,丈夫的死给玛拉德太太带来了自由的曙光,“自由”才是玛拉德太太“真正的长生不老的药呢”!当玛拉德夫人经过自由思想的洗礼,茅塞顿开,打开门之后,眼睛里充满的是“胜利的狂热”,“举止”也像“自由女神”,强烈的反差突出了玛拉德夫人女性意识顿悟之后极大的愉悦。玛拉德太太的行为始终都和读者的期待相悖,种种矛盾性的对照正是肖邦精巧地运用反讽的体现。

结尾处的反讽更具有戏剧性,玛拉德先生并没有丧命,当他安然无恙归来时,玛拉德太太却驾云西去。丈夫的死讯曾让玛拉德太太获得新生,丈夫的生还却让她心脏病发作命归黄泉,生与死的对立揭示出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场两性之间生与死的较量,女性渴望自由的心声最终难以实现。

2.象征

除了反讽之外,象征也是这篇小说揭示主人公女性意识觉醒的主要技巧。小说的人名、场景、事件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有助于主题的升华,增强读者的审美愉悦。

首先,从第一段开始读者只知道玛拉德夫人的夫姓,对于她的名直到第17段,玛拉德夫人历经女性意识的觉醒后,才通过其姐姐的话语浮出水面——“路易斯”。作者别具匠心的安排——在暗示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妻子只不过是丈夫的附属品,丧失自我;二在暗指只有当她恢复“身体和灵魂的自由”后,才能重拾自己的身份,拥有话语的权威,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独立的状态,“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从有名到无名,从失语到话语权的恢复,象征着女性意识觉醒后的身份变化。

另外,小说中的场景意象也非常丰富。玛拉德夫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发生在楼上的房间。门外有姐姐,理查德,他们是男权社会势力的代表:姐姐体贴温顺,是传统女人的典范;朋友理查德具有骑士风范(当时的克里奥人崇尚骑士传统,克里奥男人习惯于扮演骑士的角色,来陪伴太太或小姐们),处处都在呵护着女性,尤其是柔弱的女性。理查德的绅士举动象征着当时新奥尔良地区风行的骑士制度。门内是属于玛拉德夫人的私密空间。门外充满了世俗的约束,门内却可以大胆地追求个性的解放。窗外春意盎然,“轻轻摇曳的树梢”象征着新的生命的诞生;“阵雨的芳香”、清新的空气、小贩的叫卖、远处的歌声及麻雀的鸣叫象征着愉悦的心情;“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象征着自由的国度被重重阴霾所包围,隐藏着危机,在通往自由的路上,荆棘密布。透过开着的窗户,玛拉德夫人听觉、嗅觉、触觉都被唤醒,当自由之神慢慢向她召唤时,她的女性意识也渐渐复苏。

一小时的故事一波三折,伏笔不断,矛盾重重,发展到高潮处嘎然而止,这种莫泊桑式的写作手法被肖邦运用得得心应手。肖邦把写作当成探索和表达生活的方式,描写传统意义背后的女性的微妙而复杂的人生,揭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张扬女性意识,无疑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参考文献:

[1]翟萍,向继霖. 论凯特·肖班《一小时的变故》中的反讽和象征[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2]刘敏.简析《一小时故事》中的反讽[J].科技信息,2006(11)。

[3]刘卓,王楠.女性意识的顿悟——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探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猜你喜欢

觉醒女性意识
浅谈《觉醒》中爱德娜身边的三位男性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位居两极的《旧约圣经》女性形象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