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雅

2008-10-13凡一平

作家 2008年4期
关键词:摄制组百岁老人巴马

凡一平

这个宛如一口锅的村庄是我发现的。

我跟着摄制组,坐着车,在崎岖、蜿蜒、陡峭、刺激和危险的村级公路上爬行,去寻找一个跟我的小说描写的一样的村庄。我的小说现在已经变成了剧本,马上要摄制为电影了。小说或剧本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而又盛开着木棉花的村庄。我们要找到这样的村庄。我原以为这样的村庄,很容易就能找到,因为,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中,到处都是这样的村庄——四面环山,山坡匍匐着松落的石头,石头缝和石头上长着青草和苔藓,像是粗砺的、结着菜垢的锅面。山底是松散的房屋和肤浅的土地。房屋冒出炊烟,像是锅底还在温热的玉米窝头。土地长着庄稼,主要是玉米,其次是红薯、木薯和黄豆,它们露在浅土上,像是铺在一个巨大囤仓底部的粮食。事实上它们都是粮食。在每一块地的地头,都长有树。最多也是最高的是木棉树,它有着粗糙乃至丑陋的躯干,却能绽放着最鲜红、硕大、美丽的花朵。最少和最矮的是草芒,但这就不是树了,是拿来烧火的柴火。还有,在村庄里找不到水。水是山民最珍贵的东西,比油还珍贵。还有,上下山看不到路。但路肯定是有的,只是因为太小、太陡峭和弯曲,而且没有开凿过的痕迹,只有人和牛羊的脚踩踏过的印痕,让没有走过的人不相信这就是路。还有……我就在这样的村庄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我的小说或剧本的人物也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但即将拍摄的电影要找到与我描述的村庄吻合的场景或环境已经很难。摄制组所经过和看过的村庄,不是地头或屋后建起了水柜,架接了电杆和电线,就是通了机耕路。这样的村庄景象其实看上去更美,但却与剧情开始发生的年代不符。

我们在广西的巴马山区已经找了十多天了。

摄制组的人坐在车上,多数的人因为疲顿和失望,正在睡着或闭目,只有我和司机在睁着眼睛。我不甘心我描写的村庄已经消失。我相信肯定还有。车子像甲克虫一般爬行在山中,在绕上一个山巅的时候,我让司机把车停下,因为我看见两块怪异的大石头。我独自下车,钻进两块巨石相互抵触形成的空洞里。我在洞里看到光线。我迎着光线走去,看见了另一个口。我从这个口出来,发现了相连成锅形状的山。我朝山下望去,看见像火炬一样的木棉树,它们在地头燃烧,温暖着山民们居住的房屋。这不正是我们要找的村庄吗?我回到车子停住的地方,把摄制组的人都叫下车。他们跟着我钻进洞里,从洞的另一个口出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的眼睛顿时发亮。我们迫不及待地沿着石头上的脚印走下山去。二十分钟后,我们下到山底。在一丛竹子边,我们遇到第一个人,他正在用刀把已经砍下的竹子破成篾片。我用当地话问他:大哥,这个村子叫什么呀?他说:

卡雅。

电影的主场景选定在了卡雅。这是一个只有12户人家的村子。每户人家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为木栏结构。四米高左右的房屋却普遍分为三层,下层圈猪、鸡、牛、羊,中层住人,上层存放粮食。随同摄制组来的一名县里的干部把这种结构的房屋概括为:下层是畜牧局,中层是人事局,上层是粮食局。这样的概括并不让我们称奇。令我们惊奇的是,这个村子每户人家的人口都不下于十人,基本上是五代同堂,还有六代同堂,最高寿的人今年已经112岁了!我在竹丛边问话的被我叫做大哥的男人,他看上去也就是50出头,但后来知道,他已经82岁了。我后来还知道,卡雅村一百多人口,80岁以上的就有近40人,其中百岁以上有6人。卡雅人为什么显得年青?又为什么那么长寿?这不是我所能回答的问题。卡雅不过是广西巴马县的其中一个村子,而巴马是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世界著名的五大长寿之乡之一。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之乡”的认定标准是,每10万人中至少应该有7位健康的百岁老人,而目前拥有24万人口的巴马,百岁老人就有74位,也就是说,每10万人中的百岁老人就有35位之多。我不知道巴马这74位百岁老人,是否包括了卡雅的6位。如果调查人员去过卡雅的话,应该是包括了的。但是他们去过卡雅吗?这么偏僻的、闭塞的、从没有放过电影的地方。

