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网络资源概念模型研究

2009-01-05石永贵曾珍香黄春萍

商业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概念模型

石永贵 曾珍香 黄春萍

摘要:在CAS理论、SNT理论、RBT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企业网络资源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实体资源、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关系资源。在此基础上分析四类资源之间的关系,建立概念模型。

关键词:企业网络;资源分类;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Conceptional Model of Inter-Firm Network Resource

SHI Yong-gui, ZENG Zhen-xiang, HUANG Chun-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theory(CAS), social network theory(SNT) , resource-based theory(RBT) and the existing research, we define the concept of inter-firm network resource. The resource is classified into physical assets, intellectual assets, cultural assets and relations assets.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our assets is analyzed and conceptual model is built.

Key words: inter-firm network;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conceptional model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企业系统边界不断扩大,企业之间的单纯竞争也转入以合作为主导的协作型竞争,竞争的主体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

由于单靠一个企业去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独享市场利益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企业在逐步的转变为以网络形式不断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网络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增多,对企业网络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企业网络(Thorelli,1986)作为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协调形式,本质上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正式契约和隐含契约所构成的相互依赖、共担风险的动态组织模式。一方面,组成企业网络的各企业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交易关系,具有市场组织的特征;另一方面,企业网络各企业间又存在着指挥、统一和协调等特征。因此,企业网络是介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层组织形式。由于融合了市场和科层组织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优点,企业网络化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企业网络的出现既是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同时又是成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源或能力的一种新的形式。企业网络的资源到底包括哪些,本文重点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论、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SNT)恶化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 based theory,RBT),分析企业网络的资源概念及内涵。

一、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一)相关理论概述

近年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方法的发展,为研究企业网络这种复杂适应系统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是由遗传算法的创始人霍兰教授于1994年提出的,CAS的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John • H • Holland,2000),CAS强调主体(Agent)的主动性,承认主体有其自身的目标(取向),能够在与环境的交流和互动作用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结构,以适应环境要求。CAS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在还原论方法和统计方法之外,提出一条新的思路,建立起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以解释事物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以及复杂系统的演化机制(Murray Gell-Mann,1998)。CAS理论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主体的自底向上的系统建模方法,该方法赋予组成系统的主体以简单的规则和关系,通过仿真来重现真实世界的复杂现象。这种基于主体的建模方法具有主动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复杂适应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野(陈禹,2003)。

社会网络理论(SNT)把复杂系统看作网络(陈禹,2006),是以行动者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整套新的社会学方法论(刘军,2004)。英国人类学家Brown首次使用“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概念,20世纪5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如S.E.Ndael、J.A.Bmaes开始系统地发展网络概念。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之间的关系的集合。换句话说,一个社会网络是有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社会网络理论(SNT)主要是研究社会实体的关系连结以及这些连结关系的模式、结构和功能,以解释网络内部的决策、冲突和协调等问题。

企业网络中的每一企业都是独立的企业实体,又都占有资源,都具有一定的决策权;企业内部系统受到外部的触发,又在不断调整其组织模型与业务过程。因此,整个网络是动态、分布式的。这种动态性和分布性特点造成了企业网络的复杂性。Williamson(1991)认为当不确定性不断扩大时,网络企业经济行为的效率将不断下降,因此向市场方式或者是向企业方式过渡的可能性不断增加。随着经常性干扰(不确定性)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企业的效率不断下降。因此,深入分析企业网络的复杂性来源,降低其复杂性,协调和控制企业网络中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提高各节点企业的作业效率和绩效非常重要。作为构成企业网络的有机主体,每一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的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环境的变化进行企业管理与经营策略的调整,以利于应用各种有利的资源和机会,避免有害的影响因素。因此,企业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

本文基于CAS和SNT理论,围绕企业网络中资源的概念展开深入讨论,试图为企业提供通过所处的网络获取或控制所需的资源的基础理论,以帮助企业提高其竞争力。

(二)关于企业网络资源的研究综述

彭罗斯(Penrose,1959)提出的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将企业视为异质性资源以及能力的集合,通过对资源及能力适当的运用使其价值极大化,并解释及预测企业竞争优势的维系。资源基础理论强调,组织竞争优势可建立在组织间资源以及资源特性之上,“资源”是构成组织间关系的最基本元素,也是组织成长与竞争优势的来源(Barney,1999)。在资源基础理论看来,厂商的重要资源可以拓展厂商的边界,这些资源可能镶嵌在厂商间的资源与惯例之中。因此,组织竞争优势的基础既包含了本身的能力,即所拥有的资源和与竞争对手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又包含了组织获取和利用组织间资源的能力。从网络视角看,企业处于一个与外部相关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网络组织环境中(Gulati,1998),这种网络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得网络组织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优势,实现诸如价值活动链的外包、风险共担的组织功能等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网络代表了一条获得对于企业存活与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的关键性途径,这里的资源不但存在于企业,而且存在于企业所处的网络之中,统称为企业网络资源。

