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成性课堂

2008-12-18王礼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斑羚渔人紫藤萝

王礼平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动态生成”正引领着我们对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质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在质疑中生成,创造精彩

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甚至反常规地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曾看到一位教师这样执教《斑羚飞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云贵高原的大山深处,去欣赏一曲悲壮之歌。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斑羚飞渡》,并在文中做上适当的标记和必要的记录,读完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读完)

师:请哪位同学谈谈你读了本文后最深的感受。

生(部分):老师,我们能说不喜欢吗?

师:这么有教育意义的课文,竟然有人不喜欢?不过,不喜欢当然也可以,只要你们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再问一声,同学们喜欢吗?

生(全体):既喜欢又不喜欢。

师:那就请哪位同学讲讲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因为文章写出了老斑羚们走向死亡的从容心境,它们心甘情愿地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从而铸就生命的辉煌。

生2:我不喜欢这篇文章。我觉得课文倒数第三段“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长长的舌头拖出嘴外,停止了吠叫”,描写不真实。

师:怎么个不真实法?请说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生3:首先,猎狗是不可能被感动得失去“狗性”的,没有猎人的喝止,那些猎狗早就冲上去了,斑羚们哪会有时间组织飞渡?其次,猎人们如果真正被老斑羚们的崇高举动感动的话,最好的动作是后退,远离这群斑羚,让它们都活下来,那才是真正的“良心发现”。反正猎人们已经抓不到一只斑羚了,何不两全其美呢?斑羚们获救了,动物受到保护了,人们也获得了保护野生动物的美名。我无法想通,作者为何非如此写不可。难道是作者为了自己文章的中心,歪曲生活真实故意捏造这么一个故事?这似乎有猫哭老鼠的嫌疑。

师:是啊,这样的文章读多了,我们的脑袋就会锈住。怪不得我们同学写作文,满纸都是“崇高”的忏悔。这位同学分析深刻,要鼓励。

生3:我也不喜欢。我想,斑羚群在有组织的逃亡过程中,表现出了难得的“舍己救人”的崇高觉悟,表现了难得的“以老救少”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可能吗?

生4:这是完全可能的,在《动物世界》中我看到过。

生3:但是,危难时刻的斑羚群的纪律性比溃败中的军队要好得多,简直是训练有素。在危难中保持着集体性的沉着,这群斑羚的伟大表现和光辉形象,就是同我们人类最优秀的那一层次进行比较,也是毫不逊色的!

师:这位同学更不简单,能分析得如此深刻。这种怀疑精神,我们每一位学生最好都应该具有……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及时抓住学生质疑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集中力量攻破疑点。疑点解决了,整个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学生质疑是多角度的,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他们的问题也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正是学生创造性的开始。学生提出问题就是新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集中力量攻破疑点,我们的教学就会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创造精彩。

二、在感悟中生成,体验精彩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听听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就会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从而生成课堂的美丽。

如在上《紫藤萝瀑布》一课,在交流自学初读感受和提问时,就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看了辉煌的紫藤萝瀑布,觉得很美,应该继续欣赏才对,为什么会‘不觉加快了脚步走了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适时点拨:“请同学们找出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句话。”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找到了第一句。于是,我们共同抓住“不由得”三个字讨论它的含义和作用。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是因为被美丽的紫藤萝瀑布深深吸引住了。理清了思路:辉煌而充满了生命力的紫藤萝“带走了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乎生死迷、手足情的”,给作者“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联想到十多年前的紫藤萝的命运,作者由此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正是在这样的感悟下,作者的精神振作起来了,因此加快了脚步。甚至有一位同学说,这不是一般的脚步,而是作者人生的脚步,走向未来美好人生的脚步。也由此理清了作者从遗憾——焦虑、悲痛——惊奇——宁静和喜悦——兴奋、感悟——振作、前进的感情脉络。

这些真实、诚恳、感人的感受都是课堂中宝贵的生成资源。在对话中,教师在一个平等的身份中运用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言说”,把自己的问题和理解、好奇和厌烦、热爱而后痛恨、认知和想象、困顿和顿悟等通过对话尽情地表达出来。在这个师生相互推动、相互理解、心灵交往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往往会相互碰撞,从而生成美丽的意外。

三、在争论中生成,引发精彩

由于读者之间在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看待学生们的多元解读(这种解读或许在成年人看来是可笑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听听他们对文本的不同看法,甚至激烈的争论。因为它会引发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教《桃花源记》一文时,学生们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村是一个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那里没有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人们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并没有明确的交代,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也不注意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从课文中找答案。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认真探讨,得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创造性思维在争辩中得以激活。大部分学生都懂得从“渔人”的行为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的学生认为“渔人”撞了大运,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村,但却“停数日,辞去”。从“辞去”可以想象到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离开的,而且态度坚决。他居然不想留下来隐居村中,却要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受罪,实在是愚蠢极了。有的学生分析的更是有理有据,他们认为“渔人”言而无信,做人应当以诚信为本,村中人对“渔人”是善良真诚的,他们主动地、毫无保留地向“渔人”介绍了隐居桃花源五六百年的生活经历,热情诚恳地设宴款待他,对他没有提任何要求,只在分手送别之际希望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既谦虚地表示他们的生活经历很平凡,不值得对外面的人夸耀,也用委婉的语气诚恳地表明自己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当时之际,“渔人”的承诺必定是“当然、当然”,“一定、一定”。可是“渔人”一出桃花源,立刻就“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不但“为外人道”了,弄得满城风雨,路人皆知,连远在南阳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而且还主动带上太守的一班人马“寻向所志”,差点儿把桃花源人宁静、平和、美好的生活彻底打破。由此可见,“渔人”是个不守信用、违背诺言、出尔反尔的小人。还有的学生指出,“渔人”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是想要巴结太守、趋奉权贵,他带人“寻向所志”,是为了邀功请赏,这简直是利欲熏心。通过渔人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世风腐败,人心险恶,社会充满了奸诈之徒……看到学生们全身心投入讨论,我很是高兴,等教室静下来后,及时进行总结:“很明显,作品中没有明确交代当时社会的黑暗,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给读者留下一个思考和想象的艺术空间,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读者提供了思索、回味的自由天地,人们通过渔人的行为,认识到当时社会腐朽黑暗的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视角、多维思考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他们在多元解读、拓展创造的讨论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生态课堂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至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价值观,把握有利时机,为学生的课堂生成提供一定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生命之液在生成的课程中自由游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作者通联:湖南永兴县高亭中学]

猜你喜欢

斑羚渔人紫藤萝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美丽的紫藤萝
美丽的紫藤萝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想念那年盛开的紫藤萝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