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

2008-12-18曹明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魅力建筑

曹明海

史建筑老师曾开列过针对语文教师的关键词:诗意、智慧、敏锐、洒脱、儒雅、激情、幽默、严谨、悟性、良心。其实,这是他自我的体验,是他自我的写照,在他的身上早已把这些关键词整合于一体而生成为一种只有他才有的个性气质。笔者最初认识他是在潍坊的“中语会”年会上观摩他的公开课,后来又曾一起编过高中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所以对他有些接触和了解。在本人的感觉世界里,史建筑老师有才气、有哲思、有激情、有底蕴。他在语文课堂上,富有诗意的谈吐抒发展示着他特有的儒雅而又洒脱的风度;富有幽默风趣的佳句妙语又表现出他特有的敏锐和智慧的神采。汉语文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多义性及其内在的意蕴张力,在他的课堂教学中都有鲜活的跃动,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透射”。论其语文素养,人文情怀,纯正人品,潇洒气魄,与其他有影响力的名师比照都毫不逊色。这个评价并不过誉,也不是笔者对他有什么“偏心”,因为本人与史建筑老师迄今为止并无感情的交往。因此,我们应为这样一位好老师引领语文教学的探索,展示语文教师的风貌而大书几笔,不必太吝惜文字。

多年来,史建筑老师执著地追寻着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渴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语文教学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将语文课自身的无穷魅力展示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为此,他曾经这样描述过语文教学的“色彩”:

她有时是红色的,热情奔放,激情四射,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她有时是白色的,洁净无瑕,晶莹剔透,弥漫着清冽的光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她有时是蓝色的,幽深澄澈,静谧安详,让喧嚣归于安静,让浮躁安于淡泊。

她有时是黄色的,传递温暖,点亮心灯,让迷途人知返,让流浪者归巢。

她有时是黑色的,冷峻不乏幽默,深邃中显出大气,容纳百川,兼收并蓄。

……

她常常是无色的,以本色呈现自我,以个性昭示生命,不媚不俗,不卑不亢,卓尔不群,特立独行。

一、追寻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

史建筑老师用语文教学的“色彩”绘出壮美的语文教育画卷,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力求凸现语文课的个性,展示语文课的魅力,对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探索实践具有启示性的价值与意义。

(一)凸现语文课的个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新型的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的拓展等等,都使语文教学的创新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在兴奋之余,面对过去和现在,史建筑老师却陷入了沉思:曾经为了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从教材中引出一个话题,然后抛开文本,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曾经围绕教材做了大量文章,对教材的精髓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有甚者,将语文课上成了时事课、历史课、地理课……沉思之余,史建筑老师不禁发问:语文课的个性在哪里?真正的语文课一定要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因为在我们的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内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语言为依托传递出来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实践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偏废语言这一本体。

在《荷花淀》的教学中,他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开头的“跳跃”一词,有的同学读出了水生嫂编席时欢快的心情,有的同学读出了水生嫂娴熟的编席技术,有的同学读出了白洋淀的苇蔑子极富弹性,读出了白洋淀丰饶的物产,读出了白洋淀的人民会誓死保卫自己可爱的家乡的决心……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教学中,他同他的学生们共同挖掘“原来如此!……”一句的深刻内涵,品味鲁迅先生的震惊、悲愤和无奈,想象先生当时的神态,揣摩先生说话的语气……

一个个感人的教学情景、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抓住语言这条根。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固然可贵,但若失去了语言这条根,也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价值,因为事物的价值大多附着在个性上。

(二)把握语文课的责任

语文课的责任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热爱、感悟、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通过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读写听说的能力。语文课的终极目标正如叶老所言:不待老师讲解,学生自能读文;不待老师评点,学生自能作文。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单凭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科学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全方位地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实践语言。

