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锤百炼出佳作 不厌其改现精品

2008-11-21应旺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9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

【摘要】学生写了不少作文,但水平“涛声依旧”。实践证明:千锤百炼打造好一两篇作文,效果真的不错!方法是:根据话题,着眼全篇,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具体程序是:(1)从题目开始;(2)琢磨凤头;(3)打磨过渡句;(4)打造豹尾;(5)精雕词句;(6)修改人称;(7)改表现形式。总之,“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 作文修改 以质取胜 打造精品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了,发现在作文教学中有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就是学生每学期写了不少作文,老师改了一篇又一篇,改了一摞又一摞,但学生作文水平长进总是不大,还是老样子,总是“涛声依旧”。我觉得一次次作文就像是一次次地浪费表情。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高中作文教学与训练时,我曾经一度采用“野蛮”训练法,即,不算平时片段训练,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大作文,学生写写写,老师改改改,彼此都累得半死,然而结果适得其反,令人瞠目结舌:大量的作文训练结果还是收效甚微!为此,我采取了一个逆向思维,不以数量取胜,以质来取胜!千锤百炼出佳作,不厌其改现精品。千锤百炼打造好一两篇作文,也就是要磨出一两篇像模像样的作文。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与实践,我发现效果还真的不错!这使我深深体会到俄国作家契诃夫说的“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之经典!

为什么我会突然产生这种以质取胜的逆向思维呢?这还得从我看到的一个故事说起:故事中说,有一个美术大师,带了两个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和训练后,大师让他俩去自学、去创作,并说一年后拿出作品来检查,成绩优异者推荐到国外深造。两学生听了都雄心勃勃地想干出一番事业。一年之后,甲学生抱来一大堆画作,他高兴地说,一共有360幅作品,他说自已每天画一幅画,连双休日都没有休息,生病了也坚持作画。美术大师很感动,但,一张一张地看了作品后,只是叹了一口气,说,勤奋可嘉,作品欠佳。而乙只拿来了一幅画。大师心中很不快,但看了作品后却说,少而精,一幅顶一百幅,这画肯定能引起哄动。大师又问乙,画的这么好,为什么不多画几幅呢?乙说,看起来是一幅,实际上是画了几百幅,因为画不好就修改或撕掉重新画,直到最后才有了这一幅满意的为止。后来,这幅画拿去参加国际上的一个画展,引起了哄动。一收藏家用几万美金买下了这幅画,乙也因此成为画坛高手名家。看了这个故事后,对我有所启发:我认为,我们写作文要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是完全必要的,在掌握了一定的方式方法、语言表达较流畅的前提下,高三这一年,可以千锤百练写好一两篇作文,以质求胜,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大胆尝试,定能大有收获。因为反复打磨,最后写出的像模像样的文章,可拿出去发表。这样,给学生以成就感,从而加强了印象。当然,并不是说不要常规训练,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高三这一年,甚至是只在高考前的那一个学期才能如此操作。如果在高一高二就这样操作,可能有些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在高三时就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与忍耐,要在反复打磨中领悟出作文的真谛,要不断体会每一次成功的收获感。有人说骏马是骑出来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曾说过:“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叶老还说:“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革语文教学》,载《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他也提到:“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具体操作呢?

总体原则是:根据话题,着眼全篇,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具体说来可以按如下程序来做:

一、从题目开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有了雏形后,让学生先拟五个甚至十个以上的题目,再将这些题目进行比较,选出一个一下子就能吸引住读者的题目。原则上是把俗的改雅些,把空泛的改实际些,把常式句改为变式句,生动形象又新颖,或充满诗情画意,或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即可。如,有一篇作文原题是《我的林老师》,我让学生根据内容来改,最后一同学改成《天上掉下个林“妈妈”》,大家一看觉得和原题目的味道大不相同!

二、琢磨凤头

作文的开头能给人先入为主的印象,还承载着点题、扣题的功用,因此,要格外注意。文章写成后,再根据文章具体情况,写出五个表达手法不一样的开头,然后进行比较,看看哪一个最美、最恰当、最扣题目,选定其中的一个。如,上面提的《天上掉下个林“妈妈”》起初是这样开头的:“上课铃响了,林老师怎么还没来呢?”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改成了:“丁铃铃铃……讲台上却空荡荡的……”修改后的开头有声有色,让文章比较有韵味。

三、打磨过渡句

我读完一篇某学生的文章后,先暂时停下来,让学生拟出不同的过渡句十句以上,然后分别放进文中,比较出最恰当的一句,然后确定使用。

四、打造豹尾

根据文章内容,可让不同学生分别给文章写结尾,由文章作者挑选最佳结尾。如《天上掉下个林“妈妈”》原文结尾:“真的,林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我爱我的林老师。”这样结尾未尝不可以,但能不能改得更好一些呢?经过反复讨论多次修改,最后为:“真的,林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我爱我的林老师,我爱这世界上所有的老师。”不难看出改后的结尾,使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文章歌颂的不是某一个老师,而是所有的老师。

五、精雕词句

精雕词句,是修改文章中的一项大工程,要不厌其改!改语句,可改得更整齐些,或将散句改为整句,或将常式句改为变式句,或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或将长句改为短句。对每一句进行推敲,可以自己推敲,也可同学之间互相推敲,也可师生一起推敲。不要指望一蹴而就,改好后,征求大家的意见,然后再修改,要如此反反复复。要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要做到杜甫诗说的那样:“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六、修改人称

可把原来的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或改成第二人称,进行比较,看哪一种更新颖一些!

七、改表现形式

原来用的是一般文体,写好后,再改成日记体,或改成书信体,或改成用剧本,或改成采访录……让平凡的作文也会在新的表现形式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来。

需要修改的不仅仅只有以上几个方面,以上仅仅只是抛砖引玉而已,故不再赘述。

一般人认为,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学生只管写就行了,老师就应该不断地、永不止息地改。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这种观点显然落伍了。其实学生在看了老师的修改后,感受不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然也不容易进步。再说,学生如果不会修改作文,也无法快速提高作文能力。在实践中,有些学生说自己在写作文时已经竭尽全力了,再也无法继续操练了,这时,我们当老师的就应当认真地教他们学会修改作文,只教如何写,不教如何改,这也是学生累、老师也累得要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老师教给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后,再让学生之间互相提意见,分别从不同角度来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有人曾问郭沫若什么是剧本创作,郭老笑了笑,说:“改、改、改、改、改、改、改。”的确,在教学实践中,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作者简介:应旺安,贵州六盘水市第二中学特级教师、副校长。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
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实践
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