可现在的卡雅不仅要放电影,而且要拍电影呢。这真是一个新鲜、稀罕的事情。电影的剧情里,有一场公社放映队来村庄放电影的戏。拍这场戏那天,刚过春节的卡雅像又过了一个春节。闻讯而来的各村村民像潮水涌到卡雅。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赴喜宴一样的表情,手里拿着未点燃的火把。干旱少水的卡雅头一次成为欢乐的海洋。数百名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期盼天黑和电影的放映。电影终于放映了,是故事片《白毛女》。这是一场戏中的电影,或者说是电影中的电影。放电影和看电影的人都是戏中人,是演员。卡雅和卡雅以外的村民们不知道什么是演员,什么是演戏,但是在这天晚上,在这场戏中,他们的朴素、自然,全神贯注、服从而又随兴的发挥,让导演不断竖起拇指啧啧称赞,让混在其中的职业演员露怯。在这场特殊的电影之恋中,寿乡的人民不是名角、主角,但却是最本色、最地道、最感动人的人群,无论是戏里还是戏外。那天的这场戏一直拍到深夜,准确地说是拍到凌晨三点,可在场的群众没有人提前离开,因为周围的山是黑茫茫的,没有移动的火光。当导演同意收工,他们才有序地散场。那绵长、游移在山中的几道火把,像是聚会的火龙,眷顾着这灵性的山村。

如果谁想知道世界上年纪最大的演员有多大?在哪里?我可以告诉你,他在卡雅,今年104岁了。

电影剧中人物里,有一位曾祖父。故事开始的时候,他已经80多岁了,而故事结束的时候,他已经108岁,而且还健康地活着。在整个的故事中,他一言不发,但是却目睹和亲历了巴马山村人民的忠孝和仁义。

扮演曾祖父的人选,曾经很让导演头疼。这么大年纪的角色演员,在北京没有,即使有,也不方便带来。在北京,导演曾经找了一个60岁的职业演员,对他进行化装,但是化装后的效果,很不如意。直到发现卡雅,进驻卡雅,导演的苦恼,随着百岁老人韦汉儒的出现,蓦然消解。

摄制组走进老人家里时,他正在剁猪菜。在暗淡的堂屋里,他结实的身影和使劲的动作,使摄制组不把他当做老人,而错把他当做老人的儿子。摄制组想找和想看的是老人。那么,他继续剁他的猪菜。摄制组在家里屋后看了看,没有别人,回过头来问他,叔叔,你今年多大了?他耳朵灵敏,回答说:104了。他的回答让摄制组的人耳朵失聪。然后他被请到屋外的晒台上。光亮照着他沧桑、红黄的脸,把他脸上的斑点和皱纹照得十分仔细,也使他的精神看上去更加矍铄。因为是在寿乡巴马境内,摄制组相信了他的年龄。在试镜后,导演握着他厚茧皲裂的手,说大爷,我们找的就是您啊!

就这样,卡雅的百岁老人韦汉儒当上了电影的主要演员。他和受过科班训练的演员明星们在一起搭戏,费在他身上的胶片竟然是最少的。在戏里,他不需要表演,因为剧情呈现的,就是他的生活。老人在卡雅生活已经超过了一百年,他的贫困、悲伤、寂寞和孤独,也超过了一百年。他的岁数比卡雅多数的树都大,生命力也比树们更顽强。

在拍摄期间,摄制组决定在巴马县城补办开机仪式和新闻发布会,我极力主张将这位老人请到仪式上来。开始导演担心卡雅距离县城路途远,而且艰险,怕老人身体不适。我就说,这可是世界上年纪最大的演员啊,104岁了,可他的艺术人生才刚刚开始。我的话让正愁缺新闻点的导演突然兴奋。

当然兴奋的还有韦汉儒老人,因为他已经许多许多年,没有出过远门了。接他的那天,剧组雇了几名壮汉,准备轮流背着他,上卡雅至公路间那段坎坷、陡峭的路。但老人坚决不让背,要自己走。众人提心吊胆保护着徒步的老人,这种担心在老人从山底走上山巅后变成多余。当然,他的确有些气喘。但是这样的喘息,我每次进出卡雅也有。然而,你只需要站一小会儿,呼吸一下天然氧吧的空气,气喘立刻全无。老人坐上车。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坐车。他第一次坐车来到巴马县城。在开机仪式和新闻发布会上,他一出现,就成为众媒体关注的焦点。面对闪烁的摄像、照相镜头,老人情不自禁唱起了“巴马东,巴马西,两只公鸡对面踢……”的本地山歌。这是我惟一的一次看到老人的快乐。

老人又回到了卡雅。后来,我在网上查找关于电影《撒谎的村庄》的新闻,在出现的十数万条相关新闻中,有一半以上是关于“巴马百岁老人开始艺术人生”的消息。他现在成了明星,却全然不知。

就像我现在惦记卡雅,卡雅人不知。

2008年1月25日,南宁

责任编校孙京华

猜你喜欢

摄制组百岁老人巴马
百岁老人吴大昌谈养生(上)
百岁老人吴大昌谈养生(下)
18F-Flurpiridaz的制备及其在正常巴马小型猪PET/CT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初步实验研究
百岁老人
贺州至巴马公路(来宾至都安段)工程获批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近年百岁老人快速增长及其启示
《生态文明启示录》摄制组走进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