在《我生命中的一首诗》一文的写作讨论课上,学生畅所欲言,纷纷登台动情地朗诵珍藏在心里的小诗,或幽怨哀婉,或雄浑悲壮,或平实朴素,或清新隽永……然后真诚地袒露心声——小诗提升了“我”生命的质量,小诗丰富了“我”的生活,小诗引导“我”开辟了一片新的“精神家园”。全班学生时而凝神静思,时而唇枪舌剑,时而潸然泪下,时而开怀大笑……史建筑老师与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度过了难忘的一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学生提出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副标题,建议大家为课文拟一个正标题,其他同学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之后,纷纷拟出个性迥异的标题,诸如“天亮了,启明星却落了”、“上帝的错误”、“生命的晚餐”、“追忆伟人的一生”、“光荣的荆棘路”、“永久的空白”、“激情燃烧的岁月”、“足迹”、“巨星之陨”、“人走了,雪在飘”……面对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标题,史建筑老师说,他真正感受到了学生与语言的“亲密接触”。

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史建筑老师常常提醒自己:作为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面对浮躁与喧嚣,最需要的是冷静与深刻,我们都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潜心钻研,深思慎取,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母语文化基础,这样我们才有益于学生,无愧于时代。

(三)展示语文课的魅力

新学期伊始,史建筑老师曾做过一次关于对语文课满意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令他大为吃惊:38%的学生讨厌上语文课,47%的语文教师越来越不会(或不愿)上语文课,35%的家长对学校的语文教学不满意。吃惊之余,他陷入了沉思:语文课到底怎么了?他不止一次地听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初中时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觉太美了,好不容易盼到上高中,当老师讲完这篇散文之后,却再也不想读它了。听到这样的话,史建筑老师想,世界上最美的方块字连缀成的散发着无穷魅力的艺术作品,却被我们分解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凝聚语文课的魅力。

首先,语文课的魅力在于其学科个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让学生聆听她美妙和谐的语音,欣赏她端正高雅的字形,体悟她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感受、积累、运用中不断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语文课的魅力在于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心中有积极追求并不断重塑自我的人,应该是热爱生活、勤奋学习并且有独特感悟的人,应该是将阅读和写作看作是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应该是把自己的学识、思想、爱心甚至呼吸和心跳都融入到每一节课的人……这样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定能将我们母语文化的魅力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再次,语文课的魅力在于良好的教学氛围。这一氛围大到国家民族对母语的关注和重视,小到家庭、学校、班级中母语文化的建设和完善。良好的教学氛围能让语文的魅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教学中的一句名言、一篇文章、一册作品集、一幕课本剧都向学生传递着语文的魅力。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可以放声地笑,动情地哭,面红耳赤地争论,争先恐后地发言,聚精会神地思考,字斟句酌地写作……那种抛却一切功利的自然状态,会让每位教师终生难忘。

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史建筑老师有苦有乐,但为了追寻他心目中魅力四射的语文课,仍然会心无旁骛,执著前行,因为“没有上天的云梯也就罢了,但不能没有拥抱月亮的手臂”。

二、对语文教学的文化思考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也肩负着承载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蕴蓄积淀,薪火相传。史建筑老师认为,文化是一种过程,文化的过程其本质也就是人类不断人化的过程。作为文化的重要阐释和呈现方式,语文教学也自然集中体现了文化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史建筑老师指出,就学科教学个性而言,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在这层意义上来说,真正的阅读就是架构精神,培植生命。正因如此,语文教材编纂中的文化导向与含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前提之一。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有意识地去体现多元文化在教材中的交汇融合。读《边城》,让读者陶醉于湘西边镇的古朴与幽怨之中;读《听听那冷雨》,不免沉浸于对故园及传统文化的依恋之中;读《胡同文化》,就是解读内韵独特的北国风情;读《兰亭集序》,就是解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接受多种艺术形式的洗礼与渐染;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探求经典爱情悲剧的魅力之源……总之,教材中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因素,需要师生以敏感的心灵、多思的头脑、丰富的情感和渊博的学识去感受、去揣摩、去挖掘,而不要草率掠过、流于肤浅,以免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和撂荒。

(二)教学实施中的文化传递

史建筑老师认为,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进行的,因为精神文化这些意识形态范畴内的东西不能手与手地给予。教学过程的实施其实是教学双方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物化交往的过程,这犹如文学创作和赏析的过程:作家的头脑中有了某些认识思考或情感的冲动,将它们的形象、情节或情境形诸以文字,读者通过解读作品创造性地探求文字背后的感触与思考。语文教学中文化传递与之相似: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对学科个性的理解、对文本独特的挖掘和整合、对学生实际的了解和把握,都得物化成一个个教学环节、活动方式展现出来,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去探求环节及环节背后的知识信息和理念文化。

