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彼及己 以“我”入文

2008-12-18周建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化大为母语湖北

周建华

笔者最近几年参加了湖北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有幸阅读了荆楚学子的即兴之作。阅毕,或静思默想,被启迪引导着登上一个思想的高峰;或心潮澎湃,被热血燃烧着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或举首四望,被良知拷问着审视我们的生活与社会……这些成功之作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考生能结合社会人生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认知,以“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来启迪人,感染人。然而亦有大量的文章令人摇头叹息,甚为遗憾。究其原因,不可一一赘述,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考生面对一个比较抽象、宽泛的话题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与认知,简单地说就是不能驾驭话题。这种现象可以如此形容:话题是个球状物,此类考生只能在其表面游动,而不能找到一个切入点进入其中,故不能游刃有余地自由驾驭话题。比如2005年湖北高考题“出和入”就是一个哲理性较强的命题。 很多考生只是凭对这个命题的一点肤浅理解而勉强上阵,为谈哲理而谈哲理;凭有限的阅历和思想深度,考生谈及这个话题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勉强写出的文章就只能是大而空,虽然凑足了800字也是不知所云。再如2007年的湖北考题“母语”,这个话题学生很熟悉,似乎好驾驭,但由于母语的外延太广太大,很多考生只能将自己强扮成语言学的专家谈语言的性质、功用、特点等等,似乎很有专业性,实则尚未触及母语的皮毛,更没道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面对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考生为什么写不出较成功的文章呢?可以做如此推测,以上考生总是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阅历、经历、学识有限,思想深度不够等等。其实高考作文并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的以上素养, 更主要的是考查考生在话题的规定或指引之下,能否能够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见解。话题只是规定一个方向或范围,最终还是要求考生从自己熟悉的、了解的、掌握的东西出发,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认知等等,并不是要考生撰写专业论文,进行理论突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文审题就是将话题、材料同自己所熟悉的、了解的、掌握的东西联系起来,即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我想,考生如果能够完成这个转化,就能水到渠成地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认知,进而通过自己所了解掌握的有限的内容来理解一个比较抽象的宽泛的命题,而这个命题往往就是关于社会人生的,这样考生就能够通过“一枝一叶”来看世界。下面以高考作文题为例来谈谈此类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2005年湖北地区高考作文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根据以上文字作文,题目自拟,800字以内。体裁不限。以上是王国维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就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它无疑是比较抽象而陌生的,要想写出一定的真情实感,考生必须完成一种转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认知,作文才能建立在熟悉和有所感的基础之上。例如,有的考生能够将其同苏轼、李白等大家的生平经历联系起来,而这样的内容又是绝大多数考生所熟悉的,这样就对“出和入”有了进一步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反过来说,有了“出和入”这个命题的指导,考生对苏轼、李白的经历的认识就不再只是停留在了解文学常识的层面上,而是上升到对人生的体会感悟的层面上;这样一来,考生的有关人生的体会感悟就可被触动,甚至似泉涌般撞击考生的心灵和思想了。达到了这种境界,考生还会为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而发愁吗?这种思路,或“自己”与材料话题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材料话题为我们规定一个范围,指引一个方向,提供一些“似曾相识”的内容,进而触动我们的情思, 打开话匣子;而“自己的”又为我们提供一些感性的东西,使我们对话题材料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做到变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

再看2007年湖北作文考题: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 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 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 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 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写一篇作文。“母语”是个很感性的词语,将母语作为谈论的对象,不仅给考生提供了一个开阔的思想表达空间,也营造了一个情感抒发的空间。但由于“母语”内涵丰富,外延太广,考生容易泛泛而谈,难以写出具体的真情实感和认知。对此,考生也必须完成化大为小的转变。在写得比较成功的作文中,审题立意大致有以下几类:谈母语的重要性,母语的魅力,为母语被玷污而痛心疾首等等。从审题的角度来说,这些作文都找到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切入点,不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从材料运用的角度来说,这些考生都善于将话题同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谈母语的重要性,是从人与人的交际这个日常现象出发来阐述;谈母语魅力则运用所读过的文章(大多是课文)来赏析阐述;为母语被玷污而痛心疾首的则是搜寻日常现象中不规范运用语言甚至玷污语言的事例来阐述。语言的交际、读过的文章、日常现象都是考生所熟悉的,有所感触的,是比较容易驾驭的。考生将话题同这些联系起来其实就是完成了化大为小、化陌生为熟悉的转变。实现了这个转变,考生就可以立足于自己熟悉的掌握的东西来分析说理,这样就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理可谈。

与湖北考题相近的是江西考题: 语文,我们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覆盖面广,上至时空天文,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它包含了各种素养,如道德素养、心理素养、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面对如此广博的话题,考生必须化大为小,寻找具体的切入点,即立足于自己所熟悉的,有过深切体验的,思考过的方面,为它痛苦或高兴过的经历等等。遵循这种思路,考生就可以比较快地在记忆宝库中搜寻有关的信息,一篇文章,一件事,或一段经历等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升华,谈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见解、认识,或受到的强烈震撼、美的陶冶,即通过“自己”的一点来认识理解语文的魅力、内涵、功用等,可谓“一枝一叶”看世界。这样文章既有具体可感的内容,又有高层次的升华,具备了理性的内容,显得有一定的品位。

平心而论,考生写高考之类的应试作文是一种被动写作,感觉无话可说,或不知从何说起,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将话题同“自己的”联系起来,触动、撞击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教学《赤壁赋》时,给了两个题目让学生写,一个是“深秋夜游”,一个是“深秋之夜我与自然的对话”。不难看出,后者不仅范围更具体,而且出现了一个“我”,这就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即要触及到“我”从自然中获得的一些感悟、启示等等。学生写作的结果如我所料,选择前者的大多写成游记,比较肤浅,或干脆泛泛而谈,不知所云;而选择后者的则内容明确,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其实前者完全可以写后者的内容,只是学生面对“夜游”这样一个比较宽泛的内容没有想到将其具体化为后者。 这个小实验也足以说明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这种思维模式在话题作文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这种思维的落脚点就是要充分地利用学生自己的资源。笔者要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模式不是通过作文讲座所能培养出来的, 而是必须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 通过由彼及此、由人及己的长期训练才能有所收效。这种训练的目标就是以己入文,以他人的情思触动自己,受情思的驱使而达到“我要作文”的思想境界。

[作者通联:湖北孝感一中]

猜你喜欢

化大为母语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化大为小找规律
母语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增一笔画,化大为小等
增一笔画,化大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