企业网络资源是企业一种独特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力量,可以用来制定和执行企业的战略(Barney,1991)。Gulati(1999)认为网络结构、网络成员的资格、企业关系链形态和网络管理能力是企业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来源于企业网络,通常被称为企业网络的关系资源(方建国,2005),这种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数量通过改变企业所面临的机会集而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企业网络资源来自网络信息所带来的信息优势,信息越多机会集越大。网络带来的有价值的信息可以降低搜寻成本减轻某些机会主义行为。不断积累的嵌入性网络关系成为企业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可靠的合作伙伴的基础(Powell等,1996)。

石秀印(1998)认为企业通过网络获取的资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政府行政与法律资源,如获准注册登记和生产许可;第二,生产与经营资源,包括各项生产要素和营销渠道等;第三,管理与经营资源,包括管理方式、管理策略、经营战略等;第四,精神与文化资源,包括企业家精神与理念,成就感与责任心等。王庆喜等(2007)在探索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私营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将小企业主通过其社会关系网络所能获取的资源分为三种:物质资源、业务资源和行政资源。蔡莉(2007)从创业资源入手,对新创企业关键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对新创企业资源识别、资源获取和资源开发过程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过程模型的动态性。为了获取资源,企业运用合资、联盟等方式在企业之间通过互补资源的协同产生竞争优势。Das等(2000)指出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目的在于使现有的资源价值最大化,当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难以移动、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程度增加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它产生兴趣,企业组成联盟型网络的可能性会增加。

资源基础理论在处理知识获取模式的问题上,主要着眼于获取互补性知识资产和建立与维护核心竞争力等问题。Dyer和Singh(1998)指出组织必须从互补的战略性资源中汲取好处,组织间关系成员伙伴通过互补的战略性资源实现好处的能力取决于决策过程的战略相容性、信息与控制系统的相容性,以及文化的相容性。

资源基础理论的缺陷在于只注重资源的“所有”,而忽视了资源的“获取”。资源基础理论基于对资源所有权的强调,认为科层制确保了资源不可流动性以及竞争优势,从而忽略了通过发展组织间关系和合作战略来实现资源的获取(Tikkanen和Halinen,2003)以创造价值。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Prahalad和Ramaswamy(2004)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获取并非所有,并非只有通过所有权才能产生价值。资源基础理论的另一个缺陷在于无法充分揭示组织间关系网络所产生的系统效应,也无法真正说明竞争优势的来源。Foss(1999)认为资源基础理论无法充分揭示网络组织所产生的系统效应,也无法解释其竞争优势不足的原因。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1920:279-285)所揭示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产生的系统效应正好可以弥补资源基础理论的不足,这种系统效应能形成一种网络能力。为此,本文融合RBT、CAS理论和SNT的理论精华,提出企业网络资源的概念及模型。

二、 企业网络资源的概念及内涵

(一)资源的概念及发展

《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上述两种定义只限于对自然资源的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①,蒙德尔等(2000)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

近年来,随着资源基础理论的兴起,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资源概念的界定进行了广泛研究。Wernerfelt(1984)将企业的资源定义为在给定时间里给企业带来优势或者劣势,并永久性属于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并进一步将资源化分为固定资产、计划与文化三个部分。Barney(1986)认为在企业中不是所有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都是与战略相关的资源,Barney(1991)从理论研究的目的出发,只把一个企业的物质、人力、组织资本中的那些能使一个企业制定和执行提高其效率和效益的资源看作是企业资源。Grant(1998)把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的投入物—它们是基本的分析单位。Amit和Shoemaker(1993)将企业资源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有用的要素存量,包括可交易的专有技术、财务或者物质资产、人力资本,等等。国内学者项保华(2003)认为,资源一般指的是那些能够由管理者所完全掌控的外显、静态、有形、被动的“使役对象”。Hafeez等(2006)同意Grant对企业资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物的观点,且认为企业资源是可被企业控制的资产,并将资源划分为实体资源(physical assets)、智力资源(intellectual assets)和文化资源(cultural assets)三种形式。

从上面可以看出,RBT没有统一的企业资源概念。企业资源的分类是对资源概念的进一步细化。当有不同的资源定义的时候,没有统一的资源分类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二)对企业网络资源的界定

RBT认为企业网络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仅仅认为企业网络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具有一定局限。例如一个刚刚成立的企业,它的目的首先是获得支撑其生存的资源,之后才会考虑到如何获得竞争优势,进而关注如何维持其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网络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资源的定义与分类能够包含企业内所有可能影响企业生存、发展与演化的资源,过于狭窄的定义可能漏掉重要资源,给研究造成偏差。第二,这种定义与划分对企业有用,或者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约束企业网络资源。这是因为在研究之前,对于什么是对企业有用、在什么条件下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是不确定的。第三,在满足前面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资源的分类还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例如,机器设备与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可能对企业的发展与演化具有不同的作用,企业网络资源定义与分类应该初步反映出这种差别。