史建筑老师强调,教师要力求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巧妙地蕴含于教学环节之中,教学时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不露痕迹。他在执教《再别康桥》时,曾设计了一个词语置换的小环节,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的“彩虹似的”换成“美丽的”,引导学生品味挖掘,旨在引导学生探求诗人的情感历程、人生理想和故地重游的特定心绪,同学们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师生交往中的文化气质

师生作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主体,他们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他们须在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完成交往互动。有人曾这样描述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忘记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主要是什么呢?史建筑老师认为,主要是素养与文化气息。我们常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也是强调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文化底蕴。

史建筑老师曾说,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穿行,我们会敏锐地发现,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教师的文化气质真正是举足轻重,很难想象一个言行之中时时处处透着猥琐、自私、势利、庸俗的教师能培养出内蕴外现俱佳的学生。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他们可以衣着简朴,可以清瘦文弱,但他们儒雅、大气、真诚、严谨、诗意、幽默,兼之浓缩了人类精华的经典文本,会让教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愉悦地进行。刘海粟先生说过:“演员比来比去,比的是文化。”其实教师比来比去,比的也是文化,一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厚重的文化内蕴,至于教学的方法技巧都是第二位的。真正支撑我们的教学步入高境界的,是那些无形的而又极其重要的文化内蕴,这恰如“冰山的下面”,不一定“显山露水”,但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支撑。愿人间大气、浩然正气、乾坤清气、民族底气永远充盈于师生之间。

(四)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积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课件时髦了许多,问题新颖了许多,链接丰富了许多,但史建筑老师一直在思考:作为语言学科,我们的语文课堂应留下什么“痕迹”?这里涉及到一个积累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尽管有些“无形”、“无言”的因素,但如今该有的“痕迹”,却有着不同程度的虚化和缺失,“雁过”尚且“留声”,我们有的语文课甚至连“声”也没有留下。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的梳理,还要有习惯的养成、技能的落实和文化的积累,而文化的积累具有间接性,常常通过有形的活动成果的展示和整理来体现。

例如他在教学《项脊轩志》时,就着力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以对联作结,积累了许多佳句妙对,如“庭院凄凄诉兰竹寂寂,桂影斑斑映血泪涟涟”、“斯人已去,空余枇杷遮冷月;此恨犹在,惟有桂影寂庭阶”、“明月半墙,默闻呱呱儿泣;书香满架,静听琅琅书声”、“望月移步折桂枝,今生有恨;睹物思人戚余心,来世续缘”、“风移影动轩不动,物是人非情岂非”、“愁倚树下,看花开花谢,人间才几日;闲坐轩中,望月圆月缺,尘世已百年”、“枇杷树下忆亡妻,爱亦渺渺,恨亦渺渺;项脊轩中听足音,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执教《将进酒》时,史建筑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咀嚼文本,有的学生将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变奏”为一首《钗头凤》词:“高堂口,明镜头,容颜永驻何时有?世事恶,人情薄,白发满眼,肝肠满愁。叹叹叹!朝青丝,暮白首,无奈饮尽杯中酒。韶光流,志难酬,吾欲从头,天时不留。过过过!”有的学生将诗句“但愿长醉不复醒”,“变奏”为一首词《天仙子》:“今宵酒醒别梦残,举杯复饮欲邀天。年年岁岁寂寞短,江月畔,愁渐远,秋月春风杨柳岸。何时疏袖舞广寒,桂殿兰宫酒十千。醉生豪迈勿复言,九霄转,无羁恋,万古情愁酒中散。”学生长时间游弋于文化的海洋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会“出落”成真正的文化人。

(注:史建筑,齐鲁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本文是根据史建筑老师的几篇文章编写而成的。)

[作者通联: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文课魅力建筑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可怕的语文课
建筑的“芯”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东方欲晓》的魅力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