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屏时代:对文学可能性的一次遐想

2008-10-13

作家 2008年4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作家文学

马 季

我花了大约三年时间写成《读屏时代的写作》(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这本书,虽不敢自夸填补学术空白,但对这一领域的整体描述,这的确是第一本书。我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02年初,从那时候起,我在网络空间投入了一部分阅读精力。我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在此之前没有多年阅读积累的话,这样的阅读是很有危险性的。这主要是指判断力。在网络空间里,你要不被裹挟,保持头脑清醒,就必须有足够的定力——任尔东南西北风,文学标准在心里决不动摇。但不动摇并不意味着那个标准本身一成不变,何况我转向网络阅读,多少是由于对文学现状的不满。

在我看来,当代中国文学是沉重的,甚至可以用沉闷来形容。这当然和我们面对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从政治运动到经济大潮,其间只相隔了短短十来年时间,先是被意识形态捆绑,后又被物欲挤压,由艺术思想简单化到艺术市场快餐化的迅速过渡,导致文学自由精神严重萎缩,文学想象力空前失血。网络文学的出现有没有可能缓解这一现象呢?2004年,我下决心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或许只是遐想一下吧,中国文学的未来天空将会汇聚怎样的风云。

事实上,网络文学甫一出现就有点儿口碑不佳。它是无序的杂乱的,是泥沙俱下的,但你不能因此否认它是文学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一个新生儿。至少我一直没有把它从大的文学背景中割裂出来单独研究,它的成长无论如何离不开传统文学(姑且这样区分两者)这一母体。在20世纪之前,中国是个农业社会,没有文学和作家的概念,只有文人和文章的概念。图书、期刊、报纸差不多都是在20世纪初期,也就是一百年前出现的,文学和作家的概念是由这些新兴的媒体建立起来的。媒体出现之后,文化有了商品属性,形成市场,以写作为生才成为可能。可以说,中国文学在20世纪经历了最大的变革,在传播方式和价值体系上都发生了重要变革,出现了职业作家。20世纪末,“网络文学”的出现,可谓更上一层楼,使写作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文学的可能性几乎被放大到了无限。和经济社会的巨变一样,经历了一百年,中国文学才真正走到了百姓身边,每个家庭都有可能拥有自己的“作家”。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丰富而复杂的背景,文学作为人类思考生活、反映现实、超越自我的精神现象,既是真实的存在,同时又跨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现实存在。在商品经济大潮涌动下,网络文学这一物质社会的精神产品,注定了从产生开始就和传统文学有着巨大差异。读传统作品,我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但网上发表作品一般不用实名,因此我们不妨把网络写作比喻为一种蒙面的心灵交流。或许,写手们讲述的故事更能满足现代人饥饿而挑剔的胃口,更容易接受和消化。从接受主体来看,休闲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时髦的大众话题,网络文学自然就成了当下中国社会最耀眼的“文化景观”。

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不断地追问自己: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然后又自己回答当然是对自由心灵的表达,是伟大思想与丰富想象力的结合。长期以来,中国文学在思想上的负重前行,解决了民族精神成长的一些问题,但积压的伤痛阻碍了它在新世纪的发展。比如说,当下流行一时的以关注生存状态为支点的新的文学表达趋势,使一部分有志从根本上推进中国文学发展,有远见的作家陷入了尴尬境地。关注现实有什么不对?难道文学不是来源于现实吗?这个命题看似让人莫口难辩。但从文学自身性质来看,对精神现象的研究,对灵魂的探索,才是产生重要作品的路径。关注生存状态如果不是从人的精神这个切口介入,不关注灵魂的动态,而是“制造”苦难,只会使文学的翅膀愈飞愈低,精神空间愈变愈窄。网络文学的出现,或许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拐点”,难道我们不需要新鲜的力量来冲击一下吗?从根本上说,文学不仅要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而且要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横向联系。网络文学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它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有自由、宽容、真实、平等的原则。有宽阔无比的向别人学习、向自我挑战的空间,有无拘无束,充分表达的民主权利。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基本上摆脱了对意识形态的依附,让文学回归到了新的起跑线上。

时代造就了人的生存方式,也造就了人感知生活的方式。网络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与职业,而且绝大多数与文学无关,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他们的创作因此有着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神与貌皆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以全新认知面对这一文学形态。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或者“第一生存”体验对于“写作”呈现了最直接的意义,这与目前主流文坛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在生存中写作”,而目前文坛存在的职业性作家文学则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在写作中生存”。网络空间对于那些已经在传统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和作者,或许并不十分重要,但对于刚刚踏上写作之路的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来说,却是一片神圣的领域,他们在这里耕耘、播种,当然希望得到相应的收获。在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写作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追求的方向。这个原动力其实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之一,也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力量之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平均每8.5人中就有1人成为网民,网络作者正是这支浩浩荡荡网民大军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对于这个群体而言,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已经不复存在,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的界线将越来越模糊,无法确切界定。网络的多媒体展示手段使网络文学以全新的面貌登上文学舞台,开始了一场新的文学拉练。

在网络上,文学作品始终不是一个成品,不需要读者的仰视和评论家的俯视,它如一股涡流,把作者和读者卷入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中。网上阅读提供给人们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一种特殊氛围。网友们在网上虽然彼此见不到面,但冥冥之中依然能够感觉到别人的存在。这种阅读,比起一个人独居斗室,伴着一盏孤灯静静阅读,更有人情味,也更富有时代特征。对于写作者来说,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是永不枯竭的创作动力。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作者和读者都是被放在一个由网络构建的立体维度中的,这使得它在形式上更加灵活、生动、有趣。事实证明,网络文学能够引发关注和讨论的关键,在于它全新的写作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新鲜感受,如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多人写作方式,以及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场景图片、动画甚至声音和音乐等融人作品的超文本写作等。网络文学形式上的这种创新,是由网络的性质所决定的。如果说网络文学是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那么关于表现形式方面的各种实验,就可以说是写手们超越现实与自我愿望的一种发泄和表达。随着创作活动的持续和深入,写手们所观察与构思的题材不断扩大,思维更加活跃,手法更加娴熟,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在这群人当中,将来能否产生重量级的作家?能否出现重要作品?现在下结论远不是时候。如果把这个命题放在“国家的发展”和“一代人的成长”的背景之中去考察,我觉得是很有价值,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可以看到的是,网络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撞击是令人欣喜的,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将有可能重组中国文学的格局,使中国文学产生新的造血功能,并创造出新的文学空间。带着这样的憧憬,我毫不犹豫地进入了网络文学的世界。现在看来,我写《读屏时代的写作》,也许正是源于对文学可能的遐想,因为就目前情况而言,它还过于稚嫩,还呈漂浮状……缺乏厚度和重量,必须假以时日待以成长。因此,学术界对其持谨慎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舆论对其进行适度制约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作为一种途径,我们也应该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它也给跨世纪的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丝新鲜空气。如果我们暂且把当下的网络文学理解为一种新的媒体、新的传播和储存方式,,新的书籍、书橱、书店甚至图书馆,或者把它视为文学讲习所和研讨会,是不是就能对它多些理解和关怀?因为网络文学良莠不齐的现状光靠排斥是改变不了的,而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培育一个良好的氛围,才是提升它的水准的有效办法。既然不可能拒绝它,就应该让它美好与强大。在时代的浪潮声中,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喧闹将会渐渐隐去,那时候文学仍然是文学,当我们不再把网络作为话题讨论的时候,文学依然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责任编校王小王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的诞生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