根据上述思想与条件,本文给出了企业网络资源的定义,并对四类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企业网络资源有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之分,企业外部的资源是指一切有可能为企业系统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资产,资源存在于企业系统内部和外部;企业内部的资源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企业系统可支配的、能够影响企业系统发展与演化的一组资产,包括设备、工厂、资金、员工技能、品牌等等。本文将企业网络资源细分为四类:实体资源、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关系资源。

1.实体资源。企业所用的物质技术、企业的工厂和设备、地理位置和原材料等都是典型的实体资源,这些资产的账面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来测量,可以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实体资源的另一特征是它们的价值不是永久的,会随着使用而消失,例如机器的使用会折旧。另外,在抵制竞争对手的模仿方面,实体资源相对较弱,它们是可模仿和替代的。

2.智力资源(通常是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对企业的成功运作起着更重要作用(Kaplan,1992;Hall,1994;罗辉道等,2005)。智力资源在两个方面区别于实体资源:智力资源没有实体形式;它们是企业生产过程的副产品。由于智力资源是无形的,是企业系统中的“软件”,通常包括知识、技术专利、版权、员工的经验与技能、品牌形象、顾客忠诚度等等,员工的经验与技能和企业拥有的知识被认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来源(Itami,1987;Hall,1989)。智力资源是企业持久的、难以模仿的资源,和员工个人能力关系密切(Lado,1994)。

3.文化是一个群体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协调过程中长时间形成的,因此文化资源受企业系统的历史和传统的影响(Barney,1986)。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企业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促进企业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道德规范、授权程度、企业内部群体和企业与其环境中的群体之间的关系等等。文化资源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辐射作用等等,对企业系统的发展与演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企业持久的、难以模仿的资源。

4.关系资源是企业借助其与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资源,因此是一种以网络为中介的资源。关系资源是以企业网络内部的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的,企业可能通过关系获取更廉价、更稳妥,信誉和质量更有保障的资源和服务,可以获得相比其他经营主体的经济优势和经济机会,该组织的投入成本比其他组织就会较低。需要注意的是,关系资源并不必然会给节点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相反只有网络成员共同维持和遵守某种规范。在这种规范影响下,成员们通过企业网络的关系资源才能获得其他类型的资源。

(三)企业网络资源的概念模型

企业网络资源应当是企业能够支配的一组稀有的、独特的、难以模仿的资产,企业系统通过重组自身资源以及占有环境资源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企业网络的四类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实体资源是企业网络中节点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智力资源是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文化资源引导并影响企业的经营轨迹,使其产生较强的路径依赖,而关系资源是游离于企业网络的节点企业之间的资源,节点企业拥有关系资源的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其他三类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对企业网络资源的协调管理起到关键作用。

三、 结论

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企业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企业网络资源概念的构成问题,目前尚没有清晰的研究框架,本文试图融合多种理论,在这一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本文认为企业网络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分析,以及资源的协调管理对节点企业建立、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网络相关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应当以各类资源的获取、整合和协调为主。因此,本文的企业网络资源概念界定及其关系模型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373.

参考文献:

[1] Barney J. 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 based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643-650.

[2] Barney J. B.. Strategic Factor Markets: Expectation,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J].Management Science, 1986(32):1231-1241.

[3] Das T. K., Bing Sheng Teng.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26(1):31-61.

[4] Hafeez K., N. Malak, Y. B. Zhang. Outsourcing Non-Core Assets and Competences of a Firm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006.1, doi: 10.1016/j.cor.2006.01.004.

[5] Hall R.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assets: a New Corporate Perspective[J].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1989,15(1):53-68.

[6] John•H•Holland.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 Prahalad, C.K., Ramaswamy, V.. 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 Co-Creation Unique Value with Customers[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4.

[8] 蔡莉,柳青. 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过程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95-102.

[9] 陈禹.复杂性研究的新动向——基于主体建模方法及启迪[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11(1):41-49.

[10]方建国.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企业关系资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2):178-180.

[11]刘军.社会网络理论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罗辉道,项保华.资源概念与分类研究[J].科研管理, 2005,26(4): 99-104,57.

[13][英]蒙德尔.经济学解说[M].胡代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14]石秀印.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社会网络基础[J].管理世界,1998(6):187-196.

[15]王庆喜,宝贡敏.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小企业成长[J].管理工程学报,2007,121(14):56-61.

[16]项保华.企业网络资源与能力辨析[J].企业管理, 2003(2):79.

(责任编辑:陈树明)

猜你喜欢

概念模型
新课程理念下概念模型教学策略的对比分析
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模型设计研究
回归本体价值的经济型微课模型构建与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策略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间的内在机理分析
某高校团委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教育质量:三类概念模型的探析与启示
当代中国节约问题的概念模型构建研究
中文编目规则FRBR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